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說:“人的本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到了尼采爭論戛然而止,他認為每個人都是善惡同體的獸,就是說人的本性並沒有絕對的黑白善惡。人的本性是灰度的。”
昨晚聽到樓上的何大爺與他兒子在大聲的“說話”,聲音非常的大,感覺又像是在吵架。“聽到他兒子罵何大爺老頑固,不懂市場行情,等你百年歸老時,你會後悔的。”這是何大爺兒子說。 然後何大爺也不甘示弱,大聲的罵他兒子:“你一個月歸來看我沒二次,現在又叫我把房產證的名字轉到你名下,到時你把我趕出門,我住那裡?”
故事的主人公是89歲老人叫朱德珍,瀘州市龍馬潭區石洞鎮花博園村人,在一個大雨的晚上將凌晨2點多,她被小兒子趕出了家門,當晚老人只好頂著大雨摸索到了一間房屋裡棲身。老人養育了5個兒子1個女兒,可兒孫滿堂的幸福,她卻沒能享受到。誰也不曾想到,這位生活窘迫的老人,卻生育有5兒1女,且都還健在。5個兒子的家,都近在眼前,但朱德珍卻已經10多年沒見過其中的幾個兒子了。
現在很多地方土地整改,徵用,很多百姓的房子剛好徵用範圍內,會有一大筆補償款,在兒女眾多的家庭裡,這也成了一樁爭奪拆遷款的故事。
中國傳統觀念中,養兒防老是大多數老人的夙願。可如今社會的進步,生活壓力的超負荷,讓很多年輕人都不敢多生一個孩子。從出生、幼兒園、讀書、最後踏進社會,那樣不是壓力。是當父母的壓力,也是做兒女的壓力。甚至現在很多年輕都不願意結婚,害怕結婚,怕自己無力維繫家庭及生兒育女的責任。
兒女結婚有了家庭後,有些有能力過著好生活的,自然就不會太在意父母的養老錢。但也有些兒女過得不太如意,希望有父母能幫他們一把,父母有能力幫助兒女固然是好,幫不了就只能靠他們自己創造幸福了。而我們老年人,千萬別對兒女 抱有太大的幻想,我們的錢給兒女花是天經地意的,可兒女的錢畢竟不是父母的錢,花兒女的錢很難。你可以給兒女買房買車,但你很難指望兒女會給你買房買車了。因為他們自己還不夠花呢。
老年人自己的生活,是不應該寄託在兒女身上的。畢竟兒女長大了也會有自己的家庭,工作。我們做老人的也應該理解和支援兒女。老年人自己要學會豐富自己的生活,找一兩種愛好讓自己有所寄託,給自己找些可以平日無事隨時可以聚會的夥伴,喝茶、打麻蔣、跳舞等,只要豐富好了自己的生活,你就不至於總想著女兒為何總不回來看你了。
更重要的是,老年人要為自己保留一些養老錢,不要全拿給兒女 ,給出去了,你有病需要時,未必能讓兒女拿給你。在健康上要懂得保護好身體,只有擁有健康才能享受生活。房子一定要給自己保留,當你什麼都有的時候,不依靠子女的時候,兒女自然也會多敬你幾分。父母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但兒女 的家從來就不是父母的家。
人性是善的,但在很多利益與誘惑面前,人性就會變得可惡。善待自己,善待身邊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