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成立已經整整25年了。

1995年4月3日,時任俄聯邦總統葉利欽簽發總統令,公佈了《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法》,按照這部法律的規定,聯邦反間諜局(ФСК)改組為聯邦安全域性。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從蘇聯時期的契卡到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一路走來,分分合合的安全機關百年曆史沿革。

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

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1917年–1922年),俄文全稱“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и саботажем”,俄文簡稱“ВЧК”,音譯“契卡”。

人們通常將其工作人員稱為“契卡工作人員”。

契卡主席為費利克斯·捷爾任斯基。

費利克斯·捷爾任斯基

該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在全國範圍內消滅反革命分子並制止怠工行為。契卡還擁有偵查、反偵查和政治調查等職能。從1921年起,契卡的任務還包括收容無家可歸及無人監護的兒童。

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列寧稱契卡為“打擊比我們無限強大的敵人的銳利武器、必將粉碎其顛覆蘇維埃政權的無限陰謀企圖。”

1918年2月,根據《國家緊急狀態法令》的規定,契卡工作人員被授權不經審判即可將“敵特、投機倒把分子、暴徒、流氓、反革命造謠惑眾分子和德國間諜”,後來還包括了“所有與白衛隊組織勾連,圖謀叛亂者”就地正法。

國內戰爭結束後,農民暴動逐漸減少,已經沒有必要再保留機構臃腫、行動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鎮壓機關了。

因此,到1921年,對契卡進行改組就成為黨亟待解決的問題了。

國家政治保衛總局

國家政治保衛總局(1923年–1934年),俄文全稱“Объединён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俄文簡稱“ОГПУ”。

1922年2月6日,契卡被撤銷,其權力移交新成立的國家政治管理局,即後來的國家政治保衛總局。

正如列寧所強調指出的那樣:

.....撤銷契卡並設立國家政治保衛總局意味著改變的不僅僅是機關名稱,還包括在新形勢下的和平建國時期該機關的所有業務性質......

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局長一職仍由捷爾任斯基擔任。

1926年7月20日,捷爾任斯基去世,這個職位由前財政人民委員維亞切斯拉夫·緬因斯基接任。

維亞切斯拉夫·緬因斯基

新機構的主要任務仍然是打擊各種反革命活動。

國家政治保衛總局下轄別動隊,主要用於平息內亂和肅清匪患。

此外,國家政治保衛總局還具有以下職能:

保護鐵路和水運、打擊匪盜;打擊蘇聯公民的偷越國境行為;完成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和人民委員會交辦的其他任務。

1924年5月9日,國家政治保衛總局的職權被大大擴充套件,警察和刑事偵查機關也由國家政治保衛總局歸口管理。

這樣,蘇聯國安部門和內務部門就開啟了合併程序。

內務人民委員部

內務人民委員部(1934年–1943年),俄文全稱“ 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 ”,俄文簡稱“НКВД”。

內務人民委員部為蘇聯的全國性機關 ,下設國安總局,俄文全稱: 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俄文簡稱:ГУГБ。

與蘇聯以往的國安機關不同的是,它取消了國家政治保衛總局下設的審判委員會,規定新設機關不得再擁有審判職能。

新組建的內務人民委員部的首任領導為亨利希·亞戈達

亨利希·亞戈達

內務人民委員部的職責包括政治偵查和法外判決、刑罰執行、對外偵查、邊防部隊管理、打擊軍事間諜,等等。

1935年,交通管理職能也被歸口到內務人民委員部,並於1937年設立內務人民委員部交通管理局,職能包括海港和河港管理。

1937年3月28日,亞戈達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在查抄其住所過程中,甚至還發現了色情照片、托洛茨基著作和橡膠陽具等違禁物品。

聯共(布)決策層以從事叛國活動為由將其開除出黨,接替他的是尼古拉·葉若夫

尼古拉·葉若夫

1937年,內務人民委員部還搞了個“三駕馬車”審判體制。

州委或邊疆區委書記、內務人民委員部州或邊疆區局局長、州或邊疆區檢察長組成的“三駕馬車”僅根據各部門提交的材料,有時候僅憑名單不經開庭就能判決數千個所謂“人民公敵”有罪。

