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1

今年的ADTALK2020上,B站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

品牌的“貨架時代”正在走向終結。

這裡面涉及到的不光是品牌營銷策略改變的問題,還有渠道的變遷,以及隨之帶來的品牌和使用者關係的轉變。

過去的商品消費大多發生線上下商店,在那個年代,最牛X的營銷其實是鋪貨。

當我的商品可以鋪到每個鄉鎮的小超市、能夠在每個城市的便利店裡面買到的時候,我自然就成為了“國民品牌”。

為什麼那個時候的品牌營銷喜歡搞洗腦式重複,因為雖然這樣的廣告不討喜,但是能把曝光效果最大化。

廣告時長就那麼幾分鐘,我當然要使勁重複我的賣點。

反正貨架上能滿足你需求的商品就那麼幾個,你喜不喜歡我並不重要,只要你對我熟,你在看到我的時候自然會去買我。

這套操作,其實有渣男渣女的邏輯在裡面。

那個時候的品牌和使用者的關係,是灌輸和接受的關係。

誰的鋪貨覆蓋範圍大,誰的營銷夠無腦,灌輸效率夠高,誰就能賺到更多的錢。

但是隨著電商的發展和新消費品牌數量的大量增長,消費的主動權逐漸轉移到了消費者自己的手上。

尤其是在年輕人這個群體之中,線下不再是唯一選擇,甚至不是主要選擇。

線上消費的特點就在於,消費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的尋找和選擇。

這個時候,品牌和消費者的關係其實就變成了對等的兩個主體。

取代實體貨架地位的,也變成了無形的“內容貨架”,也就是社交平臺上傳播的那些內容,譬如圖文、影片、直播。

對於品牌營銷,年輕人普遍看得很清楚:

你別想給我洗腦,真想做營銷,就老老實實做有趣的、有傳播度的內容。

如果我喜歡你,就算我沒在貨架上看到你,我都會主動在電商平臺上把你搜出來。

如果我討厭你,你越刷存在感,我越反感。

當品牌開始用內容邏輯而不是洗腦邏輯來做營銷的時候,曝光就不再是唯一的kpi。

營銷的終極目的,應該是被年輕人喜歡,甚至是被信任。

這也是B站COO李旎在這次ADTALK上,談到的一個核心營銷理念:“信任營銷”。

這裡的“信任”,指的不光是使用者對品牌的信任,也要求品牌對使用者保持尊重和平等對待。

2

信任的本質,是高效率的溝通。

對使用者來說,我信任你,所以我不需要花大量時間精力去做挑選和鑑別,我會直接選擇你,這對我來說更省事。

而且這樣的消費不光是在買商品本身,還是在支援我喜歡的東西,花錢可以花出消費之外的感覺。

對品牌來說,當我的營銷內容得到喜歡和信任的時候,我就不需要時時刻刻去維護我的曝光度了,使用者會自己來催更,甚至會拿我的營銷內容去做二創。

之前《哪吒之魔童降世》在B站釋出了一個宣傳片,大量UP主自發用畫面內容剪輯出二創作品,自己給影片寫歌、唱歌。

讓受眾參與進來,自發幫我傳播,這是營銷的最高境界。

這種營銷很高階,但實現起來門檻也非常高。

主要的門檻,就在於品牌能不能理解年輕人在想什麼。

在過去,品牌根本不用考慮這些問題,往電視臺砸廣告、買黃金時段就完事了。

但現在品牌不能不想。

在網際網路時代,營銷如果誤解受眾,甚至惹怒受眾,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品牌公關說我也太難了,做個營銷還要懂年輕人心理。

