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現在有培訓機構大肆宣揚所謂的“成功學”,灌輸心靈雞湯,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教授王陽明心學,且學生都是公司領導,企業高管等等,每天在一個封閉環境下學習,學習的時候沒收手機,學完還要賣培訓機構的書。再把一些新成員拉進來,咋聽咋像傳銷。據說去“上學”的每個人在課堂上都得哭,懺悔,想想幹了什麼錯事。然後聽導師在上面眉飛色舞地講。

有人去採訪,工作人員表示這培訓是為了學員能夠複製王陽明的成功。

王陽明就是王守仁。王守仁平定寧王之亂,建立新學,有人說中國古代的人成功,有所謂三不朽,就是立德、立言、立功,視為三不朽,做到的太少了。比如說文天祥、岳飛等人立德立言沒立功,文天祥國破家亡了,沒有立功,岳飛慘死風波亭,也不算立功。孔聖人立德立言也沒立功。能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比如王陽明,曾國藩,立德自己是道德楷模、立言都有著作傳世、立功,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皇上沒從北京出兵,王陽明就已經把寧王捉拿了,以至於皇上覺得很不過癮。

但知道王陽明的故事,你就能知道王陽明的成功是什麼嗎,是心學嗎?那應該不是,他立功是帶兵平叛,帶兵平叛一般人能學嗎?

今天這幫人這麼吹捧王陽明,是因為近十幾年江湖學者們把這個人神化了。王陽明是聖人不假,但他不是神,那就只能過度解讀了。最早給王陽明玩過度解讀的是日本人。日俄戰爭當中,東鄉平八郎殲滅了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黃種人第一次在正面懟翻了白人。戰後順理成章成了軍神。據說在給東鄉平八郎的慶功會上,他面對一片誇讚之聲,沒有自吹自擂,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刻著七個大字:一生俯首拜陽明,這事兒真偽有待確認。最起碼日本正史之中沒有這樣的記載。暫且不說東鄉平八郎研究沒研究。如果他研究過王陽明,那也是被弄跑偏了。

王陽明提出的思想核心在於知行合一,行就是行為,知以前有種說法叫格物致知,對著一件東西一動不動地看,看完就能頓悟。這種說法一開始王陽明也信,有一回對著竹子格物致知,結果下大暴雨了,正常人這個時候得收衣服進屋了,王陽明沒有,還在那不走,最後被澆了發高燒,這件事他也就明白過來,格物致知這招根本就不好使,知不是從格物中來的。之後很長時間,王陽明透過自己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那就是知從心中來。為了解釋這個結論,他創造了著名的四字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通俗點說就是心是一切善惡的本體之源,意念一動就產生了善惡,如何判斷善惡分辨善惡才是真正的良知。所以要理解王陽明的四字教,就必須掌握兩點,一點就是心中必須有善念,做事要以善為出發點,而不是以利益為出發點。第二點是明白目標馬上就去做,這點就是常說的知行合一。

所以說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善念,這點才是陽明心學的精髓,培訓賣光碟,賣書,這不是為了掙錢嗎?是為了善念嗎?公司領導讓員工去參加培訓,是不是為了讓你聽話好更好地壓榨你?他是出於善念嗎?

再看一生俯首拜陽明的東鄉平八郎,大夥兒都知道他是對馬海戰日軍指揮官,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甲午戰爭的發起者。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他是日本海軍浪速號巡洋艦艦長。一八九四年的七月二十五號,浪速號和秋津洲號、吉野號一起伏擊了北洋艦隊的濟遠和廣乙,廣乙殉國,濟遠撤退。正當濟遠艦向西急退的時候,清朝的兩艘運輸船操江、高升路過這片海域,結果操江號被日艦俘獲,上面有二十萬兩白銀的軍餉。東鄉平八郎要求載有一千一百多名清軍的高升號投降。高升號的船長說自己是英國商船,拒絕投降。結果東鄉平八郎開炮,高升號被擊沉,一千一百多人,也只有幾個英國人被救,其餘的漂浮在海上的清朝陸軍根本沒人管。第二天一艘法國船路過這兒,救起了倖存的兩百多人,其餘七百多名清軍全部溺亡。這場戰鬥就是著名的豐島海戰,中日甲午戰爭的第一槍。

東鄉平八郎為什麼一生俯首拜陽明,他拜的是什麼?其實他拜的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簡單就是心中想好了立即就幹。王陽明心學最核心的善他學到了嗎?一點兒也沒學到,按照國際慣例,就算是打仗,軍艦把敵方船隻打沉以後,要在確保自己安全的情況下,有義務救援落水船員。因為這些人已經喪失了反抗能力。另外無論是甲午戰爭還是日俄戰爭,日本沒有保家衛國,都是侵略搶地。東鄉平八郎在兩場戰爭當中活動在第一線,這也不叫善,所以東鄉平八郎說自己一生俯首拜陽明,絕對是拜錯了牌位,王老爺子泉下有知,絕對會氣活過來。

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崇拜王陽明的風氣打這兒起風靡了整個日本。那種想好了就乾的知行合一被日本人奉為圭臬。在這種思想引導之下,日本人發起了萬惡的法西斯戰爭,這種風氣在日本流行的時候也跟著漂洋過海到了中國,包括蔣介石在內的一批日本留學生都信王陽明的一套,社會上掀起了一套陽明熱。你後來蔣介石退守臺灣,是臺灣的草山,就給他改名為陽明山,那裡山腳下就立著王陽明像,不過當時大多數人都能看明白這東西,蒙人沒那麼靠譜。國家要想強大得去爭取獨立自主被髮展工商業,不能光用這種心靈雞湯矇蔽自己。所以王陽明提的知行合一,充其量也就是那個時代一種樸素的世界觀,沒有方法論,今天參考意義不大,也不是人家成功的原因。

你是過度解讀一個人就很容易跑偏。比如很多人學曾國藩,曾文正公,看曾國藩家書,句句不離忠孝節義,把他奉為神明。曾國藩成功是剿滅太平天國,這裡面乾的狠事兒多了去了,後來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皇帝讓曾國藩帶兵北上勤王,曾國藩怎麼幹?給朝廷寫了一封信,寫得臨表涕零,就差給皇上掏心掏肺,可是實際上按兵不動,儲存實力,說實話這也是他最後能得以善終的一個原因。有實力皇上就不會動你,但曾國藩家書裡能寫這個嗎?

所以千萬不要對歷史名人做過分解讀,你能解讀到的大機率根本就不是人家成功的原因。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態度,價值觀,人生觀。但不要把他們奉為神明,認為他們就是成功的法門。

5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世界首座“人體”大廈,內部構造模擬人體構造,女生不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