“三駕馬車”審理案件的特點就是,連筆錄甚至最低限度的書證都沒有,就對被告做出有罪判決,而且對“三駕馬車”做出的判決還不能申訴。

僅僅一年,就有767397人被“三駕馬車”定罪,其中386798人被判處死刑,受害最多的是不想自願把自己的財產上交集體農莊的富農。

1939年4月10日,葉若夫在馬林科夫的辦公室被逮捕。隨後,葉若夫這位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前負責人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並陰謀策劃政變。

第三任內務人民委員是拉夫連季·貝利亞

拉夫連季·貝利亞

國安人民委員部 — 國安部

國安人民委員部 — 國安部(1943–1954)

1941年2月3日,內務人民委員部拆分為國安人民委員部(俄文全稱: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俄文簡稱:НКГБ)和內務人民委員部(俄文全稱: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 ,俄文簡稱:НКВД)。

據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國安機關的情報工作效率,分擔內務人民委員部日益增長的工作量。

國安人民委員部的職責是:

開展對外情報工作;打擊外國情報部門在蘇聯境內從事的顛覆、間諜和恐怖主義活動;及時發現並消滅隱藏在工業、交通、通訊、農業等系統中的反黨殘餘分子和反革命分子;負責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安全保衛工作。

內務人民委員部的任務是確保國內安全,因此,內務人民委員部保留了內衛部隊、監獄、警察、消防等部門。

1941年7月4日,由於戰爭爆發,決定將內務人民委員部和國安人民委員部合併為一個機關,以減少官僚主義作風。

1943年4月,重建了蘇聯國安人民委員部。

重建後的國安人民委員部的主要任務是在德軍後方進行偵查及破壞活動。

隨著戰線不斷向西推進,對東歐國家工作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國安人民委員部在這些國家的主要任務是“消滅反蘇分子”。

1946年,各人民委員部均更名為部,國安人民委員部也更名為蘇聯國安部,時任國安部長為阿巴庫莫夫。隨後,原屬內務部的部分職能移交國安部。

1947年-1952年,內衛部隊轉隸國安部,警察、邊防軍、勞改營建設管理、消防、押解、機要通訊仍歸內務部。

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後,赫魯曉夫將貝利亞解職,並著手對當年內務人民委員部製造的大量冤假錯案進行平反昭雪,隨後,數千件冤假錯案得以平反。

克格勃

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1954年–1991年),俄文全稱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俄文簡稱КГБ,音譯“克格勃”。

1954年3月13日,與國家安全有關的各局從內務部分離出來,重新組建為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

與蘇聯以往的國安機構相比,克格勃的級別較低,不再是政府組成部門,只是政府直屬機構。克格勃主席是蘇共中央委員,但不進入蘇共決策層。

這可以解釋為,蘇共高層既想有人能保護他們,又要防止再出現一個像貝利亞那樣,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力圖擺脫高層控制的人。

克格勃的職責包括對外情報蒐集、反間諜、偵查、邊防、黨和國家領導人安全保衛、政府通訊保障及打擊民族分裂勢力、異見人士、犯罪和反蘇活動。

克格勃在其組建後就立即進行大規模裁員,啟動了蘇聯國家和全社會的反斯大林化程序。

從1953年到1955年,蘇聯國安系統人員壓縮了52%。

20世紀70年代,克格勃加大力度打擊異見人士和異見運動。

但是,克格勃的行動變得更加詭異,也更善於偽裝。克格勃經常採取製造心理壓力、監視盯梢、警告恫嚇、強制出境、強迫治療、政治審判、汙衊構陷、挑撥離間等手段打擊異見人士。

