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1066年元旦剛過,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就在病榻上死去。

這位以虔誠信仰為世人所知的君主,在22年的統治期間,留下了不少的政治遺產:他曾花費整個英格蘭約十分之一的收入,用於修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愛德華在加冕儀式上使用過的王冠,被奉為“聖愛德華王冠”,成了英國王室權力的一大象徵。

愛德華還在英國第一次舉行“神聖觸控”儀式,為那些身患瘰癧病的民眾進行觸控治療,以展示國王獨有的“超自然力量”。當然,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瘰癧病本身就有一定的自愈率,即使不加以治療,過段時間症狀也很可能會自行消失。

但在1000年前,民眾普遍把它視為“國王神蹟”,是王權神聖性的體現。在這之後的700年間,歷代國王都會藉由“神聖觸控”,來向民眾傳遞“君權神授”的理念。

然而,頂著“聖人”名號的愛德華在繼承人問題上十分頭痛:他本人並沒有子嗣,而在他統治的中後期,實際權力為大貴族戈德溫家族所把控,而愛德華與戈德溫家族的關係素來不睦。

愛德華曾計劃讓表親、剛勇者埃蒙德之子“流亡者愛德華”做下一任國王,但這個年輕人歷盡艱辛從匈牙利返回英格蘭,僅僅一週後就離奇死去,不少人猜測是戈德溫家族的哈羅德在背後動了手腳。

繼任者人選未定,懺悔者愛德華就撒手人寰,據說在他彌留之際,對身邊的近侍說:一個罪惡的時代即將來臨,邪惡將橫掃這片土地。這兩句話無疑成為接下來這一年的最好註腳:圍繞著英格蘭王位,戈德溫家族的哈羅德、諾曼底公爵威廉、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或彼此結盟,或征伐混戰,掀起了一場權力鬥爭的血雨腥風。

01 王冠背後的權力遊戲:從挪威到諾曼底

對於英格蘭人來說,1066年著實是個多事之秋。“懺悔者”愛德華死後不久,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重要政治機構——賢人會議的推舉下,權臣哈羅德登上了國王的寶座。但環視四周,他的國王之位坐得可一點都不安穩,覬覦他頭頂王冠者大有人在

挪威的“瘋王”哈拉爾三世在哈羅德弟弟、被流放的託斯蒂格鼓動下,決意進攻英格蘭。在向哈拉爾三世遊說之前,託斯蒂格已經在北歐各地輾轉許久,還試圖向丹麥國王斯韋恩二世兜售入侵英格蘭的“宏圖大計”。為了讓斯韋恩二世心動,託斯蒂格不惜搬出英格蘭歷史上的克努特大帝,讓他相信自己的身上同樣有著英格蘭王室的高貴血統,不過,謹慎的斯韋恩二世仔細思量之後,還是選擇了婉拒。

和斯韋恩二世不同,哈拉爾三世是個冷酷無情,又帶點瘋癲特質的人,他全然不顧自己對英格蘭內部形勢毫不瞭解的現實,就全盤接納了託斯蒂格的觀點。

在沒有充足準備,且缺乏周密安排的情況下,哈拉爾三世和託斯蒂格就帶著艦隊,浩浩蕩蕩地朝英格蘭駛去。結果毫無懸念地以挪威人慘敗告終,託斯蒂格被飛箭刺中眼睛而死,哈拉爾被英格蘭士兵擊倒,據說他還作了一首臨終詩歌:我們列隊前行,盔甲全無,迎頭對上的,是漆黑的刀刃。頭盔反射光芒,卻不是我方的,而我們的戰甲,還靜靜地躺在船裡。

挪威國王的悲催經歷,並未“勸退”那些對英格蘭王位虎視眈眈的人們,布列塔尼的科南聲稱自己有王位繼承權,只是沒過多久,還沒付諸行動的科南就中毒而死。在中世紀早期,因食物中毒、爭執等“奇葩”理由而死的王公貴族不在少數,至於背後的真實原因如何,只能靠推測,不過大機率是利益因素作祟。

挪威國王、託斯蒂格、科南這些“配角”陸續黯然退場後,英格蘭王位爭奪戰中的另一主角:諾曼底公爵威廉華麗登場。這個母親出身低微,一度被人們嘲諷為“私生子”的人,將成為1066年這場權力遊戲的最後贏家。

