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甄嬛傳》裡出場的后妃們,大家都說,端妃絕對是最大的贏家!在小說裡,對端妃有一段描述:“端妃眼睛裡是一片瞭然的雲淡風清,一頭烏黑的長髮高髻挽起,步搖在鬢角上亦是生冷的翡翠顏色。”端妃是皇帝人生中的第一個女人,比純元、宜修都早遇到皇帝,甚至可以說是青梅竹馬,但是隨著一個個新人的出現,時間的流逝,感情漸漸被消磨,但是端妃是一個相當有實力的女人,她擁有極強的觀察能力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口才,而且極擅隱藏和忍耐,最後成了最大的贏家端妃的實力實在太強。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必封喉見血。
滴血驗親,甄嬛打亂了霏雯陣腳後,她馬上說,誰家偷情不避諱著旁人?
潛臺詞:霏雯又不是甄嬛心腹,只是個小宮女都能天天看到甄嬛和溫實初手搭手,可見這純粹是捕風捉影。
當皇后在水中加白礬被發現後,她那句話是熹端敬三人中最有殺傷力的。
“是啊!您都是皇后了,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潛臺詞:母后皇太后還不夠,要唯我獨尊一個皇太后才舒服。
甄嬛小產嫁禍皇后,皇帝問端敬兩人聽見什麼?
她的回話很有心理暗示作用,我只聽見熹貴妃說什麼害怕啊之類的話!
潛臺詞:是皇后言語威脅了甄嬛!
我估計皇后涼涼後悔死了,早知如此,當年害端妃被灌紅花後,直接下藥害死她算了。留端妃至今,竟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端妃說話不開口則以,一開口必殺。
2.
多看多聽少開口
喜歡錶達自己的見解是世人的一種偏好,無論是有水平的、沒水平的,有知識的、沒知識的,見過世面的、沒見過世面的人,都如此。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偏好並不是一種好習慣,因為禍患就隱藏在其中。《訟卦》指出,“君子以作事謀始”就是告誡我們應該慎言畏出,緘默守聲,不隨便表達自己的心聲及對外事、外物的看法,才不會惹禍上身。
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處世經驗是:多看多聽少開口。
這條經驗不僅對年輕人有用,對任何一個指望混得好一點、過得開心一點的人都同樣適用。
那麼,多看,看什麼呢?看一切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
假如你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就得把自己的精氣神全部融入其中,弄清各種人和事的現存狀態與變化規律,久之,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就變得跟局外人大不一樣了,達到“神知神覺”的境界,這樣你就有了一雙慧眼,能隨時發現有利於事業成長的機會。
當然,一開始你很難看懂周圍的人和事,也看不見有什麼很好的機會。但是,沒有關係,多看的目的是培養主動意識,使大腦進入啟用狀態,這樣感覺會敏銳得多,對機會的嗅覺一定遠勝常人,遲早必成為人群中的領跑者。
多聽,聽什麼呢?聽別人的經驗之談。
3.
老於世故的人說:“一天學一個乖。”向誰學習?當然要向那些過來人學習。一個人的經歷有限,即使時刻留意,見識也有限。如果有一雙謙遜的耳朵,願意聽聽別人的見解,那麼,你就能將別人的見識變成自己的見識。
其實,不論他人地位高下、知識深淺,他的專業經驗總有一部分足供你去學習。向甲學一點,向乙學一點,把片段零星的,漸漸組織起來,連貫起來,就能形成一套獨特的“武功秘笈”,並助你打下一片屬於你自己的天地。古今智者,莫不以此成大器。所以孔子感慨地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為什麼要少開口?它基於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當你急於開口時,沒有心情去多看多聽了。
第二個理由是,一個人說得越多,他的淺薄無知就暴露得越多,他就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和重視了。一個說話隨便的人,一定沒有責任心。
俗話說“愛叫的麻雀不長肉”,在人群中,一個特別愛說話的人,最不可能受到重用,很難有什麼出息。
4.
特別愛說話的人為什麼最不可能受重用呢?
其一,一個人特別愛說話,說明他自控能力不強,易衝動,經常因情緒傷害理智。試想,連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又能管好什麼事?
其二,一個人整天嘰嘰喳喳的,總得有內容。他的生活經歷有限,不知道那麼多趣聞逸事,也沒工夫讀書,不可能天天給你講世界名著。說來說去,無非東家長西家短,拿別人的隱私、缺點當作料,煲成一鍋大雜燴。對這樣的人,誰敢跟他交心交底呢?
