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聰聰 滄州師範學院 061000摘要:德國著名宗教主義哲學家馬丁·布伯基於自身所提出的“對話主義”理論引出了著名的“對話哲學”思想,在這一理念中,其著重對世界的二重性與人生的二重性、關係的本體性、“之間”領域的確立等哲學話題作出了論述,站在哲學的高度俯瞰世界。當“對話哲學”的直接性、互動性與動態特點表現在當前的教育活動中,其深邃的精神內涵使得教育工作者又對教育的本質、目的、過程及師生關係等重要元素產生了新的理解。在教育的角度分析“對話哲學”,或許能夠為未來教學工作的發展提供新的助力。關鍵詞:馬丁·布伯 對話哲學 當代教育 啟示近年來,圍繞對話主義衍生而來的哲學理論層出不窮,在現代教育活動的大力推動下,對話主義已然成為一種全新的現代主義哲學思潮。在哲學觀點的定義下,人類正在逐漸步入對話時代當中,並依靠對話構建了全新的生存狀態。當德國著名宗教主義哲學家馬丁·布伯基於現代哲學思潮提出了“對話哲學”體系,發生變化的不僅僅是當前的哲學研究活動,就連當代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一、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的基本內涵馬丁·布伯在對話主義的影響下提出了著名的“對話哲學”理論,作為偉大的哲學家與思想家,馬丁·布伯學說對於後世的影響已經不再停留於哲學領域,當哲學觀點中的人文性、科學性與前瞻性特點重新表現出來,“對話哲學”思想的深刻價值更是令人歎為觀止。在行為與思想上,馬丁·布伯依靠自己的“對話哲學”對人類個體的行為、社會活動做出了全新的歸納。首先,馬丁·布伯強調世界的二重性與人生的二重性。作為偉大的哲學家,馬丁·布伯認為,人是具有獨立意識與行動能力的個體,由於人類對於外界環境持有明顯的“雙重態度”,個體所生活的世界便無可避免地表現出二重性特點:即“它”之世界與“你”之世界。前者在哲學中被定義為“為我所用的世界”,後者則是“我們與未知相遇的世界”。故此,馬丁·布伯認為個體具有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我-它”人生與“我-你”人生,並提出,個體不但停留於“它”之世界,其思想、情感也在“你”之世界中游移。其次,馬丁·布伯格外重視“關係”的本體性,其將關係視為“對話哲學”體系的主題,並指出,關係先於實體,實體藉由關係得出。在馬丁·布伯的視角下,“我-它”關係近乎於一種經驗和利用的關係,對於“我”這一個體來說,世界是我征服和探索的物件,並認為,世界與“我”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矛盾的,對於西方哲學中所提出的統一思想,馬丁·布伯的哲學體系在本質上給出了不同意見。馬丁·布伯認為,在“關係”中,“我”並不能發現自身真正的意義,真正的關係也不在“我”這一個體之中,而是存在於“我-你”這一連線之中,在這一體系下,“你”並非我的經驗物、利用物,“我”也不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建立的“關係”。這是人類應有的真正的基本關係,藉由“我-你”對話表現出來,並昭示著人生意義的深度。二、馬丁·布伯“對話哲學”對當代教育的影響(一)確定對話內涵,保留哲學本質這裡所指的“對話”並非是語言上的交談,而是學生、教師、教學內容之間所構成的錯綜複雜的教育關係。在既有的教學管理活動中,一些研究者基於教育經驗提出了著名的“教育交往說”,將教學環節的必要互動重新定義,將“認識”轉化為“交往”,這一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互相瞭解的本質。但我國高階教師肖川認為,“交往的重要展開和靈魂是對話”,由此重新定義了教育的本質:教育不僅是一個“探索真理和自我認識的過程”,實現真理和思想本身才是教育價值。故此,當“對話哲學”進入到當代教育活動中,所思之物的邏輯、對話的環境與內容便會格外鮮明地展示出來。教師應結合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主義學說深入剖析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主體關係,開闢教育的主體間性領域,體現教師對雙方主體性的尊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必須進行互相瞭解。首先,不僅要了解個體的“自我”,更要了解個體的“他我”,承認人生的雙重性特點。其次,教師必須對“他我”的核心內涵進行分析,承認“他我”與自我擁有相同的地位、權利。