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廣播FM”團隊成員在錄製節目。
“讓祖國見證幸福”大型集體婚禮北京主會場現場合影。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資訊時代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跟網路結合才能找到出路
“你好,我是趙典超,網名‘超凡脫俗’!”某研究所黨委書記趙典超開口第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網路早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生活的一部分,也理應成為我們工作方式的一部分。”一名長期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幹部掏出手機滑動螢幕說,“我平時常用的群就有20多個。”
團隊成員李超在航天基層一線任職期間,有一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問題,曾長期縈繞心頭:每次航天發射任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怎麼搞?
“任務前夕工作最緊張,組織教育像是添亂;任務成功後再組織,好像又沒作用。”李超無奈地說。
然而,高科技人員的思想建設又極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是搞不好,極易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在這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還面臨另一重挑戰:“航天隊伍裡大多是高科技人員,如果發一本裝備說明書,他可能一天一動不動看完。但如果是讀教育提綱,他可能就坐不住。”
那麼,破解這一問題的出路在哪裡?
在網路。這個團隊堅定地認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資訊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跟網路結合才能找到出路。”網際網路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等特徵,為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他們研發“理論闖關”小程式,帶動數十萬人參與答題。後來,他們上線“e雲紅網”App,探索把支部建到網上、組織建到群裡。
今年“七一”“八一”前後,他們又發起網上微課展播,融合動漫、沙畫等新形式的300餘堂精品課,令人耳目一新。
前不久,他們評選“理論闖關”優勝者時發現,排名靠前的15人中有7人都是普通科技人員。思想政治教育插上網路翅膀後,潤物無聲,融入越來越多航天人的心田。
思想政治工作從來不是單調的,不是一種顏色,而是繽紛多彩的赤橙黃綠青藍紫
這場交流活動別開生面:發言的都是各單位最年輕的幹部,誰也不許念稿子,現場“脫口秀”。臺上的人在講,臺下聽講的人可實時發“彈幕”交流……
李超是這場活動的組織者之一。為了籌備這場活動,他雖然家在航天城裡,但最近一周天天都在辦公室睡。
當天的思辨會,原計劃用時45分鐘,被大家意猶未盡地延長到2小時。李超覺得,“這種新的活動方式,能被大家認可,累也值得。”
像這樣被李超和同事們搞得很有“磁性”的活動還有不少。他們將其稱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顏值革新”。
近年來,這支航天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在不停地重新整理“面孔”——
推進理論學習,他們創新“精要學理論12345”模式,每當習主席發表重要講話,總能在3小時內梳理出理論要點,透過新媒體推送;
傳承紅色基因,他們開發了移動終端,把各地紅色資源匯聚到掌上,無論出差走到哪裡,先在網上打卡紅色地標,已成為很多航天人的習慣;
弘揚優良傳統,他們在新媒體上推出“航天禮讚MV”“兩彈一星往事”“航天故事繪”等欄目,引導大家把航天曆史唱出來、把航天壯舉演出來、把感人事蹟畫出來,讓老傳統煥發新活力……
不少航天人感慨:“沒想到教育還能這麼做,這麼有意思!”
“其實,新時代的年輕人從不拒絕真理的崇高,只是不喜歡空洞的說教;從不排斥有意義,只是希望有意思;從不反感教育本身,只是不喜歡‘你講我聽’的單向硬灌。”
某工程技術大隊黨委書記陳錦認為,資訊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應像網際網路企業那樣樹立“使用者思維”,精準對接受眾的高品位高層次認知需求、多元化多樣化群體特徵、平等式互動式行為習慣。
“一提到思想政治工作,你會想起什麼?”
這個團隊認為,思想政治工作從來不是單調的,不是一種顏色,而是繽紛多彩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今天,我們很有必要緊跟時代變化,來一場思想政治工作‘供給側’改革”——
它可以很時尚新潮。例如,採用VR、AR技術,將“東方紅”功勳塔架、“兩彈結合”試驗遺址等搬到“掌心”,建成“網上紅色教育基地”;把“唱吧”引入發射場,鼓勵科研人員工作之餘“吼一嗓子”,等等。
它可以頗有“煙火氣”。在書店中開闢親子閱讀區,把一塊閒置的屋頂變成青年人喜愛的花前月下之地,乃至高標準開展“廁所革命”……做好這些讓人感到溫暖的事兒,都被他們視作思想政治工作外延的一部分。
它也可以表達多樣化。例如,推出電視劇《馬蘭謠》,編排音樂舞蹈情景劇《問天》,航天員出演大片《我和我的祖國》,組織四大航天發射場網路直播……
來自航天員中心的安德華認為,每個個體都不一樣,有了思想問題,有的人一堂教育課就能解決,有的人聽一首歌就能“元氣滿滿”,也有的人參加一次集體活動就能解開思想釦子。
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都會被點燃,只是‘燃點’可能不一樣,被點燃的方式不一樣。”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才能變得五彩斑斕?
