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樂愛好者在面對如雲煙一般的古典音樂曲目和唱片都會很苦惱,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因此自己整理了這個系列的文章,給廣大音樂愛好者按系列推薦各二十張唱片方便音樂愛好者入門。主要以古典音樂為主,後面也會有電影音樂系列,並對音樂和唱片做一些簡單的介紹。以幫助大家更好地欣賞美妙的音樂,得到美的享受!創作不易,希望大家支援!
音樂是拿來聽的,再多的解說也替代不了聽。古典音樂有一句名言叫”讓解說消失“,意思就是其實大部分古典音樂你只需要知道些背景知識就可以了,解說音樂本身其實沒有必要而且往往會誤導聽眾。所以本人的解說一向不正經更不正規,隨意而為。
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是門通向心靈的藝術,一旦入了門,欣賞它其實並沒有什麼困難。如果不喜歡某個型別某個人,或者覺得不好聽,也不要勉強自己。每個人都會有感動自己的那類,但同時也存在不喜歡的那種型別,很正常的(比如我就不喜歡莫扎特的交響曲和大部分歌劇,以及宗教音樂)。完全不需要為此煩惱!
這個清單都是自己根據自己手裡的電子版本的音樂曲目選擇的。序號也已經按文章介紹的順序整理好,你可以邊看介紹邊欣賞。希望大家都能支援網上正版音樂,比如ROON,有一個會員一片廣闊的天地就打開了。
曲目及唱片清單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會根據具體清理的情況作些調整):首先是發燒天碟二十張,交響樂二十張、鋼琴協奏曲二十張、小提琴協奏曲二十張、鋼琴及小提琴獨奏曲(含奏鳴曲)二十張。然後是標題音樂二十張、室內樂二十張、歌劇及序曲二十張、其它協奏曲和標題音樂二十張、選聽交響音樂二十張、其它二十張。未來還計劃出一個電影音樂精選一百張。每部作品和唱片我都儘量簡單的作一點介紹,希望有助於欣賞和理解。
當你開始喜歡室內樂的時候,基本可以說,你已經進入資深古典音樂迷的行列了。室內樂由於普遍沒有標題,因此欣賞對入門級的樂迷來說是有困難的,但對資深樂迷來說則完全沒有問題。Why,個人感覺訣竅在於:室內樂是作曲家和聽眾面對面的交流,這一刻,你不再是做為聽眾去聽,而是成為音樂家的知已,去感受作曲家音樂中表達出來的意境。
一、海頓 絃樂四重奏“皇帝”
雖然海頓號稱“絃樂四重奏”之父和“交響曲之父”,不過他的貢獻確實是父,湊的是數量多而非質量好。絃樂四重奏寫了80餘首,交響曲寫了104首,但都是just so so居多。不過,他的人品倒是相當好,關愛小輩莫扎特和貝多芬,獲得了海頓爸爸的稱號。如果他當年不是去了大英帝國掙錢,莫扎特估計也不會英年早逝。
這張唱片選了海頓後期的代表作,皇帝和日出。雖然海頓很貼心地加上了標題,但根本不用鳥這個。對比貝聖,哪怕是他前期的四重奏,也明顯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種和聽眾交流的感覺要強得多。
二、莫扎特 絃樂四重奏 三首
又一個學生青出藍的,莫扎特的音樂style就是美。要說優美莫扎特不算最優美的,他的音樂裡面有種古典音樂的美,讓人一聽入迷,雖然不能做到百聽不厭。
HM是歐洲著名的蚊型公司,錄音透明,音色油亮,天碟級的錄音,好聽!莫扎特總共寫了6首題獻給海頓的六首絃樂四重奏,這裡面收錄了3首,可惜另外三首自己沒有找到。
三、莫扎特 絃樂四重奏
莫扎特總共寫了十首絃樂四重奏,這張專輯是最後兩首。加上上面的幾首,基本上快齊了。後期這兩首莫扎特四得奏明顯要比前面的要成熟一些,音樂的變化也更為豐富。
錄音上,DG更為溫暖一點,沒那麼透亮。
四、莫扎特 鋼琴四重奏
莫扎特玩心真重,隨隨便便就創造出了鋼琴加小提琴、中提奏和大提琴這種四重奏,這讓音樂更為靈動,色彩更豐富,表現力也更強。莫扎特也寫出了更具有美感的音樂。
五、舒伯特 鱒魚五重奏
嚴格的說,鱒魚也可以算是標題音樂了。不過,還是把它視為室內樂更靠譜一些。舒伯特在鱒魚裡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心境,借寫鱒魚的名來發牢騷。但由於音樂寫得很美,感覺又細膩豐富,這部作品也成為室內樂中少有真正算是有標題的了。
鱒魚由於出名而且感人,錄音很多而且都很好,自己都挑花眼了,聽一遍好累!我覺得布倫德爾挺好的,而且飛家的絃樂錄音也很漂亮!
