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

格局這本書,

上次我們講到了,

伊藤穰一指出的未來三大特性,

不對稱性,複雜性和不確定性,

不對稱性告訴我們,

創業的螞蟻憑藉新技術,

也可以踩死行業大象,

複雜性指的是知識體系,

是複雜的也是跨學科的,

而不是單一維度的,

所以現在比較流行跨界,

技能包重新組合構成全新的專業領域。

而不確定性,

說的是沒人可以預測未來,

專家也不可以,

我們要學會在不確定的環境中,

抓住確定性的機會和趨勢。

要更加註重應對反應,

而不去關心預測,

預測歸預測,

策略歸策略,

這兩個事不能混為一談,

預測錯多少次都沒關係,

但策略一定不能出錯。

在一個平穩發展的時期,

是有權威經驗可用的,

但是在新技術革命期間,

新思想要比權威思想更加重要,

人類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接受新事物,

而不是固守舊的經驗。

此外,伊藤穰一還提到了,

拉力優於推力,

指南針優於地圖,

擁抱風險,叛逆精神,

通才勝於專才,

韌性優於力量,

強調整體性等內容,

這些東西我們都在爆裂,

這本書裡詳細講過,

您可以找來再看一遍,

這裡我們就不再重複了。

作者講,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

就擅長在變化中尋找不變,

那麼他的觀點和伊藤穰一,

是否有衝突呢?

其實並非如此,

伊藤強調的是未來的事實,

而貝索斯則強調的是應對之道。

變化的是技術和市場,

不變的是商業服務,

在貝索斯之前,

IBM也是這麼做的,

這頭大象也在不斷的轉型,

早期他是賣辦公裝置的,

後來開始做計算機,

再到賣軟體,賣服務,

這都是在改變,

而IBM的商業模式核心卻沒有改變,

那就是一切圍繞服務展開。

更具體的講,

IBM一直在為企業客戶,

提供更好的服務,

讓企業使用者更加便捷。

當他發現誰都可以做計算機之後,

他就主動把計算機,

和伺服器業務賣給了別人,

然後專門去做服務,

在他看來,技術只是手段,

服務才是最後的目的。

其實微軟也是如此,

他一開始也是賣軟體的公司,

後來轉而賣辦公和計算機服務,

這讓他才能實現基業長青,

幾十年不衰,

而那些沒有變化的公司,

週期就變化就比較快了,

這個可以再去看看作者的另一本書,

浪潮之巔,

同樣是非常精彩。

作者舉例,

馬雲搞得無人超市,

其實就是一個射頻識別技術,

但是並沒有改變線下購物這個本質,

所以沒必要那麼興奮,

就像大媽們說的,

該花錢還是得花錢,

跟有人沒人,沒啥關係,

他們更關心的應該是能不能便宜。

亞馬遜也曾經考慮過無人超市,

他們想的是能不能把利潤提升,

而不是使用了多少新技術。

之所以超市替代了櫃檯,

是因為減少了人工,

效率增加,

雖然總體上損耗也增加了,

但是利潤上升所以這種模式成了主流,

而後來電商取代超市,

是因為電商幹掉了房租成本,

雖然增加了物流費用,

但是總成本也還是降低的。

至於無人超市,

是不是能再次升級,

主要看成本和收益,

目前看損耗過大,

利潤也不高。

裝置投入比人工支出還要高,

所以,暫時他還不會成為主流,

所以,是否利用了新技術,

讓商業換了一個形式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是否改變了生意的效率,

提高了利潤,這才是核心,

是那個不變的真理。

所以我們應該時刻記住那句話,

技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不要為了技術而去搞技術,

技術不被消費者感知,

甚至還給消費者添了麻煩,

那這個技術就一文不值。

愛迪生是最偉大的發明家,

而他的一個理念就是,

要讓技術解決真正的問題,

而非發明一些沒有用的東西,

比如星爺的電影裡面,

那個太陽能手電筒,

有光的時候他就亮,

沒光的時候,則絕對不會亮,

當然這種脫了褲子放屁的東西,

確實很讓人搞笑,

而現實中有很多的東西,

其實也同樣是這個道理,

比如健康泡麵,

這東西就有點太陽能手電筒的意思,

我都吃泡麵了,

還會在乎是否健康嗎?

