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這兩天,電視連續劇《大秦賦》在央八套黃金時間強勢播出,霸屏央視,引發國人關注。這部劇,是講述大秦帝國如何建立、發展、壯大到成為大一統國家的風雲故事。從故事裡,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叱吒風雲、指點江山的九五之尊秦始皇,還可以看到文臣武將諸官員的日常生活以及為了生活而艱辛奔波的社會底層草根群眾的酸甜苦辣、煙火人生,無不向世人真實展現2000多年前的秦人秦地秦腔。  秦人秦地秦腔,是一個永久永恆的話題,新鮮而又陌生。反映這種題材的影視劇不在少數,何以《大秦賦》引發關注,那就是真實再現。  多彩秦地,多變秦人,演繹粗獷的人生大戲  這部劇打破以往影視劇中秦地的“黃土飛揚”“灰頭土臉”那種落後的灰黑基調,而是採用鮮豔的“兵馬俑”造型出鏡。列隊出戰的兵士們綁紮在髮髻上的紅色頭巾,在影視劇中罕見出現,還原色澤豔麗的“兵馬俑”配飾,讓一群“兵馬俑”撲面而來,“狼性”勃發,那種英勇拼殺的宏大場面,形成大視覺、大效應、大觀感,這或許就是其“破圈”所在,引發公眾關注的熱點,也是其尊重歷史的看點。  還原歷史,還原真實,還原秦地秦人,是該劇的最大首創。雖然秦王朝如煙花一般絢麗奪目,轉眼就消失在了歷史的塵煙之中,但秦王朝首創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在我國封建社會政權交替中長期存在,成為大秦最重要的國家魂魄和統治精髓。這一點,從目前正在熱播《大秦賦》就可以明確看出。當然,這是由於秦國所處的時代決定的。為了生存,為了長久活下去,最初的秦國並不強大,而是“弱秦”,在“弱秦”變強秦的過程中,不斷適應弱肉強食的社會發展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秦人秦地獨有的多彩多變特點。  用一句話來表述這個多變的特點,就是秦人秦地的“硬”。秦地風硬,土硬,水硬,人硬。風硬,是說秋風起,一風從秋吹到冬又吹到春,吹得滴水成冰,吹得草木泛綠;秦地的黃土硬,硬得可以壘土成牆,打窯洞當家;水硬,是說秦地八水繞長安,地表水豐富充足;人硬,指的是秦地人多耿直粗獷,勇武有力,臉龐硬朗。硬是表象,土是核心,善是底色,而披著一件多彩善變的外衣。  劇中有一個詞用的最多,是什麼呢?是“諾”,這個字濃縮著秦人多變的性格張力。句中的秦人,生的粗壯像鐵塔,一張黑臉冷冰冰,張嘴就是一鐵釘,三腳踹不出一個響屁,這就是秦人常說的生、冷、愣、倔、嶒。縱使心中洶湧澎湃,面上依然波瀾不驚,一如秦王臉上的不苛言笑,一如秦始皇兵馬俑面部表情的平和、嚴整,而那些下屬則近於木訥。然而,到了忍無可忍之時,秦人的爆發力相當驚人,即秦人所說的剛,寧折不屈的剛,寧死不悔的剛,百折不撓的剛,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強大張力。  為什麼會有這種性格特點呢?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這樣寫道:“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穀,地重,重為邪。”這是說,秦朝的關中之地是上好的可耕種之地,這裡人實在,有秦王風範,喜歡且擅長務農,敬重天地。  現在,這種情況在關中農民身上還有體現。關中人常說,人欺地一時,地哄人一季,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秦地,老百姓崇德向善,有所敬畏,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使秦人看似“硬”的性格,有了溫度,有了多變,有了底蘊。放眼三秦大地,八百里秦川的膏壤沃野,連綿不絕,青紗隱隱,一代代秦人在與深厚黃土的親近打磨中,化為了人與土地的一種特殊情結,漸漸穩定沉澱為秦人粗狂、豪放、厚重、沉穩、踏實的黃土性格。而這種黃土性格,是一種原生性格,可生長、變化、衍生出許多有色彩多變的秦人,在黃土高坡上的溝壑縱橫裡,在秦嶺渭河的懷抱裡,繁衍生息,演繹出秦人一輩輩的人生大戲。  寬大臉盆,鳳眼細長,古今秦人一脈相承  秦朝的秦人長什麼樣子呢?應該就是兵馬俑的樣子吧,這是秦人在秦地留下的最為寶貴的遺產。仔細看,兵馬俑身形高大,臉盆寬展,全是清一色的丹鳳眼。所以,丹鳳眼是秦人最顯著的特點。那麼,什麼是丹鳳眼?  就是眼睛寬大,顧盼生輝,目光如炬,卻是單眼皮,眼型極細長,內勾外翹,如同一把摺扇開啟,也稱廣尾型眼。秦人眼睛這種“前窄後寬”的開扇型形態,不同於蒙古族眼褶較多的單眼皮蒙古眼。