02 征服者威廉:“師出有名”的冒險者軍團

由於父親羅貝爾早逝,諾曼底公爵威廉自幼在陰謀與鬥爭不斷的環境中長大,養成了冷血殘暴、詭計多端,還有幾分“神經錯亂”的性情,對權力更是有著無限的野心與貪婪。面對英格蘭國王這個令人垂涎欲滴的頭銜,威廉很是心動。不過,他可不像哈拉爾三世那樣莽撞,在率領大軍入侵英格蘭以競爭王位之前,他做了十分周全的準備工作。

中世紀的歐洲各國雖然混戰不斷,但也會講究“師出有名”,威廉先祭出了第一個“大招”:他宣稱自己才是英格蘭國王的最佳人選

一來,“懺悔者”愛德華曾經承諾要讓他繼承王位。二來,現任國王哈羅德也發過誓,表示支援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事情的起因據說是1064年,哈羅德外出巡視時,艦隊被海風吹到蓬蒂奧公爵的領地後,對方提出索要鉅額贖金的請求,後來在威廉的調停下,蓬蒂奧公爵釋放了哈羅德一行。為了表達感激之情,哈羅德發誓未來願意臣服於威廉。

這兩種說法究竟可信度幾何,至今仍有不少爭論。先看“懺悔者”愛德華這邊,乍看之下,一個英格蘭國王打算把權柄交給“外人”有些不可思議,但結合愛德華本人的經歷來看, 並非完全沒有可能。

在錢乘旦教授主編的《英國通史》中提到,愛德華本人有很強的“親諾曼傾向”

他的母親艾瑪是諾曼人,少年時代為了躲避戰亂,愛德華曾在諾曼底的一家修道院生活多年。長期的諾曼生活經驗,不僅影響了愛德華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在人事安排上,他也頻頻將諾曼出身者安插在重要職位上。

再來看哈羅德國王,拋開政治上的利益衝突不說,他與威廉一度相處甚歡,有時倆人一起外出打獵,還積極給對方出謀劃策。

不過,面對成為一國君主的巨大誘惑,好友反目也在情理之中。為了讓自己的言論更有說服力,威廉對外放話說,哈羅德當年在發誓時,桌子底下有聖埃德蒙德的遺骸,這一說法讓哈羅德的“誓言”更增添了宗教的神聖性。

有了這兩個響亮的名頭,威廉把一場入侵行動“包裝”成為了正義與信仰而開展的征伐。在教皇的支援下,不少信徒加入了威廉的隊伍,來自佛蘭德、日耳曼、義大利、丹麥、法蘭克等地的商人,也嗅到了利益的味道,成為威廉隨行大軍中的一員。1066年9月末,這支龐大的“冒險者軍團”搭乘700-1000艘戰艦,從諾曼底出發,跨過英吉利海峽,踏上了英格蘭的土地。

03 諾曼征服之後:末日審判書與百年戰爭

1066年10月,威廉大軍與哈羅德的英格蘭軍隊,在黑斯廷斯展開激烈的戰鬥。

根據史料記載,在開戰的前一晚,雙方士兵的表現截然不同:英格蘭士兵一個個喝得酩酊大醉,諾曼人則吃著聖餐,整晚都在誠心祈禱。到了戰場上,雖然英格蘭有手持雙手斧的貴族侍衛兵,但諾曼人騎兵與弓箭手的戰鬥力顯然更勝一籌。

黑斯廷斯戰役最後以威廉軍隊獲勝告終,哈羅德被追擊的騎士砍死,流傳很廣的故事版本中,他的眼睛還被諾曼人射中。

威廉實現諾曼征服,並被推舉為英格蘭國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為威廉一世,這一事件在英格蘭歷史上有著重要意義:一方面,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正式宣告結束,開始進入諾曼王朝。另一方面,國王威廉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從社會階層到政治制度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威廉入主之前英格蘭的黑暗年代,人們的社會角色主要有貴族(即“塞恩”)、自由民(又稱“科羅爾”)、奴隸三類。1066年之後,威廉一世重新進行利益分配,數千名盎格魯-撒克遜貴族的土地、財富被沒收,成為諾曼人的私產。

