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三個孩子出事,最該調整心理健康
昨天看到三條不幸的訊息,一個是廣東的一個大二學生,留言說出去玩,然而三天沒有回來,後來在河邊發現了他的書包,再後來證實已經墜河身亡。還有一個是北交大的大三學生在12月15日跳樓,留下遺書說是失去了了人生的目標,本來以為考試成績作為目標,然而在大學裡感到成績已經變得和原來也不一樣。這篇遺書,讓人沉思良久。
另一個更是令人心痛,這個跳樓的孩子還是一個小學生,然而他留下的字條卻是,我活的太累了,現在只想多睡一會。多麼的悽慘,令人悲痛欲絕,一個小孩子,本該是無憂無慮、活潑動人的時代,他怎麼會覺得活得太累了?
這位教授的觀點,主要是中國高考是世界最公平的,是能夠幫助底層青年走向上層的通道,所以,考試是中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他的意思就是考試就是好,什麼素質教育不素質教育,中國人能統一參加高考,是最大的公平。
因為,高考把人們就分層了,上了所謂的“雙一流”的大學,是一個流,上了一般大學的是一個流,沒有上大學的就沒有了前途和希望。他還說,不要拿個別例項跟我說事,可能是說,比如馬雲只是上了一個師範大學,不是成了全國首富嗎?他的意思是,如果沒有上名牌大學,那就只能是社會底層混了,也就沒有什麼前途了。
這位教授,滿腦子裡都是社會等級觀念,鼓吹的都是分分分,考考考。他說的這個確實也是目前社會的現狀,人們追求的都是這麼一個路徑。但是,這個情況好嗎?
北交大跳樓的這個學生就說,以前都是把考試成績當成了唯一追求的目標,並以此為樂,當上了大學以後,發現以前自己努力的那些和自己不一樣了,別的同學不都是分分分了,自己就感到迷茫了。如果,這麼幹下去,這個社會確實是太偏了。
這位教授,也承認自己小的時候,是無憂無慮的度過了快樂的少年和童年,而自己現在4年級的女兒,卻要面臨著日復一日的輔導班的折磨。他說,沒有辦法,自己的孩子上的是800元每個課時的輔導,別人的孩子上的是2000元一個課時的輔導。
他在自鳴得意自己終於透過考試,當上了博士,當上了教授的時候,也嘆息,自己掙得錢,還沒有人家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還沒有北大清華的教授好,他們的孩子都有北大附中、清華附中的優質資源,自己的還在還要上社會上的輔導班。
在他看來,也覺得分層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啊!
據這位教授說,現在很多的“雙一流”大學,從農村來的孩子已經很少了。他在讚賞高考是最公平的分層方式的時候,也承認農村的孩子因為考試不利,被限制了進入高層的機會。那麼從這個角度說,是不是考試也是最不公平的社會分配機制?
你們教授家的孩子上了很好的學校,還有能力花費每個學時好幾百元、上千元的上輔導班,你農村孩子的家庭還在為基本的生活努力,家長進城打工,留守孩子哪有什麼輔導班可上?
但是,你讓他們參加一樣的高考,一張試卷分層,你說,這個方式能說是公平嗎?
每個“雙一流”大學都是國家巨資扶持起來的,也都有農民的一份,為什麼農村的孩子就沒有機會進入這些大學?農村的教育環境,怎麼能和北京這些重點中學相比?而國家把這些資源都賦予給了北大清華教授的孩子們,難道這不正是馬太效應嗎?
