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然而實際上,在十幾年前,這些經常站在公共道德制高點上的,批判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公知們,在當年的網際網路上完全可以用呼風喚雨來形容,對於當時的許多網民來說,這些公知們的一言一行都散發著自由和人性的光輝。

時過境遷,到底是什麼讓當年的那些流量大咖、民主燈塔們從全民群捧到全民群嘲,猶如過街老鼠般人人喊打的境地呢?這一切還要從公知出現的時候開始說起。

所謂公知,全稱叫做"公共知識分子",一般認為"公知"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述到法國的啟蒙運動,也就是指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那群人。從此以後,我們一般就把有一定的學術文化修養,而且敢於將時政以及社會生活中一些情況進行公開批判的人稱為公知。

中國最早的公知當屬林則徐了,當外國侵略者試圖用鴉片掠奪中國人的財富的時候,正是這位"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針砭時弊,並親自主持了虎門銷煙,從而給了英國殖民者們以沉重打擊。

自林則徐後,隨著中國的國門被迫開啟,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意識到認識世界的重要性,於是他們紛紛出國留學、創辦報刊,為了給國人開慧而紛紛投身到公知的行列當中,他們中的許多人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為中國近現代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以上內容可知,"公知"這一概念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與貶義詞根本扯不上什麼什麼關係,或許他們反映的問題無傷大雅乃至是完全錯誤的,但他們確實可以次另一個角度讓我們認識並思考一些社會現象。因此,真正的公知雖不能贏得所有的掌聲,但也不至於被人恥笑。

然而,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公知的性質便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

2004年,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旗下的《南方週末》出了一期特刊,專門評選了當時50位知名公共知識分子。"公知"一詞就此進入普通民眾百姓們的視野。

而到了2005年新浪部落格開通,為了吸引流量,新浪用重金從當時的龍頭部落格網挖走了大批流量明星,韓寒、餘秋雨、方舟子等公知紛紛投身新浪旗下,此後,新浪微博便成為了公知們活動的最主要平臺,此後的十年間便是國內公知最為氾濫的年代。

在當時,雖然改革開放已經近30年了,也取得了一些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那時的中國對於世界而言仍然是一個配角。當時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國人少之又少,能夠接觸外國乃至出國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隨著網際網路在國內的不斷普及,中國人對於瞭解世界的渴望越來越深。當然,眾所周知,我們並不能直接連線到國外的網路去了解一些事情,因此除去官方媒體外,當時的人們基本是從公知那裡來更多地瞭解外面的世界,而公知們的地位自然便水漲船高。

事後來看,當代的公知們早在當時的那一刻起性質上便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公知們利用了人們對世界的好奇、亦或是對生活現狀不滿的人們的心理,精心編制出了許許多多美麗的謊言,或許當時其中一部分人算得上真正的公知,但更多的"公知"實質上是商業流量的工具人。

當代"公知"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鼓吹西式生活,宣揚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相信各位讀者們在十幾年前一定都聽說過一些關於西方的神話,比如美國的醫療系統、德國的下水道與井蓋、日本的禮儀,反正他們總是會拿出西方各國中最好的標準來對比中國。

第二,往往打著科普的旗號來宣揚西方的價值觀或者是個人的一些私貨,如果有人提出質疑或者反駁,她們便想盡一切辦法來站在道德制高點,對敢於提出質疑的人們指指點點。高曉松便是這類公知中的"傑出代表"。

第三,公知們往往會找到較為冷門的切入點,然後將其突然拋指公眾面前,然後使出渾身解數對這一要點進行過分解讀。比如幾年前著名的中美護照對比事件,某公知突然透過解讀美國護照的"霸氣"來惡意諷刺中國軟弱無能,而事後證明這只是一個假新聞。

第四也是最令人反胃的一點,公知們往往用雙重標準來看待中西。性質類似的一件事情,如果在中國,公知們往往可以抹黑的一文不值,進而上綱上線質疑國家與中華民族;而到了國外,公知們便會選擇視而不見,或者用"個例"一詞堵住公眾的嘴。

隨著中國的不斷髮展,鼓吹西方地言論漸漸的失去了市場。今年上半年,隨著國家在防範新冠疫情方面取得重大勝利後,那些在疫情爆發初期冷嘲熱諷的公知們更是遭到了致命打擊。從《圓圓日記》的出現到高曉松被罵到關閉直播,這些都宣告著公知沒落這一必然趨勢。

那麼回到標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公知們落入如此這般境地?筆者認為原因大致有三:

1、 隨著國內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人能夠出國旅遊、留學或者生活,曾經屬於公之門的資訊壟斷權不復存在,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們能夠正確地意識到真正的外國是什麼樣子,曾經由公知們編織的美麗謊言便不攻自破。

2、 公知們自身素質水平欠佳。雖然身為知識分子,但是幾年前的他們未必比當時的國人強出多少,更有甚者為了在當時分一杯羹而不惜代價偽造自己的身份。隨著國人文化素質不斷提高,這些曾經高高在上的公知們地位自然便一落千丈。

3、 公知的衰落,實質上是中西尤其是中美地位發生重大變化所導致的必然結果。隨著經濟不斷被拉進,以及今年美國治理疫情的重大失敗,美國高階官員們已經徹底無法保持淡定了,他們撕開優雅的面具,用最骯髒的語言來攻擊中國。

說了這麼多,筆者對於公知的態度,與其說厭惡,更多的是感慨。"公知"一詞自問世起便充斥著問題與爭議,但其背後的批判精神是人類社會進步所必不可缺的因素。然而,當今的公知們為了流量罔顧事實惡意科普,從而使公知汙名化。

因此,當我們的國家和國人在批判公知們的同時,也要多多反省自身的行為。我們在努力發展自身經濟的同時,也要嚴防一些事物被金錢和利益所扭曲。

10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秦朝百姓為何被稱為“黔首”,他們身上的負擔究竟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