而且“年輕人”這個詞,本身只是一個寬泛的年齡概念,不同圈層的年輕人根本不是同一類生物。

在物質和精神雙重匱乏的年代,大家的興趣和喜好都差不多,那個時候所有消費者都是統一的一個圈,我的營銷能討好一個人,就等於討好了所有人。

但現在無論是物質消費還是精神消費都不再匱乏,能選擇的東西太多了,我為什麼不選我最喜歡的?我還可以今天選這個,明天選那個,反覆橫跳。

以不同層級的興趣為核心,年輕人主動分化成了一個個涇渭分明的小圈子,很多小圈子看似相仿,其實截然不同。

對於年輕人自身來說,分清楚不同圈子的區別是本能。

但是對品牌來說,除非負責投放的人自己就是年輕人,不然我怎麼知道JK制服圈,漢服圈,LO圈有什麼不同。

如果拿漢服圈的嗨點去討好LO圈的受眾,不但沒用,說不定花了錢還要捱罵。

要和年輕人對話,品牌先要融入到年輕人的圈層之中,然後再針對不同的圈層,去做精準化營銷。

品牌如果能做好這件事,獲益會非常豐厚。

很簡單,年輕人是愛憎分明的,也是投桃報李的。

對不喜歡的品牌,我直接踩到底,不但不消費你,就連資訊流刷到我都要點一個“不感興趣”。

但是對我喜歡的、信任的品牌,那就是極致的支援。

只要你得到了我的信任,你遇到事情的時候我一定挺你到底。

我是在支援一個品牌嗎?

不是的,我是在支援一個我認可的符號。

所以我會不遺餘力,我要證明我的眼光沒有問題。

當我被一個新消費品牌的營銷圈粉的時候,我不但會買這家品牌的產品,我還會關心它的發展,擔心它能不能賺到錢,什麼時候可以做到盈利。

炒股炒成股東,買東西買成投資,這是當代年輕人的正常操作。

3

品牌想滲透進年輕人的圈層,必然要選擇正確的營銷陣地。

什麼叫正確的營銷陣地,就是年輕人高度聚集、圈層分化明顯,並且樂於接受營銷,至少是不反感營銷的地方。

我要做年輕人營銷,肯定要到年輕人多的地方去,不然不是緣木求魚麼。

而如果說在哪個平臺可以把大部分年輕人“一網打盡”,那顯然是B站。

從最初的泛二次元平臺開始,到現在涵蓋了番劇、電影、生活、學習等多領域內容的影片網站,B站的定位經過了多次轉型,但使用者組成一直是以年輕使用者為主。

當然,使用者以年輕人為主,不代表就適合投放。

比如學習通(這個平臺是大學的課堂打卡平臺,很多大學都強制要求註冊),它的使用者也是以年輕人為主。

但品牌如果想在學習通上投放,就會遇到一個很迷的情況:

上面的使用者確實都是年輕人,但他們只是被按照不同的學校、不同專業分開,卻完全沒有展現出不同的興趣圈層。

而B站的底層架構,是支援使用者以圈層的形式呈現的。

興趣標籤也好,諸如“生活區”、“音樂區”這樣的分割槽也好,都可以將使用者分化成大量活躍的圈層。

這些圈層的內部,還形成了自己的黑話和嗨點,踩中了這些嗨點,就能被視為“自己人”。

這種輕量級的,成本極低,但是溝通又可以跨越時效性的機制,帶來的是使用者的極度活躍。

無論是什麼影片我都可以發一條彈幕, 而且2017年釋出的影片,我完全可以在2020年發彈幕,然後被2021年的一個觀眾看見。

這個時候我不光是一個接受者,也是一個表達者,甚至是這個影片的內容的共創者。

品牌在B站做營銷的時候,這種彈幕文化也會引發使用者和品牌的共創。

當營銷影片裡出現了一個喜聞樂見的梗,或者和品牌合作的up主說出把XXX打在公屏上的時候,彈幕裡會發生一波又一波的狂歡。

當然,話術起到的只是在特定時間引導情緒的作用,彈幕為什麼願意呼應,歸根結底還是你的內容確實有意思,營銷歸營銷,只要你做得好玩,我並不介意和你一起玩。

B站使用者並不反感高質量的營銷,他們對商業有很高的接受度。

無論是UP主的合理恰飯,還是品牌自己的營銷動作,這些都並不屬於“原罪”。

影響他們態度的核心,在於品牌對受眾不瞭解,是不是“自己人”。

如果你對我並不瞭解,也沒有下功夫去滿足我的需求,我幹嘛要配合你?