“塞恩”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階層被消滅殆盡,外來的布列塔尼人、巴黎人等搖身一變,成了英格蘭新興的統治階層:領主。在富有領主的莊園中從事辛苦勞作的,是那些失去了土地的自由民,如今他們有了一個新身份:農奴,成了領主階層的附庸,封建制度在英格蘭逐漸得以確立。

為了摸清各階層們的資產情況,確保封臣們的效忠義務,1086年,威廉一世開展了一次十分詳盡的土地與賦稅情況調查,其類目之細緻、資料之完善令被調查者心驚膽戰,故又得名《末日審判書》

在政治制度方面,由貴族主導的“賢人會議”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包括王位繼承人選等重大問題上擁有發言權。到了威廉統治時期,取而代之的是御前大會議,雖然仍有一定的自主與獨立性,但相對於賢人會議,參會的貴族們更多是以附庸身份出席,御前大會議在某種程度上演變成了“國王作為領主出現的領主法庭”,王權得到進一步擴張。從賢人會議到御前大會議的變遷,為英國議會制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礎。

作為外來的“入侵者”,威廉一世在統治英格蘭期間,諾曼人與盎格魯-撒克遜人一直衝突不斷,諸如將丹麥金固定化為直接稅、將農民從王室專屬的“林地”中驅逐等政策,更是引來民眾的怨聲載道。為了維護統治的穩固,諾曼人還頒佈過一項專門的“英格蘭人法律”:只要是政府發現的屍體,除非有確鑿的證據,否則一律視為被英格蘭人殺死的諾曼人。如此簡單粗暴的罪責認定,足以看出當時兩族間的隔閡與矛盾之深。

英國作家狄更斯曾評價“征服者”威廉:他透過暴力得到的東西,也只能依靠暴力來維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將英格蘭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墳墓。

諾曼征服對於英格蘭的影響並不侷限於此,大量的法語詞彙進入英語,直到今天依然能夠看到其痕跡。英格蘭與法蘭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微妙,在此後的數百年間,島國英格蘭在法蘭克佔有加萊等城鎮,英國國王聲稱擁有法蘭西王位繼承權等情況一再上演,百年戰爭的種子正是在這一時期悄然醞釀。

丘吉爾在《英語民族史》中說:

“諾曼底人最卓越的功績便是征服了英格蘭,把英格蘭的歷史與歐洲歷史再度對接,阻止了英格蘭滑入類似斯堪的納維亞帝國體制的狹窄軌道。此後,英格蘭的歷史和英吉利海峽以南的民族共同前進。”

事實上,在諾曼征服以後的千年時間裡,再沒有任何一個外來民族能夠佔領英格蘭,而主導這一切的“征服者”威廉在歷史上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開啟了英格蘭歷史的新篇章,其歷史功績值得被後人稱頌,但也有很多人指出,威廉的侵略行動,將數以萬計的民眾拽入戰爭的泥潭,無數老幼因此喪生,這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至於威廉本人,據說他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對長子魯弗斯說:“我不能將英格蘭王位親手交給你,因為它是透過不正當途徑取得的。”這一“臨終懺悔”的故事可能真假存疑,但威廉剛一嚥氣,僕人們就開始爭先恐後地搶奪財產,只留威廉的屍體“幾乎赤裸地躺在地上,無人理睬”。

威廉死後的英格蘭,依然被權力鬥爭的陰雲所籠罩。他的三個兒子、以及孫輩,再次為了那頂閃閃發光的英格蘭王冠,彼此廝殺、手足相殘。1154年,隨著斯蒂芬的去世,諾曼王朝不足百年的統治走向了尾聲。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寫到威廉去世一節時說:“這個曾經強大的國王,坐擁廣袤的土地,如今也不過只有七尺黃土。”這其中既有身為“受害者”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聽到“仇敵”死訊時難以掩飾的喜悅之情,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紅樓夢》中那句: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權力、戰爭、王位……終將成為過往,人的生命更是須臾即逝,經歷了那麼多的勾心鬥角、征伐混戰,到頭來也不過是七尺黃土掩風流。

參考資料:

1、埃德·韋斯特,《1066》

2、丘吉爾,《英語民族史》

3、錢乘旦,《英國通史》

4、狄更斯,《狄更斯英國簡史》

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美國各地開始打疫苗,高風險的特朗普和拜登為何不立即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