其三,無論是誰,若想被人冠上“可愛”“可敬”“可信”“可親”之類的字眼,一定要善於偽裝,或者說“包裝”——將缺點隱去,將優點突顯出來。漂亮時裝能包裝外部形象,真知灼見能包裝內在思想。可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有什麼說什麼,久之必然將自己的優點、缺點全部暴露於人前,赤條條無遮無掩。除非他“天生麗質”,毫無瑕疵,否則很難被欣賞。
其四,一個特別愛說話的人,總是不假思索地對任何事發表見解,好的意見與錯誤觀點混雜,泥沙俱下,讓人難取難捨,只好當廢話聽。久之,人們必然認為這個人沒有見識,只會亂說一通。平時是沒人重視他的,想散佈流言蜚語時,才會借用一下他那張管不住的嘴巴。這種人很容易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社會上的小道訊息,主要是靠他們傳播開來的。
總之,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萬語,也不及一件事實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虛浮的象徵,因為口頭慷慨的人,行動一定吝嗇。凡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不必多言。我們絕對要少說話,尤其是有經驗豐富的陌生人在座時。因為如果說多了,便是同時透露了自己的弱點及愚蠢並失去了一個獲得智慧及經驗的機會。
有人說:沉默是金。沉默本身不是金,只是一個鍊金的過程。將各種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得出一個相對合理的結論後,才謹慎發言,這樣,他給人捧出來的總是金子,自然會被人認為是一個極有價值的人,因而受到重視和信任。
謹言慎行
世界上的麻煩有一半是因為說話不當造成的,另一半是愚蠢所致。所以,說話不當的危害跟愚蠢是一樣的。說話不當者未必都是愚蠢的人,但的確做了一件愚蠢的事。
幾乎所有談話中的失誤或錯誤都是由於沒有認真考慮後果造成的。所以,有家教的父母總要告訴自己的孩子兩句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話,一句是“緊急言語慢開口”,一句是“話到嘴邊留半句”。
哪些話屬於“緊急言語”,話到嘴邊,應該留下哪“半句”呢?
(1)隱私或秘密不可輕易洩露。這兩樣東西,將暴露自己的意圖和弱點。對方也許是朋友不是敵人,不過就怕他竟然是敵人或受敵人利用。
(2)留住自以為是的見解。人們都是根據有限資訊進行思考並形成想法的,在資訊殘缺不全時,會形成偏見。加上感情傾向與情緒作用,會使自己的見解偏得更厲害。正如索羅斯說:“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知都有缺陷,因為我們無法透過沒有折射作用的稜鏡看待這個世界。”
雖然每個人的想法都帶有偏見,但掌握資訊較多、比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緒的人往往意見更正確,至少更令人信服。因為在一些人中,大家的見解都超不過他的見解。你看那些經驗豐富的領導人,當別人進行熱烈的討論時,他卻坐在那裡一言不發;等別人把想說的話都說完了,他再發表意見,一開口就語驚四座,讓大家都覺得自愧不如。其實,他在保持沉默時,並非沒有想法,只不過能隱忍不言而已。當他聽完所有人的討論後,掌握的資訊已經比別人多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想法,自然勝過所有人。
(3).避免對別人發表不恰當的批評和指責。所謂不恰當,有多種含義:如果你看錯了現象,誤會了人家,批評和指責無疑是不恰當的。假如對方確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還得看風向。
比如,你這樣做,是否對他確有幫助?是否會加深誤會、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對方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有改正的傾向,就沒有必要對他說三道四了。
當你確定批評他是必需而且有用的,點到為止即可,把多餘的廢話咽回去。
(4).不發毫無價值的牢騷。生活本來就是不如意的事要佔很大比例,你到哪裡去找一個圓滿的世界?已經吃到肚子裡的東西,無論米穀糟糠,總是要自行消化的,豈能吐出來讓別人心情難受?
(5).拋棄不著邊際的廢話。為說話而說話,把東家的長西家的短都搬出來當談資,講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說了什麼,這無疑是廢話。那又何必要說?那又何必說太多?
古語云:君子三緘其口。又云:不得其而言,謂之失言。如果你不能確定自己說的話對人對事有益無害,或者利多害少,那麼不如不說。
說話是門藝術,不說話更是藝術。
日本人際關係專家麻生賢太郎就曾經說過,“雄辯是銀,沉默是金”。
聊天也一樣,要學會留白。
借用徐嗖的一句話:懂得閉嘴是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