大家都是明白人,你不要想耍我。

如果品牌口頭上講我重視年輕人,結果連他們喜歡什麼都不知道,怎麼可能得到年輕人的支援。

年輕人或許不富裕,但一定不傻。

4

選擇正確的營銷陣地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還要有正確的營銷方法。

所謂的方法,其實就是品牌和年輕人打交道的兩個準則:

第一,放低姿態。

第二,不要做違和的事情。

舉個例子,疫情期間,釘釘因為被拿來上網課,遭到很多學生在應用市場打差評,釘釘的官方B站號做了一個影片《釘釘本釘線上求饒》。

這波史詩級的危機營銷,就完美符合了這兩個準則。

第一,釘釘沒有和使用者“講道理”,而是直接用擬人化的動漫形象“求饒”。

如果釘釘不是用“求饒”給人臺階下,而是直接指責打差評的人是在遷怒,就算使用者覺得你說得有道理,也沒有傳播出去的興趣。

甚至還會產生,你在給我說教?你在教我做事?

但是放低姿態,把自己作為一個平級的個體去和使用者訴苦,就能引發同情。

這種同情倒不是對釘釘本身的,而是對釘釘的運營和技術——大家都是打工人,打工人何苦為難打工人。

第二,這個影片本身的調音做得很好,並不是為了迎合B 站使用者喜好而強行上馬。

這樣的影片做出來,不管能不能有正面效果,至少看起來並不違和,而且使用者會覺得你確實懂我們。

要讓使用者覺得“懂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內容給真正懂使用者的人去把握。

B站UP主雁鴻之前和花西子合作過一個投放,在合作的時候雁鴻就講得很直接,如果你要我從頭到尾就吹你的品牌和產品,效果一定不會好。

花西子也很直接,既然你是專業的,那我就放手給你去發揮,影片的節奏也好,內容安排也好,都是雁鴻按照自己的一貫風格去做的。

只要你的內容不違和,B站使用者是完全可以把營銷作為內容來消費的。

我自己就經常在B站接廣告,號稱品牌老鴇甲方剋星,我覺得營銷本身沒有原罪,說實話就好了,有一就說一,這個東西確實好,就講好在哪裡,而不是尬吹。

有一說一的才是營銷,如果只做到了一,卻想在廣告裡說我做到了十甚至一百,這個不叫營銷。

這個叫傳銷。

品牌如果願意放下身段和年輕人一起玩,年輕人會很樂意。

我最近在B站刷到兩個品牌的官方號,一個是中國聯通客服,一個是王者榮耀那個天美工作室。

這兩個號的漲粉速度都非常快,中國聯通客服發的是客服小姐姐跳舞的影片,天美工作室發的更刺激,是天美的小姐姐穿JK制服跳舞的影片。

這是真的懂B站使用者喜歡什麼,而且毫無架子,和使用者玩到了一起。

但品牌如果想對年輕人說教,甚至是忽悠年輕人,那麼年輕人會對品牌比中指。

之前有些品牌做營銷的時候,喜歡用雞湯體教年輕人做事,這種廣告要麼毫無傳播度,要麼就是被罵上熱搜。

品牌想構建信任關係,就絕不能這樣高高在上,一旦流露出這樣的姿態,年輕人馬上就會開始警惕你,因為你暴露了,你根本不是他們的“自己人”。

很簡單,我們上學上班就已經夠累了,你做營銷,不給我們整點好玩的,還在這給我講大道理,我不罵你罵誰?

