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龍應臺《目送》

後來曹茜的母親回憶到,2003年底曹茜曾打電話回家,因10個月沒有聯絡家裡人遭到了父親的辱罵,父親還說“我還以為你死了呢。”母親認為這是女兒與家裡人斷了聯絡的根源,孤身一人在外唸書已經很艱難了,在家人處還得不到安慰,女兒這才選擇了和家裡人斷絕來往。

這樁軼事不禁讓人回想起那位同樣是出國後不久就失聯的北大博士後王永強,他的遭遇就更加曲折了,雖然很多人罵他忘恩負義、六親不認,然而事情都有兩面性,王永強背後也有許多心酸的故事。

尋子心切,終究心願未了

2019年,常州一位73歲的老婦人郭巧娣因擔心自己不久於人世,但是還掛念著自己最小的兒子,委託家裡人通知他來見自己最後一面。

讓家人為難的是,小兒子出國20年來跟家人已經斷絕往來,音訊全無,家人一時之間也找不到他。眼看著老人的健康狀況一天不如一天,情急之下,家人將事情告訴了媒體,希望透過媒體的力量找到這位親人。

媒體將尋人的訊息散播出去後,很快有網友發現在美國亞特蘭大有一位華人與老人描述的小兒子情況非常接近,經過多方核實,此人正是老婦人心心念唸的兒子王永強。

但令人沒想到的是,王永強對中間人的態度非常冷淡,他提出不希望對方再繼續查詢他的訊息了,後來媒體想方設法聯絡到他,他索性回覆道:清官難斷家務事。從此以後不再做任何迴應。王永強的家人得知後難掩失望之情,母親最後都沒有等到兒子回來望上一眼,只能抱憾終身。

網上立即展開了對王永強的道德審判,家裡人把他培養成才,他卻恩斷義絕,甚至連母親最後一面都不願意見,這不就是一個忘恩負義的白眼狼嗎?

逆子的真相

面對來勢洶洶的道德討伐,王永強並沒有做出迴應,倒是他的舅舅希望媒體呼籲大家不要過分指責他,因為王永強也是個可憐人,他和家庭的矛盾不是大家認為的那麼簡單。

王永強出生於1969年的一個貧困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因為哥哥有先天性不足,無法從事勞動,全家人只靠父親一個人的微薄收入過日子。王永強從小就非常聰穎,學習優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霸。

舅舅說,由於他和王永強年紀相差不大,兩人關係最好,侄子是全村唯一一個考上蘇州大學的,當時提起他沒人不知道的。他還透露,王永強讀大學前,家人多次要求他輟學回家幹活,因為讀大學的學費是免費的,所以家裡人才容忍他繼續讀書,條件是他將大學每月補貼的4元錢寄給家裡,不然就要鬧到學校去,給他難堪。

後來,王永強在蘇州大學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研究生的補貼是每個月72元,他終於第一次選擇了違背父母的意志,沒有將這筆錢的數目告訴家裡,而是悄悄留了一些在身邊,這件事情很快被家裡人知道了,為此埋怨了他整整三年,因為他“良心壞了,會藏錢了”。

此外,由於他在蘇州讀書,父母還交給他很多超出能力範圍的“任務”,比如給殘疾的哥哥找一份蘇州的工作,讓堂哥的孩子進入蘇州大學讀書……父母為了虛榮“代替”他攬下了村裡人的委託,如果他幫不了忙,父母就鬧到學校,讓他顏面無存。

為了躲開父母的壓迫,王永強選擇去北京攻讀博士,博士生的補貼是每個月120元,家裡人經常寫信來要求他寄錢回家,最好是全部寄回家,但是王永強年紀已經不小了,他和正在交往的女友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家人的來信讓他痛苦不堪。

1999年,王永強和女友結婚,他拒絕了家人出席婚禮的要求,只說,費用太貴。隨後他想帶妻子去日本留學,父母提出讓他帶全家一起去,王永強苦口婆心地勸說,終於帶著妻子成功“逃離”了這個壓抑的家。

但是好景不長,父母的越洋電話如影隨形,且每次打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錢。家人的慾望就像填不滿的溝壑,將王永強拉入無底黑洞。很快,王永強再也受不了了,他對家裡人說,以後不要聯絡我了,隨後忍痛和妻子離婚,繼續出逃,這一次逃去了美國。家裡人從此沒了他的訊息。

“吃人”的原生家庭

我們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會看到相似的情節:農村出來的孩子在城市裡打工,人前光鮮,其實背後盡是心酸---頻頻收到家裡人打來要錢的電話不說,還經常被要求幹這幹那,做得好是應該的,做不好要被數落沒用---類似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原生家庭成了這些人隱藏的傷口,好像永遠不會好。

王永強選擇了逃離這樣的家庭,因為親情像一根綁在他脖子上的絞繩,無時無刻不在把他往死路上送。然而父母渾然不覺,還責怪兒子忘恩負義,王家對媒體說兒子20年來沒有音訊,他們透過各種方式都找不到他。原來他們先是找上了兒子的前妻,然後找到了親家家裡,不依不饒的態度讓親家最後只能選擇搬家。

對待親家他們尚且不肯放過,可想而知對待親生兒子態度如何,在這對父母看來,兒子只是一件能賺錢的工具,是實現他們無限慾望的道具。

王永強忘恩負義嗎?不能簡單的這樣說,那些能夠大聲斥責他違揹人倫的人,也許是因為身在福中不知福吧。

紀伯倫的詩《論孩子》是這樣說的: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小結:

作家吳曉樂也是一名家庭教師,她以自己的經歷寫出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提醒眾多父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靈魂,他們不是家長的附屬品,更不是家長用來達到某種目的的工具。

比如有的家長經常會把理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也不管孩子是否願意,硬是扭曲孩子的一生;有的家長自認為對孩子好,為他規劃了所有的前進路線,卻忘記了孩子有自己的思想;還有的家長對孩子予取予求,用道德親情進行勒索綁架,要求孩子承擔過分的反哺責任,擊垮了孩子的人生……這樣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無論最後是成功還是失敗,他身上都會烙印著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痕。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戰鬥,他們卻要從與自己的父母鬥爭開始,這是何其痛苦。家長的意志如若太過沉重,用力過猛,就會變成孩子沉甸甸的負擔,有一天他有了力量,最想擺脫的就是這層重重的包袱。

我們要知道如何去愛孩子,而不是去束縛他們,要知道父母每一次錯誤的嘗試,都會給孩子日後的生活埋下陰影,甚至成為隨時會引爆的炸彈。

如果我們的家長能夠放下姿態,以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用心去澆灌你們之間的紐帶,不論他跑去世界上哪個角落,他的心裡都會和你連在一起,你只需要點亮一盞燈,他就會順著路回家,因為你就是他的家。

12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最佳反戰電影《地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