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開局不利,我籌備已久的交換和暑研專案都被取消。當時心力交瘁,終日惶惶不安的我一直用一句話鼓勵自己:“會有好事發生的”。
這句話很快就應驗了。我透過嚴苛的選拔,在中南屋實習了七個月。這段時間是我在本科期間自覺最累,但也是成長最快和最充實的日子。
魔鬼訓練從選拔筆試開始(小聲跟你說:看了我的經歷或許你能摸索出一些加入中南屋的小竅門哦~)
我從床上掙扎著起來完成了第二次筆試,沒想到絕望還在後面。
第二輪是面試,儘管我自信已經做了許多有關烏克蘭的調研,卻還是抵擋不住黃老師接二連三語速極快的“盤問”。黃老師最後對我說:“你回答不上這些問題本質上還是調研不充分。”三十分鐘面試下來面紅耳赤的我,真的覺得這次努力打水漂了。
不過最後我又獲得了一個機會。我在深夜主動完成了一篇有關烏克蘭女性賦權的小文章。最終,可能是被我契而不捨的態度所打動,我成功拿到了中南屋的入門券。
到辦公室的第一天就開始加班,被黃老師投餵夜宵
不光是選拔嚴苛,開始實習後我發現,中南屋的工作標準更嚴苛。
那段時間我吃飯時手上都拿著手機,在文章發出前的最後一刻看文章在手機上預覽效果如何,有沒有細節錯誤。我媽媽經常感嘆:“這孩子真是著了魔”。
除了話題本身有趣且有意義,寫調研文章“讓我著魔”的另一個原因是黃老師總是會在我完成任務後很及時很直接地說出我的問題——“沒有講清楚”、“一點也不好看”、“沒有邏輯”、“太囉嗦了”等等。話不中聽,但很有用。
在一個月的魔鬼訓練之後,我決定前往中南屋在上海的辦公室,負責中南屋錄播課的製作。
中南屋首次直播,條件雖然有點簡陋,效果還是很不錯的hhhh
然而我的決定起初並沒有得到家裡人的支援。
為什麼不聽話我是一個法學生,爸爸認為我既然選擇了法學,已經學習法學三年,不應該突然去做什麼毫不相關的中南屋的實習,浪費時間浪費精力。爸爸的話不是沒有道理,選擇了實習意味著我今年沒有時間法考、保研考研,大三的學年論文都要擠出時間寫。
深思熟慮後,我還是放棄了其他可能性。
上大學以後,我一直嘗試參與一些公益活動——我去了泰國和桂林支教,加入學校的大學生公益社團策劃組織公益活動,以及給偏遠山區的小朋友寫信交流學習生活經驗。
最開始做公益,無非是覺得公益,尤其是國際義工,還蠻高大上的,而且功利而言,以後還可以寫在簡歷裡。我相信很多在讀這篇文章的小夥伴也曾經做過國際義工等公益活動。
回顧過往經歷,支教專案彷彿是在度假或者團建,我快樂了,但是這些事情有意義嗎?還是說,這些活動只是我在評獎評優時“虛假”的加分項?
這個疑惑一直困擾著我。
最終我以在中南屋做法務工作為由得到了家裡的支援,去到了上海。
中南屋辦公室養的守宮
“值得”後來發生的事情向我證明,我的取捨是對的,所謂“有舍有得”,魔鬼訓練和不聽話都是值得的,在中南屋的瘋狂成長讓我非常感激自己當初的選擇與勇氣。
第一個“得”是,在中南屋負責世界公民課程的準備工作,很好地滿足了我這份對“專業公益”的好奇心。
為了製作這套課程,我和小夥伴們整理了中南屋幾年以來積累的音訊課程素材、文字講稿等,包含了調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國際公益的各種話題。
大家一起開會
我在高中的時候曾經參加過模聯,但是長久以來我的認知停留在有聯合國這麼一個國際組織的存在,而製作課程的經歷讓我能對國際組織的型別、公益組織的專業性等等侃侃而談。
除了對公益的認知有所加深外,我對工作和職業素養的認知也有所加深。
大學前幾年我忙於學校社團、公益活動和法學院緊湊的課程安排,一直沒有做過實習。中南屋可以說是我走出象牙塔的第一站,包容了我作為職場小白的許多幼稚和不專業。
和辦公室的小夥伴一起午餐
我漸漸明白,工作不只有讓人激情滿滿的時刻,或者美好甚至有些天真的理想,有時更多的是需要一遍遍確認的細節和消耗精力的重複。比如在製作課程過程中,我需要一遍遍檢查PPT的字型字號是否一致,課程錄音的爆破音有沒有都剪掉,圖片的上下頁邊距是否相同……
除了負責初稿的整理,我還承擔了大部分製作課程PPT和影片剪輯的工作,課程製作的ddl到來前,我和一起共事的小夥伴總是會連續熬夜好幾天,不熬夜的時候,我也會夢到自己在剪影片或者找PPT的圖片。
這種時候我總是會懷疑一下人生,但還是憑著打工人鋼鐵般的意志力選擇了堅持下去。因為總覺得一件事情開始做了,不說做到完美,也應該做完。最重要的原因或許還是為了那一部分讓人激情滿滿的時刻和美好甚至有些天真的理想。
最重要的“得”,會對未來人生產生更深遠影響的“得”,莫過於我在工作過程中對專業選擇的思考。
雖然很早就決定了出國讀研,但是我一直在專業選擇上下不了決心,一會兒想學經濟法、一會兒想學航空法,一會兒想跨專業申請社會學,飄忽不定的想法一度讓我很是焦慮。因為這一份實習經歷,我的思路比起過去終於清晰了一些,我決定學習人權法,在人權和人道主義援助領域做一點事情。
在製作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系列科普課程期間,阿光老師在一次午飯的時候問我,“最打動你的一個目標是什麼?”當時的回答和討論我記不太清了,但我後來又仔細想了想這個問題,我覺得我的答案會是其中與“人”有關的部分。沒有哪一個目標最能打動我。目標是宏觀的、是抽象的、是難以理解的,甚至是模糊的,但是當我瀏覽到每一個與之相關的具體的故事,看到一個個具體的人的時候,我就覺得這些模糊的目標有鮮活的顏色和內涵了。
寫這篇文章的幾天前我在看北京大學曲相霏老師製作的《國際人權法概論》錄播課,這門課對人權的闡釋是這樣的:
“簡單地說,人權就是每個人僅僅因為是人就應當享有的權利。”
“人權的主體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具體的實實在在的人。”
“具體的”、“實實在在的”這兩個詞語深得我心。
在這個學習人權法的決定的驅使下,我申請了巴黎政治學院的人權和人道主義援助專案,也因為我的經歷很順利地拿到了offer。2020年以絕望開始,以希望結束,回想起來,一切都和中南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來中南屋之前,我就讀了許多“人物故事”板塊的文章,看著大家走南闖北肆意人生,我當時想,“我也要加入中南屋,我也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業餘時間出去鍛鍊
來中南屋之後,由於工作需要,我讀了更多這一板塊的文章,我逐漸發現,我成為不了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但是包括我在內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收穫了“定製化”的成長。
來中南屋,成為更好的自己;在中南屋,會有好事發生的。
-END-
文 | 張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