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我現在直接從亞里士多德談起,大家知道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最後一位哲學家,成為古希臘哲學集大成者。
為什麼講古希臘哲學從他這談起,是因為他做了一個總結,他說你看萬物、你要追問存在,你一定會追問出“四因論”。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四因”,我現在做一個簡單表述,第一叫質料因,第二叫形式因,第三叫動力因,第四叫目的因。
一項一項說明,什麼叫質料因?古希臘哲學追問,萬物為什麼會有區別?這個追問立即就會匯出一個最簡單的答案,就是萬物的區別是因為它內含的質料不同,對不對?比如一個瓷杯子,它內含的是陶土;比如一個鋼杯子,它內含的是金屬;比如一個木頭,它內含的是植物纖維;比如一個人,他內含的是人體細胞。於是我們認為不同的外物就是因為它內含的質料不同。
上個世紀美國出現一個著名物理學家,叫蓋爾曼(MurrayGell—Mann),他是夸克的發現者,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寫過一部科普著作叫《夸克與美洲豹》,他在這本書中講過一個問題,萬物都是由夸克和電子組成的,為什麼會有萬物的差別?請大家想想,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萬物的組成質料是相同的。如果這個命題成真,那麼為什麼會有萬物的差別呢?要知道迄今這個問題都沒有得到回答。
當講古希臘人追問萬物之所以會有不同,是因為內含的質料有差別的時候,它的含義不是得出結論而恰恰是形成追問,這叫質料因,不是質料果。那麼古希臘第一聖哲泰勒斯只留下一句話,“水是萬物的本原”,他竟然成為古希臘第一哲學奠基人。我們今天聽這句話,他全然說錯了,因為水不是萬物之本,水是氫二氧——兩個氫原子配一個氧原子。顯然水不是萬物的本原,因為原子不是萬物的本原。請問原子從哪來?你追到粒子,粒子從哪來?
顯然這個泰勒斯並沒有追到本原。但為什麼他是西方哲學第一鼻祖?是因為他這裡含了這樣一個追問,萬物本身不是現成平鋪的,萬物本身是有一個匯出的來源的。請注意這句話的含義,它包含兩個含義:第一,萬物後面還有一個主因。第二,萬物是演化而來的。請大家回想我講老子,老子的“道”也是這個追問。因此我說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位乃至唯一一位哲人,但是老子的“道”到此為止。而泰勒斯追問要比老子顯得幼稚得多。老子的“道”,你不知道是什麼,就可以無限想象,可以在這兒視為問題得到圓滿回答。而泰勒斯這個問題是得不到圓滿回答的。當他說水為萬物之原的時候,他應該陷入了一個巨大的麻煩。
泰勒斯之所以這樣說是有道理的,在直觀上看只要有水的地方,萬物就會滋生:有水就會長出糧食,植被就會發生;潮溼的地方就會生蛆,就會生出各種各樣的東西。由於觀察到潮溼和水的存在會匯出原來沒有的東西發生,因此泰勒斯做了一個看起來非常粗淺的論斷,說水是萬物之原,一方面它表達著萬物後面還有一個需要追問的本因。另一方面他又試圖對這個本因做一個試探性的回答,這個回答越幼稚就表達著對他追問的突破越可能發生。
阿那克西曼德的弟子叫阿那克西美尼,他說“無定形”也未免太飄渺了。於是他又給它一個很難定型的定形叫“氣”。我一說到“氣”大家應該很明白,中國人自古就講“氣”,這有點類似於阿那克西美尼。
但是到這兒沒有終結,隨後古希臘一批哲學家開始追問,比如赫拉克利特說是火,因為火能夠使任何東西變形,火能夠再造任何萬物,而太陽就是一個火團。所以他的說法是成立的或者至少相對於前面的追問算得又一個追問。可是火是什麼呢?所以接著阿那克薩戈拉提出是種子,他說任何萬物在最遠處有一個基本的種子,我不知道它是什麼,它有點類似於阿那克西曼德的“無定形”的迴歸,希臘人不滿足這一點。到恩培多克勒提出著名四因說,他說萬物的組成在假設和推導上,我可以證明是四樣東西的總和,這就是水、火、土、氣。他說這四樣東西構成了萬物的基本質料元素。
這個東西跟中國戰國時候的五行說已經有點類似了,叫四行說,它叫四因論、四根說。我講這一點大家應該意識到,中國先秦時代是有類似追問的。可大家注意質料因在古希臘只是四因論追問的一因,而且到此還不結束。它下面接著就出現了留基伯和他的弟子德謨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論。什麼意思?也就是到留基伯的時候和他的弟子德謨克利特的時候,他們認為你說任何具體的東西作為質料的本原都不成立,因為你能夠看到的都是假象,它後面一定有一個你看不到的東西但一定真存,它一定才是事物的質料本體。(注意,我一旦說本體就不再直觀。)他說這個東西我們得給它命名,叫原子,也就是最原始的存在界點。大家注意這一脈思路推匯出什麼?它居然推匯出原子論,也就是在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在純邏輯上推匯出這樣一個結論,萬物不管怎樣紛紜,它實際上是由一種或者少數若干種基本粒子組合構成的。這種想法已經是今天物理學的前沿。這叫質料因的追問。
