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其實在很多人眼中,似乎人過了50、60歲,對於生理需求的態度就會大不如前,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需求只會每況愈下,更別說70歲的人,似乎生理需求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過去式,根本不用談及。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孟子》曾提到:“食色,性也”即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的天性,生理需求亦是人類天性追求美好事物之一,根本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降低,小夫妻有小夫妻的生理需求,那麼老夫老妻也會有老夫老妻的生理需求。
也許有人會說“老夫老妻過得更多的是親情。”然而這種親情的本質也是由愛情演化而來,包括愛情,也高於愛情,並不能單方面就說因為親情就拋棄了生理需求。
宋代文學大師蘇軾有一位好友,叫張先,80歲的高齡仍迎娶了18歲的小妾,並且在接下來的8年間生了2子2女,洞房花燭夜之時,張先自然得意,寫道: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而蘇軾對此也寫了一首小詩,更是流傳千古,堪稱一絕: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特別是這個“一樹梨花壓海棠”更是古往今來老夫少妻的標配用詞。所以誰說70歲以上的沒有生理需求?就連80歲的張先依然生龍活虎,70歲對於夫妻生活的熱情本質上也不會有所衰退。
02.
其實大多數人認為70歲的人不會有生理需求,無非認為是身體功能跟不上,無論是心臟還是體力都會成為追求夫妻生活的阻礙。
誠然,這確實是主因,可阻礙是阻礙,那麼就不應該和喜歡的人去滿足生理需求了嗎?當然不是,並且這麼做還有好處。
第一、促進健康。即使70歲,適當和伴侶進行夫妻生活,滿足生理需要,對免疫力會有極大的提高,同時促進血液迴圈。
之前也有研究表明,健康的夫妻生活可以幫助老年人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有一定的延遲衰老的作用,可以說益處很多。
第二、強健心理。老年人總是會感覺孤獨,會有江河日下的孤寂感,而夫妻透過平常的語言交流也很難改變這種心態。
然而,適當進行夫妻生活,從生理上滿足需要,透過身體力行去實行,那麼這種孤獨感會很容易消解,同時也強健心理,為感情加分,可以說是利大於弊。
因此,無論是子女們,還是70歲以上老年人本身,都不要給自己一種“不用滿足生理需求”的暗示,只要身體允許,精神頭允許,自然可以大膽和“喜歡的人做喜歡的事,不問是劫是緣。”
03.
年初的時候,三舅媽的母親去世了,而辦完喪事之後不久,三舅媽76歲的老父親就找了一個60多歲的老太回來,聽母親講,這個老太也是和她們家認識很久的人,很早丈夫就去世,一直一個人生活。
其實我當時更在乎的是以三舅媽的老父親的年齡,為什麼還要再找一個呢?因為當時是子女都陪在身邊,並不孤獨,而為了這個老太,老父親又選擇了搬出來,選擇了一條全家不理解,又很“無用”的一條路。
而母親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點醒了我:“人老心不老,這才是長壽的秘訣啊。”
誠然,這不是令人臉紅的話題,而是追求更高精神世界的表現,一個人真正的老去,是從放棄自己開始,心中疲憊,那麼自己老的就快。
相反即使70歲,依然有追求幸福的心,依然有追求愛情的力,依然有對生理需求的慾望,這才是孔子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的真正含義。
04.
其實也有相關的研究表明,70歲以上的人,有半數依然保持了良好的性慾,對生理有需求,只有10%的人是完全消失了這方面的慾望,原因也大多是因為疾病等身體原因。
所以,就像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一樣,70歲的人需要滿足生理需求同樣不需要理由,只要你情我願就可以,更別說是否有這方面需要,當然是有。
老年人也是人,並不是石頭,七情六慾每一項都存在,無論體能和心態如何,這種為人的本質都不會變。
所以,作為子女,對於父母對於生理的需求應該更加的理解與支援。而老年人自己,也不必害羞,身體好,有能力,應該高興才對,這是天大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