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邊關明月照四野,愈是明亮愈是寒”,沒有人願意割捨下自己的父母、愛人,去那孤獨寒冷的草原深處。但是,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離開父母、告別愛人,24小時值班備勤,只為守護航天員安全返航;他們戰天鬥地與風沙作伴,365天忠誠值守,只為航天氣象提供可靠資料;他們不善言語、不求榮華,幾十年如一日,用實際行動記錄好每一顆中國星。他們用無言無悔的愛在廣袤無垠的阿木古郎草原上一次又一次迎接英雄的航天員們平安“回家”。今天,他們同樣為嫦娥五號返回器的安全返回做著充足的準備工作。

劉洋是這裡的氣象保障分隊地面觀測負責人,他在這個距離最近的縣城還有70多公里,一年四季不分時節沙塵暴肆虐的“草原”上一干就是9年。

“抬頭望天”是他在這個崗位上做得最多的事情,即便是雨雪天氣,還是風沙天氣,不定時站在觀測臺上觀察雲層變化、分析雲層資料已經成為了劉洋的習慣。

著陸場的氣候條件對於返回器著陸以及搜尋回收任務至關重要,氣象預報專業可以精確預報未來幾小時著陸場周邊天氣,而劉洋所在的氣象觀測專業相當於給氣象預報當先鋒官,換句話說,他們是提供著陸場氣象條件的先行者。

“孤獨”是氣象觀測員們工作的另一特點,在這個本就偏遠的地方,值班室每天只有兩名觀測員值班,顯得更加“冷清”。用劉洋的話說“孤獨確實是我們這個崗位的一個特點,但我們在工作時其實真的沒有時間去感受孤獨。”氣象觀測需要定時傳送氣象報文,是一個節奏很快的工作,所以在崗時他們幾乎沒有時間去想工作之外的事情。

接到嫦娥五號返回器返回搜救任務,劉洋所在的班組忙得不可開交,他們在完成好日常工作的同時,還要挑燈夜戰,加班加點分析歷年來冬季氣候特徵和氣象資料,為嫦娥五號返回器的順利回收提供可靠依據。

蘭玉龍在這個荒蕪凋敝的地方幹了也有十二個年頭了,在自己的崗位上算是一名元老,每當夜幕降臨他都會準時準點出現在自己的崗位上,穿好工作服、整理當日資料、輕點滑鼠、收發資料,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的從容自如。

用蘭玉龍的話說自己就是一個“放牧”的。可別小瞧這個放牧的人,別人放牧放的都是牛羊,而蘭玉龍放的可是中國星,近年來,太空中翱翔的衛星越來越多,蘭玉龍他們的工作量也越來越大,但是一想到能在自己熱愛的航天戰線上工作,渾身就充滿了能量。

王偉是這裡的衛生員,2007年年底,王偉第一次從內地到著陸場區駐守。早上從呼和浩特下車,坐上大巴駛出城區,在陡峭的盤山路上行駛了大約2個小時後,穿過兩個縣城,再走65公里沒有什麼人煙的草原路,傍晚才到達駐地。

說是衛生員,實際上他身兼數職。在任務比較飽滿的時候,王偉既要幹好衛生員的工作,又要兼職招待所接待和後勤維修工作。在任務間歇期,由於留守人員較少,王偉承擔的工作也就更多,先後在這裡擔任過炊事員、財務清算、後勤維修等工作,並透過自學,熟練掌握了電工、電器維修等技能。

冬天的草原上寒風肆虐。有一次深夜,水井出水口被凍壞了。如果不維修,鍋爐就無法正常供水,首先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其次就是房間裡沒有其他供暖裝置,大家會凍傷。外面的氣溫已經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王偉和同事不顧嚴寒連續在室外奮戰3個多小時才把水管修好。

16年來,王偉在這裡負責過工作多達十餘項,在這麼多的工作裡他對自己只有一個要求:“發揮好黨員模範的作用”。

回望歷史的長河,老一輩航天人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奉獻青春、揮灑汗水,而劉洋、蘭玉龍、王偉等新一代航天人在不斷追隨他們的腳步,傳承“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東風精神,繼續為航天事業立新功。

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千萬裡,我追尋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