再看亞里士多德總結第二因,叫形式因。
我們今天一講形式,中國人是這樣講的,叫內容與形式。一個東西總有內容、總有形式,所謂內容就包括質料,所謂形式就是它的外形。所以我們中國人很容易得出一個推斷,說內容決定形式,聽起來很有道理。可你注意亞里士多德說了一句相反的話,他說“形式決定內容”,我們中國人很難理解這句話。這裡的關鍵在於什麼叫形式。
古希臘哲人絕不在直觀界上討論外形,他所說的形式叫邏輯形式。我用成今天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詞叫感知形式,它的第一創始人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個畢達哥拉斯。大家注意,畢達哥拉斯的哲學其實是整個數論系統,可是畢達哥拉斯的數論系統絕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應用層面上所講的那個數學。畢達哥拉斯思想的核心一句話表述,叫“萬物皆數”。什麼意思?畢達哥拉斯發現萬物都可以歸整為數的邏輯關係。他說萬物都是假象。如果我把萬物抽象為一個數論系統、一個數學邏輯系統,那麼萬物都跟這個系統符合。因此這個數論邏輯形式系統才是萬物現象背後的本原,這叫“萬物皆數”。
本體真存不在直觀界在直觀界後面。那麼後面有幾種追問,一種追問就是追問後面的質料,於是追出原子論;一種就是追問後面的形式,叫邏輯形式。我想學過數學的人都知道什麼叫數學,數論形式系統叫數學。畢達哥拉斯說萬物皆數,就是萬物都只不過是一個數學邏輯形式。由於萬物是這個東西作為本體,所以形式決定內容,也就是你的邏輯形式決定了事物前面的假象。所以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哲學唯理論的開山鼻祖。請注意我在這一說唯理論,中國的叫法唯心論,我建議大家千萬不要亂批唯心論,你先搞清唯心論思路從哪兒來?請記住畢達哥拉斯當年並不認為數論邏輯形式是他主觀的東西,他認為它是客觀世界背後的決定因素,但是這個決定因素竟然是一個邏輯理緒或邏輯理緒形式,這叫本體論。這個東西最後經過他的弟子傳導到雅典,我前面講畢達哥拉斯在義大利半島克羅頓這個地方。那麼畢達哥拉斯逝世以後,他的弟子流散到雅典,然後傳達到柏拉圖那裡。柏拉圖才突然理解他的老師也就是蘇格拉底曾經提出,我所看到的都是假象,我一無所知。如果要想有所知,我得找後面的東西。
蘇格拉底曾經把後面這個東西表達為理念,但是卻說不清什麼叫理念,於是他把理念表述為神的軀殼,到柏拉圖接受畢達哥拉斯的影響知道後面的理念居然是一個數理邏輯形式。柏拉圖表達出理念論的核心,我一說柏拉圖理念論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什麼叫理念論?就是一個事物後面的精神邏輯形式,是萬事萬物得以發生的本存、本真。所以柏拉圖說萬物都只不過是這個理念的分有。
我舉一個柏拉圖舉過的類似例子,他說任何一張桌子都是會朽壞的,可為什麼桌子在世界上永存?是因為木匠的頭腦裡有桌子的理念,因此桌子永存。現實中的桌子只不過是木匠桌子理念的分有。你今天聽起來覺得很荒唐很難理解,請把這個課慢慢往後聽。萬事萬物其實只是我們理念的表達。大家注意這個理念是什麼?邏輯形式。然後歐幾里得我們今天知道他是幾何學家,別搞錯,歐幾里得是哲學家,他當年做幾何學根本不是為了應用。
古希臘人不關心應用,至少古希臘哲人不關心應用,他們認為凡是能用的東西都是匠人的東西根本不值得他們用心去探討。歐幾里得的書叫形論,就像畢達哥拉斯的數學叫數論。請注意,數論跟數學算術有很大區別。中國自古就有算術,算術是用來應用的一種技術。畢達哥拉斯的數學是數論系統,數論系統是指一個邏輯形式系統,這兩者請大家區分開來。一個是計算用的術,實用的技術,一個是萬物的本原,邏輯形式的精密系統。一個是為應用而生,一個是為追問世界的終極而生。那麼到歐幾里得,為了證明柏拉圖的理念論成立,於是他作的書叫《形論》,相對於畢達哥拉斯的《數論》,中國人把它翻譯成《幾何原本》,是因為中國人“幾何”這個詞是多少的意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的詩,幾何是多少的意思。因此中國人借用“幾何”這個詞翻譯他的《形論》,歐幾里得用純邏輯的方式組成了所有形的規定。
要知道在現實中三角形的山會垮塌,視野看到的地面會發生波動或者會發生變形,河流的線會發生改道。可是《形論》也就是幾何學上三角形矩形圓形線形,它卻是有明確規定的,是永恆不變的具有某種邏輯關係被規定死的。因此歐幾里得用幾何學,也就是用《形論》來證明這個世界背後的本原是理念。然後才有了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大家只要注意,人類歷史上第一門邏輯學就是亞里士多德創造的邏輯學,這個邏輯學的名字叫“形式邏輯”。它不是指一個事物的外形,是指你的思想形式或者說它是指你的感知形式。在你的思想形式裡,2+2永遠等於4,3×3永遠等於9,它是不會變化的。這個給定的邏輯形式決定了萬物飄蕩的假象其實是被規定死的,從而才能解釋萬物假象的流變,這叫“形式邏輯”。
