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疫情讓前半年的時尚產業略顯沉寂,但下半年管控放開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在國際時尚交流幾乎被疫情阻隔的情況下,竟湧現出來更多的“國際時裝週”,並且是縣市一級的“國際時裝週”!
從五年前遍佈東西南北的“國際時裝週”,至少一半以上沒有任何國際設計師與品牌參與,也許有的只有打黑工的“野”外模;
到現在遍地開花的少兒“國際時裝週”和“國際時尚盛典”,一方面把“時裝週”擺得很高尚來追逐並吸引大家,另一方面又在孜孜不倦地糊弄著“時裝週”。
這樣下去,時裝週可就真的被玩壞了,不值錢也不上檔次了。倒是給了一部分設計“大師們”提供了不斷拎著衣服到處走穴撈金的好機會。
打著國際時裝週的名頭卻沒有國際間交流和呈現,打著時裝週的名義卻都是商場品牌的成衣走秀。還有,國際上所謂的四大時裝週根本就沒有“國際”二字,只有巴黎、米蘭、紐約、倫敦時裝週,都是經過百年或至少半個世紀的時尚產業沉澱所形成的真正意義上的時裝週。
而我們國內的很多地市根本沒有時尚產業基礎,充其量也只是時尚消費終端,難道冠以“國際”就能打腫臉充胖子了?還不如就叫“XX服裝節或時尚週”。
伴隨著改革開放後的四十餘年,我國的時尚產業發展也就三十餘年,並且全國各地的發展極不平衡。大家嚮往的北京是文化藝術與傳媒中心、上海是國際時尚視窗和登陸港、廣深與泉廈是時尚製造業與國內品牌基地、杭州是電商時尚基地,而成都、重慶、西安、武漢、瀋陽、長沙等則是時尚消費的中心城市。
雖然時尚產業的中心在長三角與大灣區,但並非內地或西部城市就不能發展時尚產業,只是每個區域的發展水平和產業特色各有不同,同樣在時尚產業上的位置和分工不同。
做時尚尤其是搞時裝週,並非單純的辦活動、搞演出那麼簡單,一定要有思想高度和專業深度以及產業廣度。
國家也早已定調,諸如時裝週類的活動交給行業市場來操作,主辦方和所在地也不一定要“抱國際的大腿”,要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在思想上挖掘舉辦地的歷史文化底蘊與藝術人文寶藏,在技術表現上要善於應用最新的創意理念,跨界呈現別樣的時裝週。
找準自己所在區域在文化藝術上的優勢和定位,然後用時尚的手法進行挖掘和打造,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雖然說民族的是世界的,但要用世界的現代的語言來表達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