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大秦賦》是一部歷史正劇,但歷史正劇不等於史實,而是導演和編劇對歷史的一種解讀。在《大秦賦》的眾多人物當中,呂不韋無疑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了。從一介商賈一躍成為秦國的相邦,為秦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人無完人,呂不韋貪婪權力,一度成為權傾朝野的權臣。這方面在《大秦賦》中也有所展示,為了推遲嬴政親政,設計構陷成蛟。為了讓趙姬對自己言聽計從,將嫪毐送入宮中。由此來看,呂不韋似乎是一個反面人物,那麼果真是如此嗎?

其實不然,至少在《大秦賦》中不是這樣的。在第39集中,呂不韋曾對正義說道;

“大王要是承襲本相之國策,大秦之天下安慰千秋萬代”

那麼呂不韋之國策是什麼呢?回到第34集中,也就是嬴虞刺殺呂不韋之前。呂不韋一個人在馬車上有一段獨白:

“政兒,你若早些習《呂氏春秋》,仲父安能不助你加官親政”

顯然《呂氏春秋》便是呂不韋的國策,之後姚賈作為說客勸呂不韋助嬴政親政,呂不韋直接表態希望嬴政可以以《呂氏春秋》治國。姚賈以此回稟嬴政,嬴政則認為以《呂氏春秋》治國則無法統一六國,那麼《呂氏春秋》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呂氏春秋》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家、法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將諸子百家學說熔為一爐。《呂氏春秋》吸收了儒家的仁義學說,贊同儒家的孝悌之道。至於法家主張的嚴刑厚賞,呂不韋卻認為是“衰世之政”。

簡而言之,呂不韋希望以仁義治國。回看第15集,秦將麃公打了勝仗卻被呂不韋罷了官。原因很簡單,呂不韋先前頒佈了新政,不得斬殺俘虜和平民。麃公置若罔聞斬首三萬,故而呂不韋依法處置。由此可見,呂不韋從始至終推崇的都是以仁義治國。

實際上這才是呂不韋和嬴政之間的矛盾所在,因為嬴政推崇的是法家。其實不止是嬴政,從商鞅變法開始,之後的歷代秦王都十分尊崇法家思想。不可否認法家思想讓秦國國富兵強,實力不斷提升,也為日後兼併六國積攢了實力。

這就是嬴政不願意以《呂氏春秋》治國的原因了,同時也是嬴政重要李斯的理由之一。李斯尊崇的也是法家,包括李斯的同窗、韓國公子韓非都是當時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在之後的劇情中,韓非也會出使秦國,而且得到了嬴政的賞識。只可惜韓非與李斯政見相左,最終遭逼迫服毒自殺。

總而言之,《呂氏春秋》沒有成為嬴政的治國之策,即便是一統六國之後也是以法家治國。

看似是嬴政選擇法家治國是正確的,但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包括嬴政在內只有兩任皇帝。大一統後的秦國如此短命,恰恰印證了呂不韋認為法家是“衰世之政”的觀點。假如嬴政在大一統後以《呂氏春秋》治國,或許秦國就不會如此短命了。秦之後的漢朝,便是以儒家思想治國,王朝延續了422年。自此之後,歷代王朝多推崇儒家思想,時至今日依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因此從《大秦賦》對歷史的解讀來看,《呂氏春秋》是一個很大的伏筆。或許這個伏筆在劇中無法體現出來,但卻表明了現代人對那段歷史的一種立場。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歷史上真實的呂不韋到底如何,恐怕沒人能夠說清楚。但《呂氏春秋》是的的確確存在,至少可以佐證呂不韋的治國思想。以後人的角度來說,理應優於嬴政的法家治國之策。

29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非洲最美黑人女孩”:18歲因長得太漂亮被禁止出行,現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