六、舒伯特 死與少女
剛說了演奏不重要就被打臉了。這首曲子兩張唱片給了自己完全不同的感受,一張讓我想快進,另一張就能舒舒服服地聽下去。都是著名樂隊的呢。
不過,自己還是不是特別喜歡這首,沒有感覺少女美在哪裡,覺得明明是中年婦女嘛,嘿嘿
七、舒伯特 最後兩首絃樂四重奏
感覺舒伯特雖然比貝多芬活得更久一些,但似乎在絃樂四重奏上還是不如貝多芬成熟。可惜的是,他晚期的另外幾首室內樂大作,如八重奏和鋼琴三重奏就沒有找到,所有找到的都是鱒魚。這也是找無損的一個缺點,經常是一首曲子聽到吐,而另外的根本找不到。
看來以後自己還是得有一個太逗的賬號聽網路音樂,不然要張張都買,我要破產了。
八、貝多芬 早中期絃樂四重奏
這兩首曲差點搞昏我了。作品第18號的絃樂四重奏居然編號是第六,而作品59號編號是第一。查了一下才知道op.18有6首絃樂四重奏,寫的時間從1799-1800年,是差不多同時寫的,也就編到一起了。而op59號也有三首絃樂四重奏,全部是在1806年寫的。
貝聖早期的作品,古典味還是很重的,注重的是流暢和美感,對比還是不那麼強烈,但中期的仍然能聽出來貝聖的風格了。
九、貝多芬 中晚期 兩首絃樂四重奏
這張專輯的錄音相當舒服,比上一個專輯明顯要細膩。聽絃樂四重奏,感覺要用耳機的話,音特美調音的好聽,那種美感展現得非常舒服。自己的NS3R或NS52都很好聽,反而NSX感覺細節太多,美感降低了。不過,現在自己是用NS16音箱加A50功放來聽的,感覺也好極了,簡直不能再舒服。
貝聖在寫完他偉大的第九之後的晚年裡創作的全部都是絃樂四重奏,這是在屬於他個人的世界裡,他只與自己交流的作品。我們也從中窺探到了貝多芬的內心,這些作品也因此變得極有價值並且很難真正理解。他後期的每一部絃樂四重奏都值得一聽再聽!
第十、勃拉姆斯 鋼琴絃樂四重奏
手裡有一張勃拉姆斯的絃樂四重奏,結果好難聽,枯燥無味。改選了這張鋼琴絃樂四重奏,不僅演奏精彩,而且音樂也不像那張絃樂四重奏那麼沒變化,弦律也更美。原因嘛,估計是因為寫給他的戀人克拉拉的,有感情得多。而絃樂四重奏估計就應付了。
當年克拉拉一個人掙錢養孩子的時候,勃拉姆斯像個白痴一樣,為了逃避到處流浪。師孃又怎麼了,愛情就是要不顧一切的嘛!真不是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