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牛,是勤勞的象徵,是埋頭苦幹的精神,更是耕地人的得力助手。魯迅在《自嘲》中寫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意為橫眉怒對那些喪盡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願為老百姓做孺子牛。表達了對待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願服務的精神。

牛兒,千百年來已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成為了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些國家甚至把牛奉為神靈,而在中國古代,牛是不能隨意宰殺的,否則會受到十分嚴厲的懲罰。

在《宋刑統》裡,對殺牛盜牛如何處理有明文規定:“諸故殺官私馬牛者,徒一年半……其誤殺傷者不坐,但償其減價。主自殺馬牛者徒一年。”足見古人對“農耕重物”的重視。

然而,在奶牛身上卻出現了一種讓人看了極為不舒服的現象,那就是在肚子上挖一個大洞,養牛的人還經常用手去掏,簡直是看著都痛。牛兒也是肉長的,為何要如此對待它們?在肚子上挖這樣一個洞,到底有何作用?

牛和其他哺乳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們不止有一個胃。要知道,大多數動物都只有一個胃,而牛不同,它們有四個胃,分別是瘤胃(草肚)、網胃(蜂巢胃、麻肚)、瓣胃(重瓣胃、百葉),最後一個才是真胃(皺胃)。其中前三個胃為食道變異而來,所以牛有反芻的行為。

反芻是指進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將在胃中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裡再次咀嚼,反芻動物就是有反芻這種消化方式的動物。牛是典型的食草動物,植物的纖維比較難消化,加上進食比較匆忙,所以先把大量的食物儲存在胃裡,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一邊休息,一邊再慢慢咀嚼,不虧為一種十分高明的適應環境之方式。

試想一下,在茫茫無際的草原上,身處危機四伏的環境中,稍不留神就會被捕獵者獵殺,所以在進食的時候必須要快,而且還要保持警惕性。牛完美地適應了這種生活,所以它們族群強大,奔跑速度快,身體強勁有力。

但因為飼養過程中,很多粗飼料是牛兒難以快速消化的,為了得到更加高效的產奶方式,農場主往往會採取一些意想不到的方式餵養。這一點結果會導致牛兒消化不良,食道阻塞等病症。

一旦食道麻痺、食道痙攣、食道狹窄,如果不能快速進行救治,牛兒的生命將會受到極大的威脅。針對這樣的病症,在牛身上挖洞的治療技術隨之產生。在牛左側肚腹中上的位置挖開一個洞,然後在洞的四周用醫用矽膠包裹,洞口處還會安裝一塊透明的玻璃,以便簡單直接的看到瘤胃附近狀況。

所以,在牛肚子上面挖開這樣一個大洞,是起到快速治療牛兒由於食道阻塞而引起的消化不良。用手在裡面掏,是簡單快捷地把阻塞物取出。長痛不如短痛,與難以忍受的消化不良,食道阻塞相比,快速解決問題才是更加重要的。

小結

給牛治病肯定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能夠充分考慮到牛兒的切身感受,在餵養的時候就儘量避免投放食團或塊莖類飼料,效果會更好。畢竟牛也是正常的哺乳動物,也會有強烈的疼痛感,在肚子上挖來這樣一個大洞,肯定是十分難受的。

參考資料:《自嘲》

17
最新評論
  • 美國"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 聰明機靈的雙子座,雙商很高,活得很通透,不會輕易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