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了,氣溫更低了,大鯽魚反而更好釣一些,不少釣友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其實說白了就是鯽魚體型越大,在冬季越是需要進食,目的在於準備開春繁殖。大雪之後氣溫更低,在找魚窩上從地形的角度來說跟初冬稍有不同,就算相同的地形也應該釣深遠一些了。總有一些位置是魚窩,比如說下面這幾種。
一、向陽的坡
其實坡一類的地形最適合夏季和冬季選擇,這樣的地形陡然變深。夏季氣溫高,深水水溫涼爽,所以可以釣坡,還有說法是魚從坡下到斜坡尋找食物,進食的時候不需要調整身體角度,是進食最輕鬆的狀態。冬季氣溫低,深水水溫穩定而且高,這是選擇坡作為釣點的一個原意。其實關鍵還在於,這樣的地形是短杆釣深成為可能,冬季所用釣組比較輕盈,想要精確到釣點,搭配短杆明顯會容易很多。所以向陽的坡,遇上別放過,不但人暖和,魚也會比較多。
二、橋墩、停船附近
冬季釣橋墩是個不錯的選擇,不但水深而且有障礙物,鯽魚是最喜歡在這類地方的。停船附近基本是一年四季都經常垂釣的地方,這裡下鉤往往漁獲都比較有保證。不同的是季節不同也要注意方位,夏秋季節高溫,釣橋面下或者背陰一側的橋墩,或者停船的位置。冬季最忌諱的就是釣背陰位置,一定要選擇向陽的一面下鉤,這樣才會有不錯的收穫。
三、水底有石碓
水底有石碓的地方,滿足水底亂七八糟地形的特點,這裡本身就是魚比較多的地方,不同季節棲息的魚種類稍有區別。夏秋季節這裡是釣鱖魚、釣黃顙魚、甚至痴古呆子的好地方,肉食性魚類都喜歡躲藏在石縫中伏擊路過的小魚小蝦。到了冬季這些魚類開始停口,這裡就成了鯽魚的樂園。在石縫、石碓中,可以有效減少流水的沖刷,是冬季魚類難的的棲身之地。
四、找樹樁、樹枝
有的河流和水域中經常有倒了的樹木,大樹在水中橫臥常年浸泡,樹木腐爛導致這裡有極為豐富的微生物,微生物吸引了周圍的不少昆蟲、小蝦在這裡過冬。鯽魚自然也喜歡躲藏在這裡,除了躲避天敵,附近就有食物可以享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這裡的水深,如果水深不到2米,在冬季往往也是沒魚的。在垂釣的時候尋找枯樹周圍水更深的地方,在這裡打窩之後很快就能發窩。除了使用蟲餌垂釣,還可以試試蝦肉,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水底暗草
最後就是水底有暗草的地方了,暗草的優勢很多。凡是有暗草的地方,水深比明草就要深,這個就滿足冬釣深的特點。其次有暗草的地方比明草位置更遠,這也滿足冬釣遠的說法。水草有保溫效果,可以有效減少熱量流失,暗草的好處就在於不但有效減少熱量流失,還有極強的吸熱能力。這倒是暗草底部水溫遠高於明水,也遠高於明草區域。自然是鯽魚最容易扎堆的地方,釣暗草要注意先尋找一小塊可以順利下鉤的地方,中魚之後注意垂直提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