年輕人就是這麼簡單直接,愛憎分明。

5

現在回顧B站歷年來的ADTALK,會發現每年的內容和主題,其實都是在層層遞進的。

2019年是B站商業化加速的關鍵一年,所以那一年,B站就在ADTALK2019上預告了UP主品牌合作的大規模開放,同時確定了包括大量國漫、綜藝、紀錄片等生態資源的開放。

如果說去年的B站是在躊躇滿志地試探自己的道路,那麼2020年的B站就是在驗收這趟路程的成果。

不但自己看,而且還要展示給所有品牌看。

用《說唱新世代》和《風犬少年》,B站證明了自己在正統商業內容製作上的能力。

用花火平臺5倍的合作品牌方增長,B站證明了自己 “UP主——品牌方”合作模式的商業吸引力。

關鍵是,B站還手握著75%的品牌復投率這樣的資料。

這就證明了B站的營銷價值不是一次性的狂歡,而是可以長期維繫的正迴圈。

B站COO李旎在ADTALK2020上談了一個理念,B站是一座沒有圍牆的樂園,從遊戲、動漫、電商到直播,這些板塊都是樂園的基礎設施。

本質上,他說的不是“我們會去做什麼”,而是“我們做到了什麼”。

B站去探索商業化的路徑,不僅僅是為了利益,更是在搭建一個生態級的服務,讓這些設施、品牌、使用者,都可以在樂園裡自由流動,並且找到自己位置。

這個樂園能提供構建雙方信任的土壤,但信任的最終誕生,不是B站一方就能做到的事情。

這應該是B站平臺的環境和策略,加上品牌做出投放的選擇,以及UP主和品牌的共創,所有這些參與者,一起締造出來的成果。

6

年輕人有的時候會看起來很矛盾,但其實邏輯非常自洽。

他們討厭說教,喜歡平等交流。

討厭消費主義和高溢價,但又願意為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買單。

在年輕人群體裡,每一種偏好都有自己的位置。

土是貶義詞,但是土到極致就是潮。

實用是褒義詞,但是極致的無用也可以很有趣。

品牌來B站做營銷,無論是做哪個圈層的營銷,無論滿足的是年輕人的哪一個偏好,其實他們都可以接受。

年輕人本身就是樂於接受新事物和新觀點的,而B站又是一個能讓年輕人放鬆下來的環境。

在這裡他們不會對廣告那麼排斥,不會一看到廣告就開始警惕,覺得你要騙我了。

只要你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做內容,即使是營銷,也可以引發二創,也可以有爆炸的效果,比如釘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但是在B站做營銷也不能瞎做,你得要用符合B站風格的方式去做。

為什麼品牌要和UP主合作,因為他們才最清楚自己的粉絲喜歡什麼樣的內容,而且甲方干涉越少,做出來的內容效果越好。

使用者信任B站這個平臺,所以他們可以客觀地去看待你做的事情,去聽你說的話。

只要你確實是在有一說一,不是在瞎吹,而是踏踏實實地講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使用者自然會信你。

誰會懷疑一個自己都在吐槽自己的人呢?沒有人討厭大實話,我們討厭的只是裝X。

關鍵是,只有在B站,品牌才能用最低的成本找到這些願意相信你的年輕人。

只要你用心,他們真的會信。

本質上,他們是在把對平臺的信任遷移給你。

但有一點,B站確實適合做年輕人營銷,但它也絕不是萬能的。

事實上,就沒有任何平臺是萬能的。

如果誰說只要投放我,就可以解決你這個品牌的所有問題,那最後解決掉的一定只有你的預算。

雖然上面說了很多營銷方法論的問題,但我們也不要忘記一點:

營銷並不是品牌的全部,方法論也不是營銷的全部。

你的產品真的符合年輕人的需求,你的品牌理念真的尊重年輕人,而不是在偽裝、在騙人,這才是一切營銷的前提。

你做的營銷也好,賣的產品也好,態度是認真還是敷衍,年輕人其實都看得出來。

在真誠與否這件事情上,只能靠品牌自己。

B站能提供的,是後面的一串0。

但品牌能不能真正得到年輕人的喜愛與信任,還需要看品牌自身有沒有成為那個1。

20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撒貝南吐槽外國妻子,放任孩子啃拖鞋舔地板,兩人育兒理念有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