我當然不會主張回到張鐵生的時代,我們對那個時代一點也不陌生,我們希望全社會都有一個儘量好的受教育的機會。但是,不要搞什麼分層,也不要說,你當博士教授了,就是上等人了,農村的同學當打工人了,就是下等人了。這樣的分層沒完沒了,只會造成無謂的浪費,每個崗位都是人,生活都是越來越好。
最近這幾年,經常到附近農村走走轉轉,眼看著農村的生活條件每年都要很大的變化,農村的大院子,鋪上了廣場磚,屋裡都裝上了空氣能,冬天不冷夏天不熱,衛生間比單元樓房的一點不差,汽車比咱開的還好很多,村裡的街道都被硬化過,每天都有打掃衛生的。我看到的街頭廁所,如果說和飯店的水平不相上下,一點不誇張,你想不到,每個廁所都配備了一個小鍋爐取暖,還是天燃氣的。
你說,把他們分層到社會最底層,他們還在偷著樂呢。
還有一種考試,看起來也是備受社會推崇,這就是公考,全國每年也都是千軍萬馬奔向公考的考場。我相信這個公考應該比高考和大學裡的課程考試要簡單,這些對那些經過20多年考場鍛鍊的考生們來說,並不是難題。但是,錄取起來並不容易,因為參加公考的人太多了。大多數人可能就因為一個微小的填空題,就與機會失之交臂。
這就讓我們看到了武漢市一個街道招考公務員全部是北大清華的博士碩士,深圳一個小學的招考都是北大清華的碩士,甚至還有少量是博士,北京石景山某街道招考也全是北大清華的博士碩包攬。
不是說,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就不能到街道工作。但是,一水的清華北大畢業生湧進一個基層單位,也不是什麼好現象。
另一方面,還有一些非名牌大學畢業生,甚至是大專畢業生,透過專升本、在職讀研等各種渠道,取得了上升的通道。這當然是好事,但是,也有一些人,學歷不高,但是堅持不懈,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的考公務員,最後,終於如願以償,就像范進中舉。你說這是值得鼓勵呢?還是應該做些心理輔導?
公務員的工作,其實有很多具體要求,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當公務員。其實,有些崗位要求的學歷並不一定有多高,主要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實際工作中,經常看到,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表現不及普通院校的畢業生,考試能決定你的進入門檻,但是不能保證你的升遷之路。這又讓很多高學歷的人想不通,悶悶不樂。
西方有的國家,雖然沒有我們這樣的高考制度,但是,名牌大學也不是誰想上就能上的,沒有特別優秀的中學成績,常春藤想都別想。但是,他們也沒有一刀切,如果家裡能贊助幾千萬,就可能給你家孩子留個名額,如果你是皇家後代、名人之後,可能就網開一面。
當然,國外的中學教育就可能已經分層了,能夠上國際名校的這些學生,應該在中學的時候,就已經進入到這些大學的預備校了。分層了嗎?分了。以前以為國外大學比較好考,和我們的大學高考不一樣。
其實,國外的好大學一樣難考,我們也可以成為精英學校,只不過,國外的教育有很多種方式,大學比較多,人們的選擇比較多,就像我們的大學分什麼一本二本三本,還有什麼985,211一樣。他們有各種大學,常春藤的、州立大學、私立大學、社群大學等等,還有按照專業分的、按照地區分的都有,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其實,在國外不是所有的人都本著常春藤奮鬥,中小學也有私立和公立之分,但是,往往私立的學校成績更好。我們常常看到的,美國的學校玩著就上完了,上了好幾年級了,小九九還不會算。這些大概就是公立學校的情況。但是,那些奮戰常春藤的學子們,也是和中國的衡中、毛坦廠中學差不多的。
這個是不是就說,國外在中學就開始分層了呢?
但是,國外的學生們在很早就開始分類學習了,有的人本著常春藤去了,更多的人就選擇了普通的學校,或者是社群學校,也有很多人。
他們沒有像中國的學生那樣,不管什麼情況,都做著清華北大的夢,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誰是什麼結果,只有到高考結束了,分數下來了,才知道,原來自己不是那個料。還有很多人考了一次又一次,個別人像范進中舉,更多的是名落孫山。
其實,這個社會有很多的選擇,如果早點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就提早選擇什麼,可能社會整個的成本就會下降。
不要鼓動人們往一條路上走到黑,這也是為什麼國外的基礎教育,感覺不很好,但是,國外的科技水平卻不低的一個原因。不是什麼分層不分層,也不是說非要上了常春藤就是高貴之人了,當貨車司機就是低人好幾等了,沒有這些事情。如果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想明白了,人們就會感覺輕鬆很多。
非要讓所有的人都衝著一個目標奮鬥,不到南牆不回頭,撞了南牆再說分什麼這個層,那個層,有什麼意思?以前我們都認為的天之驕子,所謂的算是第一層的精英們,現在不是也是隨處了見了嗎?都在一個小學教書,能分出什麼高層還是底層。
有的人考了好幾年才考上了科研所,當了研究員,有的人考了好幾年才考上了公務員,有的人好幾年考上了“雙一流”,有的人就像北交大這個學生一樣,突然感到,和自己想的不一樣了,整個心理就崩潰了。
考試這個方式,現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絕對不能說是最好的選拔人才的辦法,因為我們還沒有想到更好的考核辦法。不要以為這個就是最好的分層辦法,也不要說鼓動人們往一條路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