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有猶太家庭,我們腦海中一下子就能蹦出來4個字——有錢!聰明!
自從1895年諾貝爾獎成立以來,22%的諾貝爾獎都是被猶太人收入囊中,在2000年以後,這個比例更是已經提高到了28%。
在今年的福布斯富豪榜前50人中,更是有10個都是猶太人。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小說家卡夫卡、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心理學家弗洛伊德、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等優秀、出色的人物都是來自猶太家庭。
而猶太人的總人口只佔全球人口的0.2%。
甚至有人斷言:沒有猶太人,世界的歷史將會重寫。
為什麼猶太家庭可以教育出來這麼多的富豪或者是科學家?
出色的教育方式自然就能養出色的孩子重視親子教育,是猶太民族最為突出的優良傳統。有這樣一個關於猶太人教育孩子的一個小故事:
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小時候都會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燬了,你的財產被搶光了,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命呢?”
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錢或珠寶,母親就會十分耐心地告訴孩子:
“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金錢也不是珠寶,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無法搶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伴隨著你。”
其實說的更具體一點,猶太人與我們教育孩子方式的差別就在這3點:
1、重視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當孩子自己穿脫衣服的時候:
一般家庭:「你還太小了,不適合做這個。」
猶太家庭:「別擔心,把它脫了,再試一次看看。」
從這一件小事當中就可以看出家庭對孩子思維的影響。
前者,只能讓孩子養成“固定型思維”,而後者則是讓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Carol Dweck教授用40年的研究證明——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容易獲得好成績,高成就。
具體兩種思維有什麼不同,看這張圖就可以知道:
顯而易見,前者總是故步自封,而後者則一直不斷更新自己的能力。
想要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家長平時就要注意多用“正向思維”去引導孩子,比如:
用“你英語已經有很大進步了,相信你只要繼續努力,就肯定會越來越擅長”代替“學了這麼長時間英語,就進步這一點,還玩啥呀玩,還不趕緊學!”
2、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在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時:
一般家庭:「不管孩子做什麼,都在旁邊緊緊盯著他。」
猶太家庭:「放任孩子去做任何事。」
不肯放手的家長,永遠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夾渣和那個以為孩子做不到。
孩子在3歲的時候就已經有生活方面自我照料的能力,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4-5歲的時候就有自我服務的能力,比如洗襪子小內褲、整理自己的玩具用品……
5—6歲就可以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比如擦桌子、掃地、物品整理、洗蔬果……
但是在生活中有多少孩子從來沒有整理過自己的玩具,沒有擦過一次桌子。
做這些時候,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替家長分,而是孩子在獨立完成事情的時候,他的判斷力、規劃能力、責任心、自信心都會得到培養。
而這些能對孩子以後的成長至關重要。
3、重視遊戲對孩子的發展當孩子想玩時:
一般家庭:小孩要去玩,斥責小孩「你又會弄髒的」!
猶太家庭:讓小孩自由地去玩耍。
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如何保護自己的,而不是限制他的玩耍。
像是之前特別惹爭議的《小豬佩奇》踩水坑這一情節,很多家長都說帶壞了孩子。
但是隻要真的看這個動畫片,都會發現,小豬佩奇的媽媽在允許佩奇踩水坑的時候說了一句話,“佩奇,你想要在水坑裡跳,就要穿雨鞋。”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生來就是活潑好動的,是以遊戲為生命的,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
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合作能力……等都是在遊戲當中得到培養的。
家長要做的從來都不是限制孩子玩,而是讓孩子知道“玩可以,但是要注意保護衣服不弄髒,也不要照顧到別人的感受,不可以濺到其他人。”
這才是正確地對待遊戲的方式。
總結一下,猶太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會更平等、尊重、自由。重視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允許孩子與不同的想法。
而這正是一個成功人士(科學家、富豪)所一定要要具備的能力。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