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閱盡,會感覺到微笑的蒼白;世態看盡,會越來越嚮往單純。即便是出遊,我現在也不喜“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而更傾心於巍巍高原、莽莽群山、蒼蒼大漠、茫茫草原……
但是,溫州文成吸引了我,因為它是大明王朝第一謀臣劉伯溫(劉基)的故鄉。劉伯溫,世人比之諸葛亮,朱元璋則多次稱其為“吾之子房也”。
劉伯溫吸引我,因為他文韜武略: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法學家、道學家;因為他功勳卓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因為他自有風骨:“疾惡如仇,與人往往不合”;因為他撲朔迷離:早慧神童、洞悉天機、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英雄落幕、結局離奇、後主追賜、民間神化。
“後主”明武宗對劉伯溫推崇備至:“慷慨有志,剛毅多謀,學為帝師,才稱王佐”“佔事考祥,明有徵驗;運籌畫計,動中機宜”,稱其為“天下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故“今特贈爾為太師,諡號文成”。
經天緯地為“文”,安民立政為“成”。劉伯溫,令人仰止。劉基家鄉,從此定名,是為文成。
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是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老百姓甚至演繹出神話故事: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的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便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
歷朝歷代的開國元勳,有些人固然能得高官厚祿,有些人卻逃脫不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魔咒。以殺伐起家的明太祖高皇帝,對大功臣不會那麼溫良恭儉讓,好在劉伯溫未雨綢繆,決意遠離廟堂遠遁江湖,故鄉的山河大地接納了他。據《洞天福地記》載,“古稱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南田位列“天下第六福地”。
劉伯溫有二十卷文集傳世,絕大多數重要作品是在“告老還鄉”後完成的,其學術醇深文章古茂,《明史》譽之“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併為一代之宗”。《賣柑者言》一篇,已成經典,“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句,家喻戶曉。劉伯溫經世致用的文學思想,對於鼎革、振舉明初新一代文風舉旗開道,為晚明諷刺小品的勃興也起了先導作用,同時,也使他本人成為舉足輕重的詩文大家。
南田現存的明清建築有劉基故居、劉基廟、參政公祠、忠節公祠、盤古亭、辭嶺亭、武陽亭、劉基墓等。文成還有一大名勝古蹟——藥師佛道場安福寺,坐落於西坑鎮天聖山。安福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四面環山,東有百丈漈、南臨飛雲湖、西接銅鈴峽、北靠劉基故里。佛教與儒、道文化有著深層、內在、高度的契合,那就是:自我修煉、自力解脫。綜觀劉伯溫生平,他正是這樣做的,而且做到了極致。傳說中最終出家當了和尚的清世祖順治帝,曾為安福寺親筆御書“大雄寶殿”;乾隆年間,該寺屬皇帝敕封的皇家寺院;光緒年間,“安福寺”石匾刻成,現保存於寺院且完整無損。我猜測,皇恩浩蕩於安福寺,與劉基有關,與文成有關。因為,忠心正氣,千古不磨;因為,輝煌會黯淡生命會消亡,而文學、文化、文成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