經過後世多民族不斷的融合、變異與傳承,但丹鳳眼這個特徵還是流傳了下來。看看今天的陝西人,大多為雙眼皮和丹鳳眼。  生活在渭河兩岸的秦人,天生一幅硬朗粗壯的身板,高高的個頭,寬大的臉盤,粗獷的氣質,生冷的個性,成為當今陝西人的明顯特徵。這種特徵,不同於輾轉西北放牧的遊牧人,更不同於以種植為主的中原人和江南水鄉的南方人。這裡是炎帝和黃帝的故里,西周故地,秦代古城,有秦兵馬俑的威武雄壯。不論過去和現在,相同特徵的秦地秦人,操著生、冷、愣、倔、嶒的西安話,在濃郁方言中透著秦地秦人的純樸、敦厚、簡單與誠實。  狼性高揚,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秦人精神  劇中,偏安一隅的小諸侯國秦國為了強大,國君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卻遭到了國內強勢的舊貴族反對,變法被迫中止。為了不向舊貴族低頭,又要與舊貴族融合,二代秦惠文王堅強果敢,善於忍耐,如果繼續推行商鞅變法,肯定會被舊貴族圍獵,甚至推翻他的統治。於是,為了討好舊貴族,他處死了商鞅,但卻繼續執行商鞅制定的法度,既讓變法進行下去,又向舊貴族低頭,從而實現變革強大的目的,成為秦國第一代君王,為強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便是秦人堅強而又忍耐狼性的開端。  而這種精神,正是秦人崇尚的永不服輸的狼性精神。在生活富足而天災少的情況下,六代秦人砥礪前行,徵四方,平六國,服百越,完成中華大地首次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承擔統一大任的秦國軍隊,一支戰無不勝的虎狼之師。秦惠文王有狼王的風範,目標明確,頭腦冷靜,不惜斬殺商鞅而討好舊貴族,這是目標唯一。秦國的文臣武將有頭狼的氣魄、膽略,無所畏懼,堅忍頑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有非常強的執行能力,將大一統進行到底。這種狼性,所到之處無人能敵,而戰國時代其他列強並不具備這種狼的野性,只有秦國在弱肉強食的強大中練就了虎狼性格,有狼的堅強忍耐,頑強兇狠,最終併吞六國。這種秦人的狼性,隨之擴大到秦國普通民眾,逐漸滲透到秦人的日常生活中。  秦人在改造環境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冷硬、沉厚、隱忍不發的狼的狼性表象。他們身上揹負生活的沉重,無法訴諸的苦痛,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故土不遠行,偏執保守,困守家鄉的一畝三分地,在黃土地上繁衍生息,有著腳下黃土地般從未丟棄的堅強、執著、淳樸、寬厚和善良。這個狼性影子般陪伴著秦人,外在表象就是秦人說話發言咬字重、說話慢、話偏少的特點,如黃土斷崖般刀削斧劈的奇直,厚重蒼涼。而這種狼性將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將一直存在,只是內斂了許多。  一直以來,秦人守家不遠行,養成了盡心盡責、吃苦耐勞的品性,無論他人怎麼看待,依然堅守自己的樸拙,那是唯一不變的責任與擔當。至今生活在關中的秦人後代,始終沒有忘記先輩的榜樣,與生俱來的奮進與雄烈,所向披靡的品格與精神,為今天生活在秦地的陝西人謹記留存。  現在的陝西人大徹大悟了,放棄了安居守城理念,企圖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適應改革開放形勢,不僅學會在家門口做生意致富,出外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秦人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秦地豐厚,水草豐茂,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  秦人生活的秦地,因秦嶺渭河而得天獨厚,水草豐茂,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最早發祥地之一,是我國最早有人居住地之一。秦地,始於秦谷(現天水一帶),建帝國於關中,發展、繁盛於關中之地,後綿延於秦嶺渭河流域,成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彪炳史冊近千年。  早在《尚書·禹貢》中,關中之地即被列為最上等的可耕種土地。