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如果有一天,你穿越了。

穿越到100年前的離亂之世,開局給你一把刀,任務是讓你在西方和資本把持的國家裡,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靠山吸血的,遍地掛滿鐮刀錘頭的國家,如此才能好好的活著,附加福利的國民好好活著!你願意幹嗎?

不用考慮,這是絕對的煉獄級難度。穿越,其實本就不如影視中的那麼美好,而是在夾縫中求生。

但是我黨的領導人可以告訴你,他們是如何鳥槍換大炮,越做越好的。就比如解放戰爭棋局之上,把棋"做活"的一手好棋——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

對弈者則是國民政府中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高手對決斷然不可能有"中盤勝"。其毒辣計策令人膽寒,究竟千里躍進大別山損失如何,咱們接著往下細看。

1、 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歷史背景

《孫子兵法·虛實篇六》中說: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意思是:戰場之上佔據戰略要地,取得優勢,取得主動權,那麼對於戰場形勢來說,則會是有利的。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背景,就是如此。

當時1947年開始,我軍都在解放區作戰,面對國軍由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而疲於應對。

情況有變,就得隨機應變,自此,我軍開啟了爭奪戰略主動權,割裂南北分界線的戰略行動。

其實當時的戰略部署,很明顯的是依靠老區,有充分的群眾基礎和穩定資源補給線路。

然而1947年7月,毛主席多次電告劉鄧組織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南下將戰爭引入國民政治統治區域,直出大別山。

要知道,挺進大別山這步棋,有明顯的缺陷。大別山已經淪為國民政府控制區域多年,群眾基礎不好,諸多補給都是難題。

為何毛主席要舍後方北線,更有可能導致陳毅,粟裕所部大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去進入一個險境?

7月23日,毛主席電告正在魯西南鏖戰的劉鄧大軍若無法擴大戰果,就直出大別山,不要後方。

1947年7月底,歷史28天的魯西南戰役以全勝結尾,按照此前毛主席部署,本該就地休整並視情況殲敵殘餘的戰略方針。

卻在戰役之後第二天,遠在毛主席就向遠在魯西南地區的劉鄧大軍傳送絕密電報,電報中說:

"現陝北情況甚為困難(已面告陳賡),如陳、謝及劉、鄧不能在兩個月以內以自己有效行動調動胡軍一部,協助陝北開啟局面,致陝北不能支援,則兩個月後胡軍主力可能東調,你們困難亦將增加。"

情況已經刻不容緩,導致了主席的臨時改變戰略。此時陝北局勢已經舉步維艱,胡宗南重點攻擊毛主席以及中央所在。

已經到了赤地千里,經濟破產,人口銳減的地步。如若不能及時讓敵人調動部隊,讓胡宗南解決彭德懷元帥的西北野戰軍之後轉戰中原那將會是全線潰散的局面。

但即使到了這時,毛主席也依舊是以建議的口吻,讓劉鄧大軍自己選擇是留在內線殲敵,還是南下直出大別山。

二、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一招險棋

對於此,筆者願意將其定義為改變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決定。這個決定由主席發起,由劉伯承、鄧公決策。

這段往事,每每讀罷,都會讓人想起斯蒂夫·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裡面的《決定滑鐵盧勝負的一瞬》,那一天,也就是滑鐵盧戰役的前一天,拿破崙將軍隊指揮權交給了"平平無奇"但忠誠老實的騎兵將領格魯希。

然而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這個格魯希元帥,在決定滑鐵盧戰役成敗的那一刻,依舊"忠誠老實"做著拿破崙要他分兵追擊普軍的命令。

當遠處傳來了讓人震顫的炮聲時,所有將領都意識到情況有變,他卻下不了決策的時候,就連圍困的拿破崙寄希望寫信告知他回援。

然而這位循規蹈矩的將軍,在接到信才回援,已經為時晚矣了。那只是決策的一分鐘,卻最終葬送了拿破崙,也葬送了最強大之法蘭西。

上天彷彿很不眷顧法蘭西。但對於中國,這個千年來仁人志士活躍,雄主名將輩出,血脈延續至今的國家來說,自是有祖先眷顧。

7月30日,劉鄧致電中央:

"決心於休整半個月後出動,以適應全域性之需。照現在情況,我們當面有十九個旅,至少有十個旅會尾我行動,故我不宜仍在豫皖蘇,而以直趨大別山,先與陳謝集團成犄角勢,實行寬大機動為宜,準備無後方作戰。"

42年後鄧公曾回憶說:

當時毛主席的電報裡寫了陝北"極為困難",於是二話沒說就打算半個月後行動,實際上時間緊迫,還沒10天就開始撥軍挺進大別山了。

這樣的重擔,任誰也不敢輕易扛起。這就是一個吸引敵人的活。

曾有人調侃說,這是"賣自己救隊友"的買賣。從後來的損失來看,事實也確實是如此。但是如果我們以全域性來看,這對於解放軍的戰略意義是相當重大的。

兵聖孫武有一句話,叫"攻敵所必救"。大別山的地理優勢,即使是懂點我國地形的都能摸得透。當時國民政府的核心在長江流域,行政中心在南京。

在這裡,他們的影響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如果我方在這裡有一支部隊,那麼就好比一把匕首,時刻懸在國民政府的腰後。