在邏輯形式上匯出了對萬物的認識,而邏輯是什麼?亞里士多德給一個定義叫必然的匯出,也就是當給你一定的素材在邏輯上推演的時候,結論是給定的,這個被給定的結論是被邏輯形式給定的,因此這個邏輯形式才是真核。
我講了質料和形式,這是古希臘早年兩路追問:追問質料,追問出原子論,迄今整個人類物理學走到粒子物理學還沒有把這個問題探討完;形式最終追問出數論形式、幾何形式乃至邏輯形式,迄今人類的邏輯學精密邏輯也沒有走完。它就是在這兩路追問中走到今天仍然在追問。亞里士多德接著再總結,他說這兩路追問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處理,就是什麼是萬物執行或萬物存在的動力。於是他提出動力因。他說萬物執行最終的歸宿是什麼,它的目標在哪裡,這叫目的因。萬物演化是有一定規律的,這個規律或者說萬物演化的動力從哪來,究竟要到什麼地方去?這顯然還是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亞里士多德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古希臘哲人也有過很多的猜測,但在當時條件下他得不出結論,於是有三個東西被作為結論抬出。
第一,神。這當然是一種逃避,但是蘇格拉底講過,神的後面是無窮追問的一個預設。第二是善,也就是人類追求最美好的那個東西可能是我們探討動力因和目的因的一個思路。第三叫智,也叫知。大家知道中國古代知和智也是不分的,就是隻有知和智上無窮的追究,這個問題才能得到回答。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論把這四因都不窮盡,讓這四因仍然表達為繼續追問態。這就是古希臘哲學的總體呈現。由此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系統,叫深層追問和精密邏輯。請記住我說的這兩點,不停地追問,怎麼追問,透過假設。而追問的假設要想得到確立或者至少得到當時的承認得透過精密邏輯來求證。
我們現在回來看中國,我前面講老子的“道”和泰勒斯這一系列的追問都一致,而且老子的“道”中甚至包含了質料論以外形式因的追問。大家知道老子有一句話,“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不出家門就知道天下事,這叫“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就是我連窗戶都不看一眼就知道天道怎樣執行。他接著講“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你跑出去門去實踐,你實踐的越多知識一定越少。大家注意老子這段話是典型的古希臘哲學純智慧追問,他不承認實踐出真知。所以我們今天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跟著孔子跑了。孔子周遊列國13年,確實“行萬里路”。
中國真正的哲人老子,既追問最原始事物背後、假象背後的“道”、本體,又不承認感知本身能獲得知識,所以老子確實是中國先秦時代跟古希臘能對應的哲人。可為什麼老子的哲學到魏晉時代變成三玄之一?中國古代後來的哲學變成玄學,而沒有伸展出哲科思維體系,缺失了什麼?缺失了縱深追問與精密邏輯求證。中國先秦時代能夠發現古希臘所有問題的提出點,但卻缺失了縱深追問和精密邏輯矯正。於是它的哲學終點變成玄學,而古希臘同樣的哲學起點,終點變成科學。
縱深追問也就是後人不斷地追問、不斷地批駁和精密邏輯求證,不斷地用精密邏輯去組織對這個假設系統破綻的彌補,這個系列數千年的功夫鍛造哲科思維和科學思維。而且大家要注意,當亞里士多德講“形式決定內容”,當古希臘哲人講“一個理念是萬物的本原”的時候,儘管那個時候唯心主義也就是認識論問題,精神本身的規定性問題還沒有開始探討,但是它卻已經為後續的發展埋下了伏筆。所以你讀亞里士多德的書,他會討論“範疇”,他所說的“範疇”不是客觀世界的範疇,是指你的邏輯和思維中有一些固定的模組,這個東西稱為“範疇”。
它的開端絕不是“水為萬物之原”,或者“火為萬物之原”,或者“數為萬物之原”這些結論,它的展開表達了追問和精密求證,假設和證明系統的不斷縱深和思想精密論證的不斷調動和訓練。它的出發點是我們一切在感知層面上獲得的東西都是需要進一步證明的,而不能確認的。這就是狹義哲學的開端。這個開端在古希臘經過數百年的錘鍊,形成了一脈精密邏輯系統。大家只要讀一下阿波羅尼奧斯,他的圓錐曲線證明——純數學證明;大家讀一下歐幾里得幾何學13卷;大家讀一下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的求證。你就知道古希臘哲人當年走到了怎樣深遠的智慧潛能調動高度,這叫狹義哲學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