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遊說秦惠文王時說:“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這個“天府”就是關中,是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秦國修建鄭國渠後,灌溉發達,盛產小麥、棉花等,一時富甲天下,因此這“八百里秦川”在歷史上一直也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渭水滔滔,河流縱橫,土地平曠,沃野千里,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成為秦人生息的風水寶地。因其土地肥厚,在秦地曾建立過強大的周王朝、秦帝國,往後的漢、唐王朝也是秉承秦制,秦人功不可沒。  那些背靠莽莽蒼蒼綿延千里秦嶺腳下分佈的大秦帝陵,訴說著不老的傳說;那些沿著渭河星羅棋佈的巍巍帝冢,埋藏著多少歷史的秘密;那些散佈在秦地四處的遺址墓冢依稀可見,無言昭示著過去的輝煌;那些散落在關中大地的秦磚碎瓦殘片,成為秦人永遠的回憶。  現在的秦地,是我國地貌結構最複雜的省份之一,按地貌劃分為陝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陝南山地(含漢中盆地)三大塊地貌,其中黃土高原佔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有陝北的粗獷、關中的富饒、陝南秦巴山區的秀麗,構成了獨特的氣候地理特徵。作為秦地最重要的城市西安,正在秉承秦地的輝煌與榮光,以全新的視角打造歷史的、人文的、國際的、現代的新西安,新西安正以新的姿態、新的面貌、新的風采向世界展示,追趕超越,彎道超車,建成大西安、大都市、大景點,重振大秦雄風。  粗聲大氣,惜字如金,八百里秦腔風靡流行  生活在秦地的秦人,在秦嶺腳下成長,在渭河懷抱裡繁盛,在黃土高坡上大唱信天游。一句秦調淚眼飛揚,一曲秦腔悲壯山河,一方秦人慷慨激揚,高唱的秦腔風靡流行。  秦地最有味兒的要數把陝西話表現得淋漓盡致的各種唱腔與曲調。有關中道情、西府曲子、信天游、碗碗腔、眉戶、秦腔等,還有那一句地道的土得掉渣的方言,更是讓人憐愛,那最適合在黃土地上吼唱的秦腔是秦人的最愛。“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秦兒女高唱秦腔”的壯觀場面,只有到了秦地才能真實體驗。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早於崑曲、京劇,源於西府,起於秦地,流行於秦地四方八地。舊時,秦地寬遠遼闊、川塬廣佈、溝壑縱橫,對話交流需大喊大叫,才能聽得清楚,發音多用去聲,吐音沉重,形成獨特秦調唱腔,秦人皆會、老少皆宜。  這一是一種氣息從腹部到胸腔一直執行到喉嚨,從口腔發出的一種高亢聲響,吼聲如雷,粗獷豪放,如泣如訴,悠揚動聽。這如吼似歌的唱腔,蒼涼而遒勁,嘶啞而雄渾,高亢而低沉,恐怕是任何絕唱都達不到如此誇張而逼真的程度!任何一位土生土長的男女,都把唱秦腔看成最體面、最有本事、最美好的事兒,大凡是能唱兩的哪個沒有登臺表演過,最沒有出息的也能吼一兩聲亂彈。  因為這是來自三秦大地的天籟之音!秦腔從黃土地的萬千溝壑中走來,一路煙塵飛越,跌落到土質肥沃的平原,渭河水從西向東澆灌了千年平原,讓秦人具有先天的優越性,造就秦地的特殊語調。秦腔陪伴著秦人從生到死,記載著秦人的喜怒哀樂,秦腔見證著秦人的滄桑鉅變,承載著秦人太多的內心情感。秦人摯愛秦腔,秦人堅守秦腔,秦人吼唱秦腔,秦人因秦腔而歡笑,秦人為秦腔而痛哭,秦人因秦腔而感動,秦人因秦腔而美好。  到了陝西,不管是在劇院舞臺上還是廣播電視裡,不管是在城市廣場、公園裡還是農村場院、街鎮上,秦腔之聲不絕於耳,老腔老調、久唱不衰。更有那老腔傳人,唱到酣暢淋漓時的癲狂態勢,令周圍聽戲的人交口稱絕,叫好之聲不絕於耳,聽到入情入理處,聽者也和唱家一樣熱血沸騰,淚流滿面。  秦人生就一副“生冷憎倔”的面孔,讓人一眼就可以辨識,說著一口與別的方言更顯其特色的陝西話——乾脆、響亮、簡明、痛快。秦地人常說一句:你咋,你能咋,你能把我咋。聲音高亢宏亮,甕聲甕氣,讓人無不側目相待。  秦地遍地都是寶,秦地遺址好風光。現在,旅遊界流傳著一句話:“到中國不到陝西,就等於沒有到中國。”來吧,到陝西看《大秦賦》,學說陝西話,學唱秦腔,吃羊肉泡,沾染大秦帝王之氣,來看古大秦帝國今天的繁盛吧!

22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峽江縣這位馬埠姑娘呱呱叫!歷盡千帆"皂"亮甜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