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2020年,“內卷”成了年度熱詞,名列《咬文嚼字》評選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語之一。經濟內卷、政治內卷、行政內卷、教育內卷……

知道我平常寫寫文章,有人問我,“內卷”到底是什麼意思?“教育內卷”又該怎麼理解?有沒有好的破解方法?

我頓時語塞。對於“內卷”,既不熟悉,又沒有深入研究,我是不敢開口的。但這也激發起我的興致來,教育內卷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感興趣呢?

翻閱了一些資料,也看了一些文章,我對“內卷”有了初步的認識。“內卷”最早是生物學名詞,指動物胚胎原腸作用時,基部外層細胞片擴充套件,並向內遷移,覆襯在其餘外部細胞層的內表面的過程。

一般而言,事物的發展都是向外擴張的,而“內卷”則恰恰相反。於是,人們將教育中的內部競爭稱之為教育內卷。或者可以說,教育內卷指的是,因為互相競爭,人們在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精力,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實現自己的目標。簡而言之,就是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

如身邊一些同事,費盡心思送孩子出國留學,每年的費用就是大幾十萬,孩子畢業回國後,要不找的工作,月薪只有幾千,當初投入的錢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回本;要不靠父母的關係,進了同一個單位;要不乾脆連工作都不找,一直在家待著,還美其名曰沒有合適的。這不正是教育內卷的活生生的例子嗎?

要談教育內卷,我想首先要搞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無他,接受教育或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換一個角度,從社會層級來講,往低了說是為了讓孩子有好的生活,至少維持在自己現有層次和的水平;往高了說是為了實現躍升,即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到達更高的層次和水平。而這種躍升所需要的能量,絕大部分要從教育中來。

可能有人會有不同意見,說你看我們的父輩,很多都是從農村出來的,也沒有讀過什麼書,一樣到了城市,一樣有不錯的工作,擺脫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你再看看我們自己,不像現在的孩子,有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培訓班,只通過日常的學校學習,也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這並不是高不可攀的,或難以企及的。

不可否認,事實確實如此。但我們要仔細想一想,要回頭看一看,自己父輩和我們自己是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年代,和現在究竟有什麼不同!

從父輩看,他們所處的年代物質極度貧乏,家家戶戶幾個孩子,能維持基本的溫飽都不錯,能堅持讓孩子受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種社會競爭極不充分的情況下,選擇參軍或進城務工,大部分都能就此改變自己的命運,進入到一個更高的社會階層。

從自己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物質生活大為豐富,大家開始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孩子的教育。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小時候,母親經常帶我到小縣城裡唯一的新華書店看書,也常常向我灌輸“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高中時,縣城裡唯一的重點高中裡,就有很多來自農村的學生,他們透過努力學習,大都考上了不錯的大學,畢業後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有的甚至在阿里巴巴、華為等大企業工作,跨越的,不止是一個社會階層。

從現在看,隨著經濟不斷髮展,基本的生存開支在家庭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小。其餘的錢都投向了什麼方面呢?孩子的教育支出成了其中的大頭,甚至有家長節衣縮食,也要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女兒一位同學的媽媽是從農村出來的,文化程度不高,在城市中辛苦打拼,很吃了沒有文化的虧。她在和我們交流中,一直強調一點“不管自己吃多少苦,花多少錢,都要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讓她重複自己的老路”。因此,她到處給孩子找課外培訓,只要聽說有不錯的,是不吝金錢的。孩子每天的時間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幾乎沒有什麼休息。因為,只有做到比別人更加努力,才有可能實現對別人的超越。可每個人的想法都一樣,孩子學習只能是人為地一次次拉長。

在渴望躍升的過程中,教育內卷是無法避開的,這也是孩子們學習負擔越來越重的原因之一。

前段時間看了一篇文章,說現階段中國社會分成了九個不同階層。仔細一看,我心裡涼了半截,原以為自己有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至少能算是中等階層了吧,可對照表格自己的情況只能算是社會下層,而且每一個層級的劃分標準都很清楚,讓人難以辯駁。

純粹按照財富和社會影響力的大小來劃分階層,我想還是不夠科學,但至少從大的方面看,整個社會階層至少有上、中、下之分。社會治理的目的就是要讓社會發展形態逐漸向“橄欖型”靠攏,兩頭尖、中間鼓,因為在這種形態下,整個社會是最穩定和最穩固的。