所以他終究會失敗。

作者講很多人都跟他提問,

30歲了事業不順,

是否要現在去學習程式設計,

切換一下人生跑道,

但是作者說,30歲太晚了,

一個計算機工程師,

至少需要上萬小時的訓練,

也就是至少10年的時間,

你才能基本掌握技術。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

其實需要的不是程式設計技術,

而是計算機思維,

用這種思維方式,

服務於自己熟悉的行業,

擴大自己的優勢。

作者講,

現在大家都覺得金錢很重要,

但其實未來關注更重要,

也就是眼球經濟,

網紅經濟,

有了目光聚集得地方,

金錢必將追隨。

但是被關注也有區別,

有的只是炒作自己,

讓自己成了一個網紅,

這些其實來的快去的更快,

現在網紅已經越來越多,

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可能就是一段舞蹈,

一個動作你就火了,

但是頂多也就是1-2個月,

又會被人家遺忘。

而那些擁有作品的,

被幾代人喜歡的網紅其實不多,

比如金庸他老人家,

14本書,火了一輩子,

無論什麼層次的人,

都是讀著金庸的書長大的。

網際網路的世界,

關注總是很簡單,

你去投放流量廣告,

你的東西就能,

被幾千萬人關注,

但是能完成多少轉化就不一定了,

換句話說,這些關注並不值錢。

比如某明星也開始嘗試帶貨,

結果直播好幾個小時,

一件貨也沒賣出去。

作者管這個叫做淺層關注,

而傳統媒體的關注其實更不值錢,

美國對電視媒體做統計,

每個觀眾看一小時電視,

產生的價值只有20美分,

也就是1塊多人民幣,

而上網創造的價值反而要更多,

所以你看看,

現在誰還投電視廣告,

除了那幾個,

要打品牌的汽車和快消,

幾乎其他客戶已經絕跡,

這就是電視越來越不景氣的原因,

他的關注越來越不值錢了。

根據美國的統計資料,

什麼樣的媒體關注價值最高呢?

不是商業媒體,

也不是娛樂媒體,

而是那些毫無娛樂趣味的嚴肅雜誌,

平均每一個小時的瀏覽,

產生1美元的價值,

而八卦雜誌,

連10美分都不到。

所以,關注價值,

要比流量更加重要一些,

這時候還有一個概念,

叫做ARPU,

也就是每個使用者平均收入,

比如蘋果公司,

每個使用者差不多兩年換一次手機,

也就是說,

ARPU是手機價格的一半,

超過400美元。

而緊隨蘋果的是谷歌,

但他的ARPU值,

只有40美元,

小了一個數量級,

在咱們這BAT的ARPU,

差不多是20多美元,

三大運營商只有4-8美元。

對於小公司來說,

更應該關注這個資料,

這代表你能從,

每一個人身上賺到的錢,

是避免賠錢賺吆喝的有效指標。

作者舉例徠卡公司,

一開始跟日本公司比價格,

結果公司差點倒閉,

後來他們轉變策略,

開始關注ARPU值,

培養他的高階使用者,

開設攝影師專業培訓的徠卡學院,

2014年以後,

智慧手機大幅衝擊低端相機市場,

佳能尼康銷量下降一半,

而徠卡卻銷量不降反升。

後來尼康和佳能也反過來學徠卡,

開始走高階使用者路線,

作者說,當下花錢買使用者,

這事很普遍,

所以投資人不要看他的關注量了,

而應該看看ARPU值,

這才是真本事。

放到個人身上,

這個事也是成立的,

我們總是去頻繁參加各種社交,

企圖認識各種各樣的人,

但是這種關注沒有價值,

你要提高自己的ARPU值,

也就是去找真正的朋友,

你手機裡有多少通訊錄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你出問題的時候,

有多少人肯幫你,

我們應該把最寶貴的時間,

都用來學習有用的內容,

結交有用的朋友,

這才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作者說現在其實,

早就進入了免費時代,

自打計算機出現,

軟體的邊際成本基本就是零了,

所以免費這個事已經不可避免,

20年前,微軟還試圖打擊盜版,

但後來CEO鮑爾默來中國考察之後,

說了一句話,你們如果非要用盜版,

能不能盜正版的,

言外之意現在各種盜版,

已經接近瘋狂,

連感染病毒的軟體,

都有人去盜版。

後來微軟改變了策略,

乾脆拿出正版軟體來給我們盜版,

與其也收不上來費,

還不如先培養使用者習慣,

然後等大家都離不開微軟的時候,

再想辦法。

後來,楊致遠的雅虎,

讓網際網路徹底進入了免費時代,

再後來微軟的IE,

之所以打敗了網景,

還是憑藉著免費戰略,

中國就更不用說了,

阿里打跑了易貝就是靠免費,

周鴻禕顛覆了防毒也是靠免費,

那麼免費還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我們個人的發展,

又該如何借鑑免費原則呢?

咱們下回分解!

6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去福島核輻射區住就發你200萬”,日本網友炸了:官員先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