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年前在非洲大草原上躲避或捕殺獅子的智人,今天用極海在拓展或最佳化業務的經營者,這兩類人的共性是什麼?
他們都在時刻執行分析,行動,結果的決策過程。這結果可能關乎生存,所以該決策體系最關注的是結果。
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花半秒鐘看透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這句臺詞中的“看透本質”對映到商業活動,對應的底層決策能力,就是對因果的洞察力,就是來自決策智慧系統的能力。
今天,技術的發展與資料的積累,加上最關鍵的決策理念的跟進,已經讓決策智慧(DI)從趨勢走向現實。
2019年,Google正式任命Cassie Kozyrkov為首席決策官(Chief Decision Officer)與首席決策科學家,其目的就是將決策智慧貫穿到公司所有運營與業務中去。她已經完成了對Google的1萬7千名員工的決策智慧培訓。
Gartner在今年2020年6月(疫情期間,值得思考)釋出了《2020年資料與分析10大趨勢》的報告,決策智慧(Decision Intelligence)名列榜中。
極海,結合地理大資料與人工智慧,一直走在決策智慧的前沿,同時已經輔助各種企業與政府機構獲得決策智慧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為客戶收穫到了決策智慧的益處。哈耶克曾說:“長遠而言,是觀念,因而也正是傳播新觀念的人,驅動著歷史發展的程序。” 我們希望透過這組系列文章,持續分享與討論有關決策智慧的內涵、理念、技術、實踐與發展,來加入到我們的讀者、使用者與合作伙伴們改變世界的程序中來。
首先,我們回到有關決策智慧的定義與內涵。
Judea Pearl在他著名的書《The Book of Why》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貌似大資料是一切問題的答案。但資料其實是非常之愚蠢。資料可以告訴你某人吃了藥比不吃藥的人恢復的快,但它不能回答為何。也許吃藥的人只是因為他們吃得起藥,其實不吃也一樣恢復的快。在科學與商業領域我們一次次的看到,資料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每天其實不時在問同樣的問題:基於現有情況去做個決定,然後按這個決定採取行動,那麼一定時間後,結果會怎樣呢?
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的系統化的、框架化、流程化的、模型化的體系,就是決策智慧(DI - Decision Intelligence。)
基於這種思考,美國決策智慧公司Quanntellia總結道:“利用規範的框架將人與技術結合起來,這就是決策智慧的核心。”
這個將人與技術結合起來的框架體系,就是執行開篇提到的分析、行動、結果的過程。該因果鏈條是與商業領域傳統技術應用的本質區別。人工智慧與大資料會為這個因果連結提供更豐富的資訊。
另外,決策智慧(DI)也不同與傳統的商業智慧(BI)。DI透過探索與模擬因果關係(cause-and-effect)來“窺視未來”從而指導決策與行動,而BI是用來提供足夠的決策量化依據。用Quanntellia的話講,決策智慧給我們“來自未來的資料。”
我們如何來構建與實現決策智慧所帶來的洞察力,或得到“來自未來的資料”呢?
透過極海的實踐與對使用者收益的分析,我們認為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避免單一決定論,利用融合思維與系統。第二步:剖析因果鏈條中的各個要素,並找出它們之間的連線關係。第三步:避免“靜止思維”,建立“演化體系”。在構建決策智慧體系中,我們提供的是連線因果鏈條的膠水。這中間流動的是各種資料,加持的是各種技術比如人工智慧,參與的是行業經營者。我們會在隨後的決策智慧的系列文章裡逐一剖析以上步驟,並結合極海的實踐為讀者解讀決策智慧的思維與系統。
在決策的因果鏈條(分析-行動-結果)中往往不被重視的是軟性因素,比如客戶的感覺,店鋪與其他地標的關係。不像可量化的如收入等,這些軟因素被認為無法衡量。
經濟學家與博弈論專家Ruth Fisher說:“人們大都儘量躲避無法觸及的事物,因為它們無法被測量。在當今世界,那些硬東西都在被技術與自動化不斷最佳化,這意味著成功正逐漸的被軟東西決定,這些軟東西不是顯而易見的能被管理與測量,但絕不是不可能。”
在當今數字化智慧化高度發展的今天,競爭力不再來自可量化決策依據,而是決策結果。這就需要構建與使用決策智慧的體系,實現人機結合,形成完整的動態的分析-行動-結果決策因果鏈條。
法國作家紀德說:“關鍵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的所見。” 極海就是在利用決策智慧體系,幫助與賦能我們的使用者,利用資料、智慧與使用者的專業度,來觸及洞察業務內在因素,提升競爭力,增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