每個階層的人都在一方面試圖維持住自己的位置,特別是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能掉層,也就是家長常對孩子講的“你至少不能比我差吧”;另一方面則希望孩子實現逆襲,成功躍層,即能升到更高的社會層級中。在這個過程中,大家認識到教育的極端重要性,特別是現階段,中國的優勢教育資源有限,好的大學就那麼幾所,僧多粥少,怎樣辦?還是要透過中考、高考的形式,先擠過這座獨木橋再說。

因此,每個階層的家長都在往教育裡投錢,只不過囿於自己能力的大小,投入的金錢數量多少不一。曾看了一個採訪,裡面講到中產階級家庭一年花在孩子教育上的費用,包括各種校外培訓、興趣特長班等就有七八十萬。而這還不算是最多的,更高層級的家庭在投資孩子的方向上,已變成了學貴族禮儀、打高爾夫、練習賽馬等上流社會的玩意。而這也造成了教育內卷,因為很多家長看到,自己付出這麼多、花費這麼大,到頭來孩子不但沒能超越自己,實現躍層,甚至還不如自己。

可在這種情形下,你能迴避教育內卷嗎?恐怕不能,如果不竭盡所能地進行教育投資,孩子今後能不能呆在自己的層級都不好說了。

社會上天天講要給孩子減負、減負,可實際上真正減下來的,是學校的負擔、老師的負擔。很多家長在網上吐槽,以前的老師是多麼的敬業。現在想想,確實如此。記得自己讀書那會,小學、中學的老師經常家訪,主動和家長溝通交流。現在則不同,如果家長不主動去交流,老師是不會上門的。也難怪前段時間一個家長憤而退群的訊息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甚至驚動了央視等主流媒體,還促成一些省出臺了不得讓家長批改作業的規定,不可否認他的話說出了大部分家長的心聲,學習要家長輔導、作業要家長批改,還要老師幹嘛?

即使學校、老師將學生的負擔減下來,可中考、高考的壓力還在,競爭的壓力還在,並沒有相應地減少,這也是家長感到焦慮的。既想孩子快樂成長,可在殘酷的社會現實面前,又不得不主動給孩子加碼。

因此,學校和老師減下來的負擔,實際上又全部落在了家庭和家長的身上。學校和老師不教的,或沒有教全的,家長會千方百計找校外輔導機構培訓。在推動校外培訓機構蓬勃發展,教育產業欣欣向榮的同時,也催生了一個特殊的“陪讀媽媽”群體,甚至很多高學歷的女性都成為了這個群體中的一員,這在幾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同時也要看到,在整個社會的瘋狂“雞娃”中,很多家長是身不由己的被脅迫著“內卷”的。既沒有“海淀媽媽”的學歷,又沒有“順義媽媽”的財富,她們擁有這麼好的條件,仍在瘋狂“雞娃”,你還有什麼理由給孩子快樂的童年,不然以後自己的孩子怎麼和別人競爭,怎麼在社會上擁有一席之地。

然而,在努力付出後,你有可能會發現,孩子並不像你想的那樣,能逆襲、能躍升,甚至保住現有層級都很難。因為,在你辛苦付出的同時,比你更優秀的人也在努力付出,甚至付出得比你更多。這種教育內卷,你能夠避開嗎?你敢避開嗎?

印度有一部影片《起跑線》,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想盡辦法將孩子送進好學校的事情。這和中國的現狀很相似,天價學區房、高額培訓班等,都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前段時間,帶小寶到一家學前培訓機構體驗,看到很多孩子在上課,有的甚至才幾個月大。不得不讓人感嘆,現在的起跑線是越來越靠前了。

在教育內卷的大趨勢下,無論哪個層級的家長都倍感焦慮,擁有的怕會失去,沒有的怕得不到。就是在這種充滿了渴望、欲求而又瀰漫著緊張、失望氣息的氛圍中,中國教育在一步一步艱難前行。

我們都不願看到教育內卷,但又都無法避開教育內卷,而且任何社會現狀都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還需要在漸進中不斷健全、不斷完善。在教育資源極度不平衡的今天,要繞開教育內卷的話題,恐怕還為時尚早。

3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被嫉妒衝昏頭腦的女人有多可怕?看看《梅花烙》裡的翩翩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