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小說《鹿鼎記》中,全書靈魂人物韋小寶一路升級打怪,幹下了無數轟轟烈烈的大事。這其中,助力蘇菲亞公主奪權的一戰無疑是韋小寶揚威異國的得意之作。
根據《鹿鼎記》的描寫,當時韋小寶先是巧妙控制了火槍隊,帶著大部隊替公主奪回了政權,又抄多爾袞的作業,弄出個大小沙皇的主意,讓公主做了攝政王,自己帶著沙俄的使者,風風光光回到北京,為中俄友誼做出重要貢獻。
書中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打動了無數讀者,但令人不解的是,莫斯科與北京相距千里,可在莫斯科折騰完的韋小寶,按書上的說法是“不一日就來到北京”,在沒有飛機的古代社會,韋小寶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草原絲路
按《鹿鼎記》的歷史背景來看,若是韋小寶真想在清朝年間達到“不一日”便從莫斯科到北京神奇效果,那他走的應該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財富通道:草原絲綢之路。
比起坐落在行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來說,這條以蒙古草原為媒介的草原絲路,雖然名氣不及前者響亮,卻同樣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漢唐宋元幾個朝代裡,草原絲綢之路不但是中國陸路對外的重要貿易渠道,還與沙俄間有著極為深厚的淵源。
早在16世紀時,沙俄軍隊便越過烏拉爾山,沿著額爾齊斯河,一步步逼近草原上的蒙古汗國。然而,彼時蒙古汗國實力不俗,阻擋了沙俄軍隊東進的腳步,沙俄只得在征服西伯利亞汗國後,被迫停留在蒙古汗國以西,遙望著富饒而美好的遠東地區。
東方廣袤的土地上,蒙古與遠東地區的貂皮讓俄國商人垂涎三尺,而沙俄的火槍與火炮也讓蒙古人心癢難搔。於是,雙方一合計,決定開展草原貿易互通有無,草原絲路就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據史料記載,蒙古國對草原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貿易十分重視,不但專門派使團到訪莫斯科,還開出了一張購物清單,其中包括銀盤、珍珠、火槍、快刀等諸多俄羅斯特產。
可惜,沙俄只想獲取蒙古的貂皮,根本不打算賣火槍給蒙古。蒙古使團無奈之下,只好設法夾帶私運,誰知作案經驗不足,回國途中被西伯利亞堡壘前哨從身上搜出九支火槍,偷運計劃遂宣告失敗。
兩國在貿易領域鬥智鬥勇的一幕,昭示著沙俄不但早就知道草原絲綢之路,還曾利用草原絲路與蒙古數度交手,這草原絲路對沙俄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歷史的風雲轉瞬到了清代。滿清定鼎中原後,對這條陸上貿易的草原絲路同樣十分重視。從康熙至雍正兩代人,不但在內蒙古草原設定驛站,還在外蒙古設立驛路,等於在草原絲綢之路上,搭起了直通沙皇俄國的高速公路。
不過,有些讓人遺憾的是,由於北京到俄羅斯相距千里,清政府舉幾代人之力,直到雍正五年才在恰克圖設卡經營。也就是說,如果韋小寶在莫斯科折騰完,想如小說裡那樣“不一日回到北京”,起碼要等到雍正年間去了。
韋小寶們雖然無緣享受這條高速公路,但這絲毫不影響大清對草原絲路的無比重視與極力維護,以致後世許多人忍不住千萬次地問:大清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勁,來維護這條通道呢?
