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民國才女張愛玲曾說過:出名要趁早。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便不缺乏年少成名的英雄。不過也並不是說年少時做不出成績就只能抱憾終生了。郭德綱就曾在一個節目裡評價道,早成者未必有成,晚達者未必不達,便是這個道理。只要內心堅定,向著一個目標邁進,終究會有守得雲開見月明的那天。

例如學術領域,由於鑽研的問題大多比較艱深,是不大可能“速成”的。要在科研、學術一途有所長進,必須埋頭苦幹、皓首窮經,拿出《天龍八部》裡掃地僧的那種耐性才行。

在幾十年前的中國數學界,便有那麼一位“掃地僧”。在正式成名之前,他沉寂了數十年,終於在58歲時破解了世界數學難題——“孿生素數猜想”。因此,他獲得多項數學大獎,也從一個普通的高校講師躍遷成為數學界泰斗式的人物。但在功成名就後,他卻直言,如果在中國,自己就可能拿不到這樣的成就了。這是為什麼呢?

下面要講的,便是數學大師——張益唐的人生故事。

年少勤學,考入北大

張益唐1955年出身在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是一名大學教授,母親在政府機關擔當文員。從小在優越環境中長大的他,天資聰慧,且愛好學習,是別人眼裡的天才兒童。

60年代初,張益唐第一次接觸到了數學。當時的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十萬個為什麼》。他用兩個月零花錢買了其中的三冊:《數學》、《動物》和《地質地理》。看完後發現自己對數學最感興趣。 父母看出了在數學方面的天賦,就請老師專門教他數學。

然而好景不長,60年代中期之後,中國經歷了最動盪的十年,高考也取消了。隨著母親的下放,張益唐也跟著進了湖北陽新縣的郵電五七幹校,開始接受“思想改造”教育。

但那時的他仍沒放棄自己的愛好,只要閒下來,他便買書閱讀。那時有很多人,都不能做到踏實學習,但他還是沉下心看數學專著古典文學知識。他堅信,政治運動不會永遠持續下去,讀書還是最好的選擇。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

張益唐二十來歲時國家恢復了高考,他立刻報名。首次考試就達到了錄取分數線,但他認為自己還沒發揮最好水平,本著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在1978年考了第二次。

這次成績:語文82分,數學90幾分,名列前茅。當年僅23歲的他終於被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

醉心數學,出國發展

在北京上學的張益唐表現優異,深受校長丁石孫賞識。那時的北大充滿了新氣象,張益唐在其中如魚得水,“發現數學裡的奧秘越來越多,越來越吸引人”

在所有科目中,他最喜歡的就是數論——純粹數學的分支之一。簡單來說,就是純理論研究,沒有什麼實際用處,但他醉心於此,經常思考裡面的難題。

1984年美國華裔數學教授莫宗堅來到北京大學,希望挑幾個有天賦的學生出國深造。莫宗堅是代數幾何方面的專家,丁石孫希望張益唐跟隨他學習一些對建設祖國更為實用的知識,並給他申請了公費留學

張益唐答應了,帶著一個箱子,幾件衣服,一本《古文觀止》和幾本專業書,就踏上了旅程。這一去,就是好幾十年。

在美國,張益唐幫了莫宗堅很多忙,學術上也頗有成就,僅用兩年時間便完成了博士畢業論文的部分成果。

但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研究方向漸漸與導師的方向相背離

“益唐所有業餘時間都在思考數學,幾年後,他開始相信找到了獨立於我成果之外的證明。”在張益唐成名後,莫宗堅如此說。

於是,他與導師之間出現了裂痕。

大家都知道,博士生想要畢業是需要經過導師同意的,因此,張益唐的學術生涯遇到了麻煩,他因此拖了七年才畢業。而且,在畢業後,莫宗堅也沒有給他寫推薦信張益唐的工作便沒了著落

那時,蘇聯剛剛解體,大批數學人才湧向美國,很多數學系的畢業生只能另學別的技能謀生,有朋友也建議張益唐如此做,但被他拒絕了。

“我好像不太願意”他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蟄伏多年,一朝成名

此後,張益唐陷入了長達八年的人生低谷。為維持生計,他打過零工,送過快遞,幹過會計。這段時間,他好像從數學界消失了一樣。

這時候,與他同屆甚至比他小几屆的許多人都在大學當起了教授,只有他還在打零工,寄居在朋友家的地下室裡

這若是個普通人,完全吃不消,但張益唐不以為意。他整日的開銷不多,在便利店管賬的收入完全夠用,也用不得什麼別的開支。

當會計不是一個理想工作,但對那時的他,是最適合的。下了班,他還有大把業餘時間研究學術問題

多年後,他回憶起自己的那段經歷,張老說道:“我不是特別難過,可能我的性格就這樣。”

唯一讓他擔憂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他的生活才能重新回到數學上,回到“完全專業的數學上去”

1999年,這個機會來了。有個北大數學系的學弟聽說了這件事,輾轉聯絡上了他,為他謀得了一份大學講師的工作。

此後,張益唐又在那個學校當了十幾年講師——同時期的同學,多半已是教授了。

“我熱愛數學,我覺著我能在數學上做出好的東西來,否則我覺著我不甘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2013年,他的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登上了學術界權威期刊《數學年刊》。給他做評審的波蘭數學家伊萬尼克評價他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透過深入研究這篇論文,沒有任何瑕疵,像水晶一樣透徹。”

也就是說,年近六旬,幾乎沒有發表什麼學術論文的他,竟然成為了破解數學領域著名猜想之一"孿生素數猜想"的關鍵人物。

一時間,他聲名鵲起,當地大學將他從講師直升為教授,各種邀約隨之而來,此後幾年,他憑此幾乎拿遍了國際數學界的重要獎項

雖然張益唐在數學領域的貢獻與生活還有很長遠的距離,但他透過自身努力證明了華人數學家的能力和成就,推動了全人類智慧的發展,在這一點上,他功不可沒。

但讓人感到疑惑的是,漂泊在外幾十年的張老,很少與中國的家人聯絡。即使在美國過苦日子的那段時間,也沒動過回國謀生的念頭,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他成名後,有人問了這樣的問題,他坦言道:

“(在中國)世俗壓力太大了,你躲不開的,你要不出論文,你就會怎麼樣怎麼樣。我自己可以沉住氣,我不要這些東西,但你的家人、親朋好友不答應,在美國就沒有這個問題。我欣賞美國的地方是你在一個快餐店打工,在一個超級市場收錢,沒有人看不起你。在美國我還是我,但回了中國我就不是我了。”

可以說,張益唐先生的這種選擇,跟自己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他更喜歡一個人沉下心來思考問題,不受俗世的牽絆。從這一點考慮,國內快節奏的發展環境也許真的不適合他。但也有部分網友表示,他一直在國外發展,也不怎麼和國內聯絡,怎麼就能瞭解國內學術圈的真實樣子呢,這種論述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偏見,並且顯得不近人情

那麼,大家的觀點如何呢?

介面新聞:隱士張益唐

新華網:暮年成名“張益唐:探索數學之美”

紀錄片:《張益唐:漂泊半生的數學奇才》

26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1月,天降好運,愛情桃花旺,事業步步高,春風得意的3個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