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作為一種拳術,今天大多數人修習的太極拳已經不適用於實戰了,那麼,我們為什麼仍要修習它?
你對太極拳的印象是什麼?
是《太極宗師》中的武功絕學,還是公園裡大爺大媽緩緩出拳的廣播操?又或是武俠小說中張三丰所創的功夫,還是電子遊戲中的某個技能?
就在17日晚,太極拳這項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運動,被列入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套拳法,怎麼就成了非遺?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太極拳的故事。
影視作品中的張三丰形象。《倚天屠龍記》劇照
時代變遷中的武術
在世界非遺入選標準中,有這樣一個條件:入選專案應獨一無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別地代表了一種文化傳統或是一種現存或已經滅絕的文明。
按此標準對照,太極拳代表的是什麼樣的文化傳統呢?
這還要從明清時期說起。
17世紀中葉,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太極拳。
此後,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又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今天的研究認為,太極拳的創編與時代的變遷關係密切:當熱兵器在戰場上愈加廣泛地使用,武術逐漸退出戰場。當人們不再急於練成保家護命的“殺人勾當”,而更加需要在練成防衛功夫的同時不傷害自己甚至益壽延年,太極拳被逐漸創造出來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因此,若從源頭上說,太極拳是“中國武術自我否定的產物”:從“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轉變為“四兩撥千斤”。
《太極宗師》海報。
從“武術秘籍”到“開枝散葉”
具體而言,各式太極拳的不同,其實也有著時代發展的烙印。
如早期的陳式太極拳,較為質樸剛勁。研究者認為,尤其二路炮錘,剛猛凌厲,“彪悍”程度不亞於任何外家拳術。
和今天人們修習的明顯帶有表演性質的太極拳相比,早期的陳式太極拳更具備技擊攻防的特點。
不過,這種拳法最初只是作為陳氏家傳武術,及至18-19世紀,其傳人在進一步精煉歸納拳法的同時漸漸打破門規侷限、開枝散葉。
因而有了今天我們所知的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諸多不同流派。
以楊式太極拳為例,其就與早期的陳式太極拳風格迥異。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所列舉的名錄中將其特點概括為“拳架舒展,結構嚴謹,由松入柔,積柔為剛,剛柔相濟,身法突出,含胸拔背,以腰為軸,上下相隨,內外結合,中正安舒,輕鬆自然,輕靈沉穩”。
而武式太極拳則是將陳式新架與老架結合起來,又把楊露蟬“大動作”與陳式“小動作”結合起來,行拳時重視身法,強調開合虛實,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其動作簡潔緊湊,舒緩平穩,架勢雖小卻不侷促,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步法嚴格,虛實清楚,小巧靈活。
相比較來看,此類拳法更有點文質彬彬的特點。
走向全民健身、吸納傳統哲學
及至清末民初,隨著冷兵器時代結束以及西方體育思想傳入,太極拳其中的健身功能愈發凸顯。
強身健體,成了人們修習武術的主要目的。
民國時期《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中就明確,把提倡中國武術、增進全民健康作為宗旨。
新中國成立後,於上世紀50年代創編二十四式太極拳,以便學練。在官方推廣之下,標準化了的太極拳迅速傳播開來、走向全民。
我們還是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太極拳代表了什麼樣的文化傳統?
作為一種拳術,今天大多數人修習的太極拳早已與被視作“殺人勾當”的古代實戰相去甚遠。
相比較而言,這更是一項具備豐富文化內涵的運動:它吸納了中國傳統儒道哲學,體現了陰陽辯證思想,融合了技擊、健身、養生等功能。
如今,太極拳習練者遍佈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徵,已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和紐帶,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參考資料:《太極拳創新的歷史回望與現實反思》《太極拳發源考論》《太極之鄉太極拳發展史》《從太極拳技術演變的歷史談太極拳的起源與發展》《太極起“武”天地寬——寫在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