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袁枚
人類和牛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很遠的過去。記得人類剛剛登頂生物鏈頂端的時候,就曾經訓化了很多的動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羊、牛以及狼。客觀的來說,在這些動物中,牛是最獨特的,因為它和我們的文明息息相關,而且還在我們的文學中是最為勤勞的。
我國選擇了農耕經濟之路,因此家家戶戶必須要以牛來耕地,這就使得牛的地位在歷朝歷代都十分神聖。在祭祀先祖的時候,必須要用牛來祭祀,而且在生活中,牛也是重要的成員,一旦離了它,農耕經濟都會受挫。
不過可惜的是,伴隨著歷史的變遷,曾經的耕牛也被淘汰。而且隨著眼界的開拓,越來越多的牛主要被當成奶牛和食用牛,特別是奶牛,已經非常普及。不過有一點很怪,奶牛的身上經常被挖個洞,而且還要用手去掏,這一過程極為殘酷。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牛的結構想要理解這一現象,首先得弄清楚牛的身體構造。據記載,由這個特殊的存在,不僅體格強壯,而且還擁有著獨特的進食系統。
一般來說,牛都具有一種反芻的習慣,平時在進食的過程中,從來不把食物嚼碎,而是直接吞入肚中,是在停止進食以後,然後才開始消化和吸收。這種飲食習慣格外怪異,那麼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想要做到這一點,關鍵還是得看牛的胃。根據分析,一般的哺乳動物它們的胃只有一個室,但是牛卻不同,一共有4個室。分別是第一室瘤胃、第二室蜂巢胃、第三室重瓣胃和第四室皺胃。靠著這4個胃室,牛才能夠構成這樣獨特的消化能力。
不過客觀的來說,在這4個胃室中,瘤胃佔的比例最大,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存在。它前端連線食管,後下方則和蜂巢胃連線,就如同一個厭氧發酵罐一般,可以將所有吞入的食物進行發酵降解。
而且,牛在進食的過程中,大部分沒有經過咀嚼的食物都會儲存在這裡。不過,瘤胃並沒有消化腺,因此只能透過水分和唾液浸染,然後再由內部的微生物菌群進行消化,緊接著在再經過其它的胃進行再次消化,這樣才能完成一個消化過程。
客觀來說,這種消化方式可以確保牛在進食的時候保持絕對的速度,這是一種生物進化選擇的結果,可以有效的避免危險,以及保證自身的進食安全。
不過,這樣的飲食方式會造成一些隱患,而且這些隱患就出在了瘤胃,那麼這個隱患是什麼呢?
二、疾病的風險伴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們對於奶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且人類也針對奶牛建立了系統工業化的生產模式。在這一過程中,為了確保奶牛的工作效率,因此人類對奶牛全方面的進行了約束和管理,其中也包括了針對奶牛的疾病預防手段。
一般來說,奶牛經常也會有一些感冒,或者是一些小的疾病,這些問題並不大,可以透過打針的方式化解,甚至可以餵食一些藥物,輕鬆解決。不過,有一種疾病不能夠透過外部治療來解決,這個疾病就是食道阻塞。
嚴格來說,食道阻塞並不是一種病,因為這種疾病就是因為牛在飲食的過程中太過於頻繁和迅速,所以導致自己的食道被異物阻塞,然後慢慢的引發發炎,甚至更為嚴重的疾病。嚴重的可能會導致食道麻痺,食道狹窄,甚至是食道痙攣等等危險。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疾病,一個是因為牛的飲食習慣不太好,結果缺乏微量元素引發了異食癖,然後在飢餓狀態兇猛進食,就會有這種危險。
當然除此以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工廠對奶牛的需求量太大,因此逼迫著奶牛不斷的進食,結果導致了奶牛得了這種病。
正如上文所說,大量的進食過程會使得食物都積攢在瘤胃附近,而且這一部分根本來不及消化,儲存的多了就會導致阻塞發炎,甚至會嚴重的導致牛的死亡。可以說,牛的反芻系統以及瘤胃的存在,加劇了這種疾病,那麼該怎麼辦呢?
工廠必須要保證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工廠就想到了一種技術,可以最大效率的解決這種疾病的危險,而且還能避免成本,那就是在牛的身上打洞。
三、殘忍的手段據記載,當時國外就發明了一種技術,既然憑藉外在的手段無法解決問題,而且開銷甚大,那麼幹脆就在牛的身上打一個洞,進行直接粗暴的治療。
眾所周知,牛的最大儲存部位就在於瘤胃,而且這個部位是最容易引發病變的地方。於是,人們就在瘤胃的附近開了一個洞,然後再用醫用矽膠將這個洞口包裹,在洞口處設定一塊透明的玻璃。
這樣,當牛快速進食,然後出現危險的時候,就可以直接透過這個洞口,將牛內部的堵塞現象疏通。這樣就可以化解麻煩的食道疾病,而且可以最大效率的解決成本,更重要的是還沒有耽誤奶牛的生產以及增長。
但客觀來說,無論是食道阻塞,還是這種特殊的療法,其實對於牛都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據記載,牛仔透過刺激之下,得了食道阻塞症以後,不僅會驚恐不安,搖頭縮緊,而且還會大量的流口水,嚴重的可能會死亡,並且死得極為痛苦。
雖然這種開洞的方式是為了解決牛的疾病,但同樣對於牛來說也十分痛苦,先不說,在實現這一過程中由是否會疼痛,就說在治療的過程中,牛的身體內部遭到異物刺激,這種感覺恐怕十分難受。
所以,即使我們瞭解了這項技術的核心,還是會存在著很大的疑問。畢竟,不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曾經為我們貢獻了很多年,但是我們卻以這樣的方式來對待它們,實在是有些讓人不能接受。
雖然工業化強調效率最大化以及成本最低化,但牛也是一種生命,這種行為並不一定是對牛的愛護,其實只不過是把牛當成了工具。當然了,對此我們也不好怎麼評價,畢竟人類文明的飛速進步,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
工業產品我們無可厚非,但是對於大自然的其他生物,我們還是應該給予足夠多的尊重和關懷,打造一個良好的生物環境,不要為了我們自身的發展而破壞了整個結構。
結語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與自然從來都是應該要和諧發展的。過去自然哺育了我們,讓我們得以生存和發展一直到現在。同樣的,我們崛起以後也應該反哺自然,也不需要為大自然提供太多的資源和回饋,必須要保護現有的大自然的平衡,不要再去傷害他,這已經是謝天謝地了。
而且,大多數的科學家認為自然是一個整體,人類一旦破壞自然的平衡,最終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一般的反饋。無論是全球氣候變暖,還是越來越多的疾病還行,我們都應該注意到這些事情,不要太過於放縱。
而且,工業化雖然是我們的基礎,但是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遵循一些良性迴圈,畢竟科學發展觀是未來的出路,可不要竭澤而漁。僅僅從奶牛的這一個事情,我們就能看出其中的尷尬,更何況是其他的產業,所以我們應該有自我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