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米,這玩意兒我估計是條魚都見過,沒有見過酒米的魚絕對不是一條稱職的魚、不是一條飽經滄桑的魚、不是一條脫離了低階趣味的魚!
釣魚是個仗劍江湖、快意恩仇的事兒,有釣、有魚、有酒才方顯釣(男)兒本色!自己喝就喝唄,為啥還要給魚灌酒,喝多了它難道不上頭,耍酒瘋怎麼辦?
“酒”在釣魚的過程中到底有啥作用?除了酒米外,其它酒味餌也很多,這有什麼科學依據嗎?這篇文章就給大家掰扯掰扯這些事兒。用的語言都儘量大白話,釣魚人更容易懂,專業人士別抬槓啊!
魚“喝”酒嗎酒精在常態下是液體,而河水也是液體,且二者在分子結構上都是極性分子,根據“相似相溶”的原理,二者可以以任意比例互溶。
也就是說,酒精是可以輕鬆溶解在河水中的,一滴酒精入水後,伴隨著分子的擴散運動,一段時間後,周邊一定水域範圍內都會含有酒精分子,這片水域活動的魚類都會透過嗅覺和味覺感受到水中酒精的味道。
感覺器官敏銳的魚類能感受到水中極其微量的“氣味”變化,感知距離也更遠;感覺器官不敏銳的魚類,則相反!因此,只要一片水域中含有酒精,這片水域中的魚類就能透過正常的感覺器官感受到,只不過有的感覺比較“強烈”,有的感覺比較“微弱”,也就是說,它們都“喝”酒!
注意,這種“喝”更像是被動的,水裡溶解的有酒,魚又在這片水裡遊,不得不“喝”!關鍵點在於,“喝”了一口酒後,魚會有什麼反應,傳遞出哪些訊號,往下看!
酒傳遞出什麼樣的訊號有一種觀點在釣魚界被普遍認可,認為河水的底部會沉積很多的枯枝爛葉,這些枯枝爛葉會不斷地在水底發酵,發酵就會產生乙醇,還是說酒精吧,產生出來的這些酒精溶於水得以擴散,被周邊的魚類嗅到,魚類就會循著酒味而來,在這些枯枝爛葉中尋找食物,也確實這種地方食物會更多一些。
就是說,酒味是誘魚的,是利用了自然界中魚類對酒這種物質的條件反射!這也解釋了酒味餌料在水中起作用的原理,拿酒米來說吧,酒味把魚“勾引”過來,魚來了以後發現窩子裡有好多“米”,欣喜若狂,原來媽媽教的都是對的,循著酒味真能找到食物,於是乎就停了下來開始吃米,米粒太小,一時半會兒又吃不完,釣魚人管這個叫留魚,吃著吃著發現還有蚯蚓、紅蟲更好吃,一嘴咬上,結果就被釣上來了!這就是酒味餌的工作原理!
然而,對這個被普遍認可的解釋,我是有些質疑的,往下看!
我的質疑發酵作用產生酒精的化學反應過程是厭氧的,也就是說,只有在無氧狀態下的發酵反應才會產生酒精,熟悉釀酒工藝的應該都知道這一原理!
地下水是不含氧的,但是,自然界中的河流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加上水中有各種水生植物,有光合作用,因此是含氧的,要不然魚類也無法生存,只是相較於空氣中的含氧量低很多而已。
只要有氧,發酵作用很難符合厭氧的條件,這種條件下,是沒有酒精產生的,若真是這樣,上面說的那些道理豈不是都不成立?
但是,酒味確實能很好地起到誘魚作用,這是毋容置疑的,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
我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其實也算不上是我總結出來的,因為這個結論也曾經被廣泛認可,後來被很多釣魚大師莫名其妙否定,而我則堅信是有道理的,而且我的出發點都是相對科學的推斷,並不是想當然的猜測!
這個結論就是“穿透性”,說起餌料的穿透性,很多人認為是噱頭,但我卻認為比上面說的發酵產生酒味從而訊號誘魚更具科學性!
有人說酒精不怎麼溶於水,理由是滴一滴染色酒精在水錶面,看不到擴散,這是可笑的事情,酒精初與水匯合,是有可能會在表面形成一層膜,在水底是不可能的,輕輕一晃就破了,破了之後你再看。
綜上這篇文章只講了“酒”這個東西與釣魚的關係,可以肯定,酒是非常有作用的,只是發揮作用的方式可能還存在爭議,而且酒這個東西在釣魚中也不是用的越多越好,稍有不慎,死窩更快!
小時候都是用酵母代替白酒來自制窩料,要密封,無氧狀態下也會有酒精產生,個人感覺這種狀態最好,後來就開始用麴酒,其實也是一個道理,現在直接都用白酒了,真心覺得沒小時候的那個好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