山足夠高大,才會形成囊括熱帶、溫帶、寒帶的高山氣候。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足夠寬廣,才能更加豐富多彩。
採訪中,一位領導談道:“我們的教育一定要穿透航天城、輻射社會,要放在更大的環境中搞大教育。如果在單位接受的是正能量,到了社會接受的是負能量,教育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這群執著于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創客”,從不認為這是少部分人的專屬領地。在他們看來,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發動大家一起來做。
創新其實是為了迴歸,回到思想政治工作讓人溫暖、振奮、幸福的本質上來
一個關於“送信”的故事,讓航天員中心的劉克對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感觸頗深。
那是在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期,該中心有科技人員依然堅守在天津,執行著裝置測試任務,單位準備給他們發一封慰問信。
“思想政治工作有沒有用心做,效果不一樣;有沒有創新做,效果也不一樣!”這件事讓劉克感到,很多平常的事情,只要你多做出些新意,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循著這一理念,今年國慶節當天,劉克又實踐了一把——
這意味著,單位司機在節假日要出公差。
“這既是一次公差,又是參加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可以面對直播,駕駛著婚車,見證一對對新人的幸福,留下一份喜慶的回憶。誰願去?”劉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同大家溝通。
很快,20多個司機名額被認領一空。
參演《航天追夢人》,“90後”賈安邦哭了好幾次。
賈安邦所在單位是一支航天工程隊伍,組建70年了,歷史厚重,榮譽豐碩。
這支隊伍異常艱辛,單位雖在北京,卻長年在全國各地施工。很多像賈安邦一樣的年輕人,從加入這支隊伍到離開,都沒好好看過北京。
《航天追夢人》是他們結合70年來執行重大任務的真實故事而創新編排的一場舞臺劇。
這場舞臺劇,大家看得聚精會神,也看得熱淚盈眶。淚目過後,很多人都像賈安邦一樣,對自己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我們不是普通的鋼筋水泥工,我們是中國‘天梯’的築夢人!”
改變大家的不只是舞臺劇。
時間一長,變化悄然發生——
去年冬天,一次施工演練,風大天冷,一名領導提醒大家注意保暖。好幾名沒聽清的工程人員回答:“請放心,我們把裝備都蓋好了!”
“顯然,大家變得更有情懷、更有激情,更認同自己的事業了。”講完這個細節,一名領導道出了對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感悟,“我們的創新,其實是為了迴歸,回到思想政治工作讓人溫暖、振奮、幸福的本質上來。”
“我們很多工作都是線下發動、線上升溫。藉助網路,可讓一項工作的效益真正最大化。”任波介紹說。
不過,他們也堅持認為,網際網路只是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手段,核心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
創新並不意味著忘記和丟掉傳統,而恰恰是為了迴歸和發揚傳統。傳統上的優勢不能丟,丟掉了就會變質變色;創新的步子不能慢,慢下了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這,正是歷史與現實、傳統與時代、固本與開新的辯證統一。
登上山峰不是為了證明我們擅長攀登,而是想要看到更好的風景、更好的未來
尹銳還有一個身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負責艙外航天服研製。載人空間站工程已全面啟動,尹銳和他的航天服研製團隊面臨一場場大考。
接受開辦知乎的“兼職”前,尹銳除了喜歡在工作之餘寫寫詩歌,沒有任何新媒體運營經驗。可他認為,“科技和思想政治工作並不矛盾,本質都是對自己事業的熱愛。”
事實上,困難遠比他想象的要多。可他也發現,自己能做的同樣比自己認為的要多。這位“70後”航天總師帶著一群科技人員,透過“工程化的方式去研究新媒體”。
“登上山峰不是為了證明我們擅長攀登,而是想要看到更好的風景、更好的未來。”
更好的風景是什麼?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更美的風景,就是我們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打破了小我認知,看到了更多人身上的美好,並且透過我們的工作讓更多人看到、感動於這壯美的風景。”她說。
這個團隊還有一句響亮的“創客”感言:“太空”每天不一樣,“太空”每天都一樣!
這口號,寫在電梯間裡,也寫在那間被他們稱作“太空艙”的圓形辦公室的牆上。
在他們眼中,思想政治工作更美的風景,永遠在不斷探索創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