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鹿鼎記》裡的韋小寶,韋小寶生在妓院,長在妓院,身無所長,是個無賴小混混,靠小聰明獲得了皇帝的信任,幫康熙坐穩江山,最後娶了七個老婆退隱江湖。
每次看不同版本的《鹿鼎記》在對韋小寶的古靈精怪,忍俊不禁的時候,都在想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江湖小混混,為什麼可以娶到七個如花似玉的老婆?
這七個老婆既有皇室貴族,名門閨秀,又不乏武林高手,教派領袖,為什麼都能乖乖被韋小寶收服呢?
有人說是韋小寶泡妞的手段高明,有人說是韋小寶愛情觀很正,雖然多情,但很專一,寧願為任何一個老婆犧牲自己。
但是如果我們剝開表象看本質的話,你就不得不關注韋小寶的成長環境:妓院。
正是這個特殊的地方,造就了韋小寶特殊的個性,進而獲得了七個老婆的芳心,妓院裡都是女人,使得他天生對女人有一種親近感,更懂得討女人的歡心。
妓院裡魚龍混雜,逢場作戲,使得韋小寶從小就懂得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投其所好。
妓院裡見慣了侮辱和欺壓,使得他韌性超強,做事不講章法,不顧臉面,自然能在和女人的戰役中百戰百勝。
可見韋小寶之所以是韋小寶與他的成長環境是密不可分的,這就是他的人格。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比如認知,意識等等,都是沒有研究價值的,要研究就要研究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
不斷受到強化,而固定下來的行為模式,就構成了人格,所以人格即行為。
推演到人類身上,人格不過是個體的獨特的強化史的產物,正是因為不同的強化經歷,塑造了個體的行為模式。
而人格也就是適應環境的特殊模式而已,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孩子在家裡幫媽媽做事,而受到了獎勵,這種行為就可能固化下來,進而泛化到幼兒園和學校。
如果繼續受到獎勵,那麼這種泛化的反應就可能延伸到其他的社會情境中去,從而形成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韋小寶就是這樣,他在追求七個老婆的過程中,雖然情況不一樣,但總結下來殺手鐧就是先甜言蜜語,再雪中送炭,最後耍手段把生米煮成熟飯這幾個環節。
這些手段讓韋小寶屢屢得手,這就成了一種獎勵,強化他將這種行為表現下去,所以油嘴滑舌,靈活多變,為人仗義就成了韋小寶的人格標籤。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熟悉吧,孟子的母親發現自己的兒子的行為深刻的受到環境的影響,兒子觀察到什麼就會學什麼。
學哭喪,學賣菜,直到最後,當她把家搬到了書堂旁邊之後,學習彬彬有禮的讀書人,最終成為文化大家。
可見,中國人的智慧有多深遠。
當然,如果生活環境中觀察到的都是一些美好的事物,那進行學習自然很好,如果觀察模仿到的是一些消極事件和行為的話,那麼可能留在個性中的將是一些不太美好的事物。
所以一個人的婚戀觀念與從小的成長環境是密不可分的,父母的相處方式是最直接的影響力。
當我們能意識到這一點,在成人以後,要學會調整一些觀念和行為,讓自己的婚戀之路變得更為寬敞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