與此同時,克格勃還炮製出很多不得出境人員名單 ,禁止名單上的人出國旅行。

克格勃的一大發明就是所謂“發配101公里”,即將那些在他們看來政治上不可靠的人逐出莫斯科和列寧格勒。

這一時期,克格勃對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等創作型知識分子的審查尤其嚴格,克格勃認為,這些人最有可能憑藉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國際聲望對蘇聯黨和國家的聲譽造成最廣泛的損害。

到了90年代,改革和公開性導致蘇聯社會和國家管理體制發生重大變化,這就要求必須重新審視國家安全機關工作的原則和依據,於是克格勃便走到了歷史盡頭。

克格勃歷任主席:伊萬·謝羅夫 1954年-1958年;

伊萬·謝羅夫

亞歷山大·謝列平 1958年-1961年;

亞歷山大·謝列平

弗拉基米爾·謝米恰斯內 1961年—1967年;

弗拉基米爾·謝米恰斯內

尤里·安德羅波夫 1967年-1982年;

尤里·安德羅波夫

維塔利·費多爾丘克 1982年5月-12月;

維塔利·費多爾丘克

維克托·切布里科夫 1982年-1988年;

維克托·切布里科夫

弗拉基米爾·克留奇科夫 1988年-1991年8月;

弗拉基米爾·克留奇科夫

瓦季姆·巴卡京 1991年8月-11月。

瓦季姆·巴卡京

1991年11月8日,對外情報部門從克格勃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機關,並更名為蘇聯中央情報局(俄文全稱“Цент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разведки СССР ”,俄文簡稱“ЦСР СССР””)。1991年12月18日,成立俄羅斯聯邦對外情報局 (俄文全稱“Служба внешней развед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俄文簡稱 “СВР РФ”)。

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

克格勃被撤銷後 ,大概花了三年時間才設立了新的國家安全機關。

在此期間,原屬克格勃的各部門從一個機關轉入另一個機關。

1993年12月21日,時任俄羅斯總統鮑里斯·葉利欽簽署命令,組建俄羅斯聯邦反間諜局(俄文全稱“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контрразвед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俄文簡稱ФСК России”)。

俄羅斯聯邦反間諜局第一任局長是尼古拉·戈盧什科(1993年12月至1994年3月),第二任局長是謝爾蓋·斯捷帕申(1994年3月至1995年6月)。

1994年4月,俄羅斯聯邦反間諜局改組為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俄文全稱“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俄文簡稱“ФСБ”)。

目前,與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保持合作關係的有86個國家的142個情報、執法和邊防機構,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各部門在45 個國家設有官方代表機構。

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各部門的工作方向總的來說就是:

反間諜;打擊恐怖主義;維護憲法秩序;打擊特別嚴重犯罪;情報活動;邊防;資訊保安保障;反腐敗。

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歷任局長:

米哈伊爾·巴爾蘇科夫 1995年7月-1996年6月;

米哈伊爾·巴爾蘇科夫

尼古拉·科瓦廖夫 1996年6月-1998年7月;

尼古拉·科瓦廖夫

弗拉基米爾·普京 1998年7月-1999年8月;

弗拉基米爾·普京

尼古拉·帕特魯舍夫 1999年8月——2008年5月;

尼古拉·帕特魯舍夫

亞歷山大·博爾特尼科夫(2008年5月——)。

亞歷山大·博爾特尼科夫

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組織機構:

國家反恐怖委員會辦公室;反間諜局;維護憲法體系和反恐怖局;經濟安全域性;業務情報及國際聯絡局;組織人事局;後勤保障局;邊防局;科學技術局;督察局;偵查局;各中心、管理局;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駐個別地區及聯邦主體管理局、處(地方安全部門);俄羅斯聯邦各邊防局、邊防處、邊防部隊(邊防部門);行使本部門特定職權或為其他部門提供保障的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其他管理局、處(其他安全部門);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航空、鐵路、公路分局、特種培訓中心、特種分局、企業、教育機構、科研、評審、司法鑑定、軍事醫學及軍事建設分局、療養院及負責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業務保障的其他機構。

11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我與珠寶的那些事兒(四):讀書時代,且行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