為了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週年,管虎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加班加點趕製出了抗美援朝系列的首部電影——《金剛川》,影片一經上映,便在國內引起了極大反響。雖然導演的敘事手法飽受詬病,但這部影片展現出的部分情節,以及背後的真實事蹟,依舊讓無數國人看得熱淚盈眶。
相信不少朋友都還記得這一情節,當大橋屢屢被炸,志願軍戰士們陷入憤怒與沮喪之時,漆黑的夜空突然出現一片如同流星劃過的光亮,戰士們激動的呼喊著“喀秋莎”的名字,而美方戰鬥人員則憤怒的表示,己方的炮兵陣營幾乎全軍覆沒,由此可見,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鮮戰場上發揮著不小的威力。那麼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在朝鮮戰場摧毀美軍信心的呢?它到底能厲害到什麼程度?
說到喀秋莎,大多數國人都會想起那首叫做《喀秋莎》的俄羅斯民謠,其實喀秋莎也是蘇聯女性用得最普遍的一個名字,據說在這款自走火箭炮剛投入戰場時,蘇聯紅軍看到火箭炮上寫有一個字母K,便將其稱作喀秋莎。考慮到其機動性強且火力密集的優點,喀秋莎火箭炮的攻擊又被人們稱為女神的怒火,能直接將敵人送去地獄。
二戰結束後,喀秋莎火箭炮又在朝鮮戰場上續寫了自己的神話。經過多次協商後,蘇聯同意支援志願軍120門喀秋莎火箭炮,在對炮兵21師進行了40天左右的培訓後,這支志願軍炮兵部隊便秘密赴朝作戰。
相關資料顯示,在1951年9月1日,喀秋莎火箭炮迎來了首次出場的作戰機會。為了對第27軍進行支援,其中的21師出動了24臺喀秋莎火箭炮,向美軍陣地發射了300多枚火箭彈,對面的美7師立馬就損失了700多人。本就對志願軍充滿畏懼的美軍瞬間就陷入了恐慌,一度以為我軍動用了原子炮。
在隨後的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瘋狂的火力壓制,志願軍也動用了大量喀秋莎火箭炮進行反制,極大的減輕了我軍的戰鬥壓力。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喀秋莎火箭炮重創了美韓聯軍,為我軍奪取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而炮兵21師,也為志願軍的多次戰役提供了火力支援,沉重打擊了聯合國軍的囂張氣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