二、財富通道
其實,清王朝重視草原絲綢之路的最根本原因,是在於草原絲路對於大清來說,不僅僅是一條高速通道,更是清王朝的財富大動脈。
大清閉關鎖國,看不懂蔚藍海洋的經濟價值,但對草原絲綢之路上的經濟賬,他們可是真門清。
就拿《尼布楚條約》後大清在草原絲綢之路的最大貿易伙伴沙俄來說,中國的貨物對於當時的沙俄,樣樣都是剛需。
比如大清盛產的茶葉,就是俄國人時刻離不開的寶貝,以致沙俄國內還曾掀起過一場“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飲茶熱潮。
狂熱浪潮加持下,沙俄農民或布里亞特人出售貨物時,都優先選擇茶磚交易而不是錢,因為他們相信,茶磚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輕易變現。
這份對茶葉發自肺腑的熱愛,反映在貿易中,就是大清透過草原絲綢之路銷往沙俄的茶葉數量年年攀升。據不完全統計,道光十年,清王朝銷往荷蘭、俄國的茶葉為560440磅,而到了道光十二年,這一數字則快速增長到6461000磅。
龐大的茶葉銷量彰顯了草原絲路的重要價值,而來自古老東方的棉布,也在1775年至1781年短短几年時間裡,以每年106萬盧布以上的銷售額,推動著草原貿易走向新的巔峰。
大清因此賺得盆滿缽滿,而作為購買方的沙俄也當起了中間商賺差價,轉手將中國貨物倒騰到荷蘭等西歐國家,狠狠發了筆橫財。
可以說,一條草原絲路,將世界兩個大國的商業版圖緊緊拼在了一起,也為中俄兩國,打通了一條雙贏的財富通道。
不過,草原絲綢之路雖然為大清帶來了數不清的財富,但也讓清廷擔足了心事。誰讓作為貿易伙伴的沙俄,總是帶著對中國北方的擴張野心,時刻惦記著藉助草原絲綢之路搞事情呢。
一開始,沙俄還只是在和平貿易的框架下乾點夾帶私貨的小動作,但漸漸沙俄的野心越來越大,竟然藉著草原貿易的機會來刺探大清的情報。
好在清王朝擁有草原絲綢之路這個大殺器,一見沙俄試圖侵犯中國主權,清王朝立刻動用草原絲路進行貿易制裁,讓沙俄吃足了苦頭。
想來沙俄不會忘記,18世紀上半葉,他們妄圖侵犯中國西北與漠北,誰知偷雞不成蝕把米,被激怒的清政府當即宣佈禁止俄商在蒙古地區貿易,杜絕俄商來京貿易,以致整個中俄貿易,幾乎完全陷入停滯。
為了保住中國市場的巨大利潤,沙俄急忙派使團來華談判,請求清政府解除制裁,擴大兩國貿易規模。
一番軟磨硬泡,最終說動清政府在與沙俄簽訂了《布連斯基條約》與《恰克圖條約》,詳細規定了俄商隊人數、頻次及在兩國邊界設立互市等內容後,重新向沙俄打開了貿易的大門。
豈料沙俄一見貿易重啟,竟然好了傷疤忘了疼,跑去幹預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叛亂,氣得清政府再度祭出停市的大招,而且還一連停了三次,以此警告俄國收降納叛,妄圖分裂中國的行為。
彼時,中國是俄重要的商品輸出國,清政府一句停市,瞬間讓俄國不但各種生活日用品供應短缺,還令俄國的國家財政收入大為減少。
無奈之下,俄國只得再次做小伏低向清政府求和,哭著喊著要痛改前非。小小一條草原絲路,就這麼成了幫助清王朝挫敗分裂分子的圖謀,奠定並維護對新疆等國土主權的大功臣。
不過,貿易制裁有用,除了草原絲路自身的魅力外,還仰仗於當時清王朝強大的國力。待到晚清年間,特別是鴉片戰爭後,清王朝陷入落後捱打的泥坑,從產業到軍事實力,都被人家甩在身後,再“黃金”的貿易通道也是沒有,反而給侵略者提供了便利!多少的興衰,就在這教訓中。
參考資料:張傑《17~19世紀清朝與沙俄商貿關係探究》、王大方《論草原絲綢之路》、韋滿昌《清代草原絲綢之路及商品交換形式探微》
拓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