從古至今,有許多北方政權要攻南方時,都想用這一招,但都被南方擋在了大別山以外。迄今為止,只有我黨在此地的戰略得到實現並擴大,為淮海戰役殲敵80萬大勝奠定基礎。

且大別山地勢險要,出山則一馬平川,進可攻退可守。若我們能站穩腳跟,據此而入長江,直通南京,則是直搗黃龍之勢。

當然,國民政府不會爛到連這樣的危險也看不出來。果然,就有了坐鎮九江的"小諸葛"白崇禧。

三、白崇禧施計,劉鄧大軍半年銳減6萬

當時,根據毛主席的規劃,由彭德懷元帥的西北野戰軍拖住胡宗南,許世友、譚震林的華野東兵團拖住山東的範漢傑。

由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掩護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在外線殲敵,擴大戰場作為劉鄧的後方支援。

陳賡、謝富治縱隊經加強力量組成陳謝集團並歸劉鄧指揮後,南渡黃河挺進豫西,放手發展,機動作戰,東可配合劉鄧、陳粟,西可配合陝北戰場作戰。

不得不說,毛主席是絕對的戰略天才,也是戰場之上最高明的"賭徒"。這麼大的戰略佈局,成功的將我軍的困境,引到外線。

逼迫國民政府由重點攻擊轉入重點防禦,為決戰做好準備。這個佈局之中,劉鄧大軍的任務可以說是最艱鉅的,也是最被寄予厚望的。

能否在大別山以南開啟局面,這不僅看我軍的執行力,也看敵人的執行力。對於劉鄧所部躍進大別山的戰略行動,毛主席在8月6日給劉鄧的電報中對"代價以及回報"做了預測:

"此種代價,無論起何種作用均須準備付出,但如能取得變化全域性之作用,則付出此種代價更加值得。"

隨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腰腹受敵的國民政府,不得不收縮兵力,轉攻為守。當時老蔣即刻命令國軍名將白崇禧坐等九江,指揮15個整編師33個旅的兵力圍攻大別山。

這是一個被林評價為"國軍之中最會打仗的將領",號稱"小諸葛"。白崇禧究竟有多厲害,咱們看看劉鄧大軍浴血大別山就可以知曉。

當時,面對劉鄧大軍進扎大別山,白崇禧說:"一個整編師他能吃得掉,兩個整編師在一起他就吃不下去。"

言下之意就是要將我軍圍困在大別山,讓我軍寸步不得進。人海戰術固然屢試不爽,但這對於白崇禧的計策來說,只是屬於一個方向。

他還有更毒辣的計策,那就是採取了保甲聯防和"五家連坐",對於幫助我軍的,施以清洗手段。並在各種要道設定關卡,使我軍的行進愈發困難。

此外,還成立"小保隊",其成員就是以地主、保長和叛徒組成的。他們熟悉地形,屢屢偷襲養傷傷員,對於老一輩紅軍來說,"小保隊"無疑是那個時期的噩夢。

這樣子,就從軍事上,思想上對我軍的行動進行了限制,導致我軍很難在大別山站穩腳跟,當時我軍幾乎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

面對這樣的困境,劉伯承、鄧公以實際問題開始分兵轉換策略。以部分隊伍施行"誘敵",讓敵人疲於奔命。另一部分隊伍實行戰略攻擊。

最後由劉伯承率領的第一縱隊,出外線,挺進淮西。結果,經過幾次戰鬥,把淮河變成了中原解放區的內河,並且成功地實現了與陳粟、陳謝在平漢線勝利會師。

最後被迫白崇禧調集兵力進行圍剿。應該說是為時晚矣了,其實那一刻,毛主席對於我軍的戰略佈局,就已經基本實現了。

而執行這次戰略的劉鄧大軍,到直出大別山之時,已經減員只剩6萬人,久久沒能恢復到魯西南時期的極盛之時。

對於此,一直以來存在爭論,認為那是無謂的損失。其實,正如前文筆者所鋪墊的意義一樣。那一次的戰略意義,其高度不是常人能夠著眼的

當我們站在全域性的高度看,又是一番結果。這場戰役以劉鄧主力損失為代價,掩護我軍其他部隊經略中原,南下攻敵,成為呼應之勢。

打亂原先國民黨穩紮穩打的局勢,取得戰略主動,為全域性勝利奠定基礎。彼時若還有人妄想"劃江而治",那我軍就要當頭棒喝之。

如果單以一個戰區,一個部隊的傷亡犧牲來看,那其實,起於亂世的我們,處處都有犧牲,處處都有流血。

除了戰爭,也因壓迫。革命就得有流血,如今我們生活的美好家園,就是先烈們拼搏而來的。就如如今的我們看待國家一樣,我們,千萬不要以普通人的眼光去衡量國家的戰略。

因為佈局,從來都是百年上百年的。奉勸如今國際上某些國家,某些人。試想一下,如果贏的是海峽對岸那位,恐怕"漂亮國"的軍事基地就得遍佈華夏大陸,甚至於飛機航班都得繞道,這絕不是玩笑,不是危言聳聽。

但凡熱愛國家的人,就不會有這種弱後思想。前人的流血,是為了讓我們銘記歷史,銘記愛國,則國強。

一切,都在於你的看法和認知。和平並非憑空而來,珍惜當下,珍惜家園,才不枉為炎黃子孫。

1979年,電影《挺進中原》中,我軍旅長方軍曾說:"這麼大的戰略進攻,不付出代價,只有唱戲!"

那是一場新中國的豪賭,在那盤棋局之上,永遠沒有棋子,那是為中華真正統一不分南北所作之棋局。那是屬於天才統帥和英勇軍隊的千古名句,在此,讓我們緬懷先烈,愛我華夏。

20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銘記2020,期待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