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一群憤怒的印度工人砸毀了當地一家iPhone代工廠的新聞迅速佔領了熱搜。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口口聲聲要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印度工人順手“拿了”幾千部iPhone手機。或許,在他們看來,這只是補償自己工資的一種手段。
事發後,工廠和政府相互甩鍋。
工廠稱,由於當地治安差,搶手機的人都是混進公司的外人,自己的管理沒有任何問題。政府稱,這是工廠沒有處理好工資問題引發的內部糾紛,自己的治安沒有任何問題。
這起惡性案件,給準備趁著疫情搶奪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的印度,蒙上了一層陰影。
1、印度投資環境堪比月球年初,在中國人上下一心抗擊疫情時,印度人正偷偷地打著小算盤。
莫迪政府預測,受疫情和貿易戰影響,全球供應鏈遭受重大沖擊,勢必將有一部分製造業離開中國,這是印度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搞得好吃下這部分市場,印度可以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其中,最興奮的是北方邦,這個邦在印度基礎設施領先,具有承接產業轉移的條件。
今年5月,北方邦闢出了一塊5000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無錫市那麼大的土地,建立經濟特區,開始招商引資。效果也不錯,先後有1000多家企業,對該專案表現出了興趣。
當這1000多家企業躍躍欲試時,遠在中國臺灣的殷琪感到好笑:他們還是太年輕了。
殷琪號稱“臺商第一女強人”,曾主持修建了中國臺灣的高鐵系統。
她投資印度很早,過去十幾年內,拿下過印度許多基建訂單,包括德里地鐵、海得拉巴高架橋等,然而2018年,殷琪突然宣佈退出印度市場,原因很簡單:根本賺不到錢。
“投資印度基建,永遠都有處理不完的糾紛。貪汙、拖款是家常便飯,工程還未開工,公司已被當地居民起訴,有數百件官司要打。”
對於印度市場的環境,殷琪的結論是堪比月球。
“公司在印度只能解決‘生存’問題,但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生存’,到月球也行。”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日本身上。
2014年,莫迪上臺伊始,他就雄心勃勃推出了“印度製造”計劃,想模仿中國,將印度打造成一個工業強國。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
為了解決印度孱弱的基建,印度政府計劃修建四條橫跨全印度的高速鐵路網路,組成“鑽石高鐵網”。
面對這樣一個大訂單,全球擁有高鐵技術的國家紛紛出手。競爭了一年後,安培以接近0利率的貸款拿下了這項大工程。
結果,六年過去了,日本貸款早已到賬,但高鐵一米也沒修成。
因為修高鐵要徵收1400公頃的土地,印度當地居民漫天要價,徵收工作無法推進,截至2020年,只交付了500公頃左右。原計劃2022年開通的全印首條高鐵,一個鉚釘都沒打下去。
但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集三者於一身,想趁著疫情短時間內取代中國,印度無疑在痴人說夢。
印度沉溺於西方的誇讚中,認為自己擁有13億人口,平均年齡27歲比“垂垂老矣”的中國更具人口紅利。
國內學者金燦榮說,印度人口年輕不假,但受過教育,達到合格勞動力標準的人不多,有3億文盲,印度脫盲標準極低,只要會寫自己名字即可。印度人口的素質不適合現代化工業生產。
另一個事實是,真正承接中國產業轉移的是越南,2018年,越南出口到美國的貨品飆升了50%以上。
外國企業青睞同為儒家文化圈的越南,越南人吃苦耐勞、勇敢勤奮,比起動不動就砸廠搶劫的印度人來說,更像一個即將崛起的國家。
2、在印度賺到錢的人過分誇大印度市場種種弊端是片面的,中國也有在印度賺到了錢的企業。
有位周姓溫州商人對來新德里考察的同胞說:“我在印度混了十年,剛開始真的不習慣,街道骯髒、交通混亂、食物不合胃口,習慣後還能忍。”
周先生2010年在新德里以極低的價格3萬美金買了一塊不大的地,2015年“印度熱”起來後,他以200萬美金賣掉了地,“這比在國內炒房還賺錢。”
不過,周先生也坦言,雖然在印度混了十年,依舊沒有愛上這塊土地。“純為了賺錢而來,國內資產太貴了,印度是價值窪地,炒就完事了。”
談及印度生意經時,周先生得意地說:“在印度千萬別投資實業,有錢的買買大城市的土地,等待外國人來接盤。”他頓了頓,臉上多了一絲狡黠:
“在印度炒土地十年,我沒賺過中國人的錢,我‘坑’的都是老外、老美!”
不懂房地產的,周先生建議倒騰小商品,“就去義烏進貨,要多便宜有多便宜的,質量是其次,關鍵是能用,印度窮人不在乎質量。唯一要注意的是,跟印度‘二道販子’一定要現金結算,千萬別賒賬。”
周先生在印度賺了不少,據說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我沒有在印度投資過工廠,我害怕資產太重,撤不掉。我手上只有幾塊地,想撤隨時可以撤,大不了地便宜賣就是。”
另一個在印度賺到錢的人是雷軍。
2019年,小米以28.6%的市場份額穩居印度第一,出貨量達到了4290萬部,佔到小米全球出貨量的34%。
印度市場的優異表現,引來了莫迪的不滿,因為最初在印度販賣的紅米手機都是從國內進口的。莫迪表示:既然賺了錢,來開個廠吧,教會印度人做手機。
截至2020年,小米已在印度投資建設了7家工廠,印度成為除中國、歐洲外,小米的第三大市場。
小米是莫迪親自招商引資進來的,自然起點高、待遇好,但一般的企業還是不要學小米,想著投資建廠,降低成本。也許,在投資印度前,應該找個真正瞭解印度的諮詢公司瞭解下真實情況,做好心理建設再出手。
3、莫迪的政策困局2019年,經過7年談判後,印度正式退出了由12個亞洲國家組成的多邊貿易協議RCEP。RCEP意在減少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在未來幾年時間內,成員國之間實現90%商品進出口貿易0關稅的目標。
毫無疑問,RCEP是一份高質量的自由貿易協定,0關稅將提高中國商品的競爭力,日本、韓國、新加坡均積極推進協議達成,大家都看出了其中巨大的經濟潛力。
偏偏印度退出了,莫迪給出的理由很簡單:印度不能開放國內市場,孱弱的印度工業根本無力阻擋中日韓進口商品的攻勢,加入RCEP會有一個災難性結果。
莫迪何嘗不知?
與外貿紅利相比,他要想坐穩總理之位,必須優先考慮國內的政策,討好選民。
印度的政策永遠在考慮短期利益,沒有長遠目光。不開啟市場,印度工業沒有競爭壓力,沒有變革動力。
2018年,特斯拉來華建廠,轟動全世界。
在國內,新能源汽車一直是被保護的工業領域,政府不惜重金補貼新能源的發展,問題也隨之產生,有些新能源汽車吃補貼吃上了癮,BYD的盈利完全靠補貼,企業失去了成長的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決定引進特斯拉,開放競爭,增加國內車企壓力,實現產業升級。
這就是鯰魚效應。
莫迪又何嘗不知?他現在是屁股決定腦袋,放棄了加入RCEP的機會。
現在看來,越南、孟加拉承接了部分中國低端產業轉移,韓國、中國臺灣承接了部分高階產業轉移,印度兩頭看空,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