第三,馬丁·布伯“對話哲學”學說中的“它”代表著雙方人格的平等、表達機會的平等,反對壓制與強迫,並且“它”代表著雙方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是已經獲得了雙方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象徵著各個個體與自然界之間的穩定和諧。在對話體系下,學生與教師不再是以知識為中介進行互動的獨立個體,主體向個體的單向灌輸關係已經被改變,“我-你”的對話體系正在逐漸構建起來。作為一種互為主體的全新關係,一種遊離在主體間邊緣領域的關係,其能夠將師生雙方的主體性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二)確定對話本質,改變教育角色確立教育的對話本質才能為“對話哲學”理念的順利匯入鋪平道路。當對話的本質出現在課堂當中,教育管理工作的價值、性質也開始隨之發生變化。在“對話”教育理念下,以傳遞知識為核心的教學任務演化為生成知識,教育活動的創造性特點得以表現出來。在對話教育理念下,知識不僅僅是教育者依靠獨白的方式傳遞給學生的書本內容,更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的、生成的客觀載體。在不斷創造起點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依靠對話重新剖析教育的本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必須不斷確定對話的本質,依靠對話重新規劃教育,在教育中展現對於個體、對於人類情感的關注,以此來體現教育活動的人性化追求。回顧近代科學世界的發展史,技術理性一直支配著個體的未來情感,當個體在獲得物質利益的同時,其情感上、發展上也承受了巨大的創傷。面對愈發機械化與客觀化的個體之間的相互聯絡,教育不得不屈服在技術理性的權威之下。而“對話哲學”體系對這一異化了的教育活動做出了反思和批判,其在體現教育活動的人性化追求的同時,更在不斷強調培養學生的對話理性,強調對話體系的直白性。馬丁·布伯所提出的對話哲學具有以下基本特點:其認為,“我”與“你”之間不需要摻雜任何帶有意圖和目的的中介手段,“我-你”關係的核心就在於個體之中的直接關係,對於一切中介的拋棄。當個體之間的生存關係被不斷重申,個體之間的相遇得到了新的保障,對話與教育的發展能夠迎來新的契機,進而使教育進入到無限的關係世界當中。(三)強調意識形態,改變教育方法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交往是一種主體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依靠個體之間倫理關係的互相調整,規範與原則的制定能夠透過商談來實現,在當前的教育活動中,交往已經成為當代教育活動的焦點。《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明確指出,教育必須圍繞認知、做事、社會關係和個體生存等角度來發展,而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對話貫穿其中,培養學生的有關能力。針對不同的哲學板塊,教師應推行不同的個體技能培養計劃,以此來提升學生個體的活動能力,強化文字在教學活動重點的流通與應用。一方面,做好認知、做事等基礎技能的引導工作,培養學生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管理社會行為的能力,使其形成積極正面的集體合作態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好日常交際能力的管理及引導工作。另一方面,圍繞社會關係和生存重新制定教育計劃,使學生形成與人相處的必要素質,並積極培養學生學會生存的基本技能。對於現階段的教育活動來說,溝通與交往是享受“對話”的重要前提。結 語:“對話哲學”體系雖然在不斷強調師生之間的“我-你”對話關係,但其並沒有否認師生作為個體的獨特地位與區別性。在圍繞“對話哲學”發起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淡化或混同其他固有角色的作用,應在平等、尊重的環境下圍繞獨立個體形成新的對話關係。參考文獻:[1] 楊藝媛. 哲學的"語言轉向"與當代教育發展[J]. 教育導刊, 2014(7):6-9.[2] 鄧凡,王賢.民主,平等,對話與理解——從哲學解釋學視角解讀師生關係[J]. 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 2007, 000(007):P.38-40.[3] 金會賞.王敏,王敏.在素質教育中對話教學的意義[J].中國成人教育,2012, 000(001):133-134.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