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我在蒐集圖書的過程中,有時也會收集一些日記手稿。濟南比不得京城,能收集到名人日記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收集的原則就有兩個,一是書寫要工整,易於辨認;二是要內容連貫,能反應某一段歷史時期內人們的生活或精神風貌。要滿足這兩個小小的條件,其實也是很難的,多年來我收集到的並不多。

2018年夏天的時候,我在二手書市場見到了一套四本的個人日記,我翻翻看了看,時間跨度在1969年到1981年,寫滿100頁的4本,字數約有45萬字以上,內容是工作和個人生活記錄,筆跡清秀,我就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回來後又粗略地看了一遍,做好記錄後就收了起來。

今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總是能找到一些閒暇的時光,加上我感到這套日記記載的歷史階段比較特別,就把它找了出來細讀一番。開始的時候我在頁面上做了閱讀記錄,主要是把不太容易辨認的字型做了註釋,另外也對提到的某些事件做些說明。有一次與一個朋友說起來這事,他告訴我說,你不要這樣做,最好別破壞文獻的原始記錄,我想想也是,後來就不在原文上做批改了,另寫在一個本子上,我想這是對的。

日記的作者叫王夢仁,我無法考證出他的生平,但能看出來他寫這些日記的時候,是在山東省政協工作的。他是天津人,有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因為他的母親跟他的一個弟弟共同生活,所以日記中的內容多次提及他在天津的一個弟弟,名叫王侃。兩人通訊頻繁,每次都有記錄,那種濃濃的家庭和兄弟親情誼躍然紙上。另一個著筆墨比較多的是他與後輩們的交往記錄,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侄輩和甥輩,文革時期,這些年輕人多去下鄉勞動,或因各種事件分散在祖國各地,他用大量的篇幅記錄了他與這些年輕人的往來,記錄他們的行蹤,記錄對他們的鼓勵和鞭策,讀來讓人感到作者的一片良苦用心和長者的慈愛之情。

王夢仁也是一個兢兢業業對待本職工作的人,日記中多次詳細記錄了許多重大事件,比如工宣隊進駐省政協開展工作、單位組織學習毛主席著作等等,其中與劉子衡的一段交往寫得也非常詳細。劉子衡原名劉位鈞,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新中國成立以後,劉子衡定居濟南,先後擔任山東省土改委員會委員,省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省司法廳副廳長,省政協第二、三、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省各界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委員,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劉子衡向以布衣自居,不慕榮利,人稱“布衣大師”。他的生活經歷奇特,富有濃厚的傳奇色彩。日記作者與劉子衡交往頗深,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兩段記錄:

“1979年10月15日(星期六),午後去劉翁處,仍係為對臺宣傳稿件之事,需要改寫,商定後,過三日來取,再見面。劉翁左腿疼已多日,雖經中西醫診療並加針刺,雖漸輕,讓未能根本止疼,據醫生雲,系屬神經系統方面引起,迄今仍在診療中。”

“10月29日,下午四時多,我將代劉翁領的政協分發之食物等送去,行時承送我過節禮物帶回,計有烏江大麴酒一瓶,月餅二斤一盒,茶葉一罐,幹筍一包,香菸兩盒,一盒系白蓮濾嘴,一盒系日本製造。10月1日上午,我去大觀園購蘋果八斤,點心三斤。午後備好蘋果十四顆(較大的),花糖一盒(上海寄來的),五米豆一袋(上海產),以及月餅一盒,內裝上海制廣東月餅一斤,又濟產酥皮一斤,另外還有一袋濟產虎皮豆,送至劉翁家。時正值午餐,劉翁招待客人,堅約我加入,不得已飲酒三小杯,敘談多時,方告辭回家。”

“1981年7月24日,劉宅打電話來,請我去一趟,我即於十時許趕到,已有數人在,因追悼會之悼詞,機關已送來。家中認為有需增添處,故約我來,大家一起提提意見,隨即逐字逐句,將應增添出加以說明,備送機關。”

日記的作者也是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他在日記本中還留下了許多當時的票據,如:工資單、電影票、匯款單、節目單等,這些單據雖無單純的意義,但與日記內容結合考量,對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亦有參考價值。

喜歡買舊書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叫“先是不想買,後來是買不到,”這種感覺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明白。我收集的這些日記手稿,現在看來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它的參考價值會得到體現。

12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學校有過哪些“奇葩”處分通告?看到第一個我就笑了,就這點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