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於觀塘的工程師Falcon是長跑好手,兩年前因下班塞車,開展了「通勤跑」,即以跑步上下班代替搭車,出自日本超級馬拉松運動員關家良一,外國則以「Run Commuter」形容跑步上下班的人。Falcon更成立了通勤跑者群組,跟同好分享跑步路線、心得和推廣本地通勤跑。
Falcon曾經在元朗和屯門居住,兩三年前在數碼港和黃竹坑上班,「最開初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也是很晚才睡,睡到早上最後一刻才起床,吃早餐一定要喝咖啡提神,每天重複這個生活節奏,你會覺得越來越少時間做其他事。」
那時他乘車上下班的車程,來回連塞車足足5小時,回到公司已筋疲力竭,連工作也出問題,「我是寫程式的,你的休息質素不好,程式也會反映出來。」上班痛苦,下班同樣,「試過即使晚上準時6時下班,卻塞車塞到8時才到灣仔,幾公里要用一個鐘!明明同樣在港島,約人在銅鑼灣吃飯卻會遲到,也不可能回家跟家人一起吃飯。」Falcon不甘浪費時間,曾經試過買電子書在車上讀,最後卻培養不到習慣,「乘車太久,不知道做什麼好,很多香港人也試過。讀電子書好像很好,但坐在車上很容易困,買了卻放在一旁。」
「在香港,一個星期總有一兩天塞車,塞車花的時間可能比正常時間長差不多一倍。『其實我現在下車走路,會不會比坐車還要快呢?』我想很多香港人也曾有這個想法。」最後Falcon決定試試「通勤跑」,順道當練跑,「用跑步方式代替上班下班交通或者代步,其實是從很理性的角度出發——與其浪費時間塞車,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幾年前愛上馬拉松,又會跑山,要特地抽時間練習,那為何不試試合併上下班時間和訓練,一星期找幾天跑步上班?」出於合乎效率的考量, Falcon開始跑步上班,卻意外地發現當中的好處,「跑完,在附近體育館洗個澡後回公司,我覺得這個習慣變了每天的熱身。以前我9時回公司,但是其實到10時多、 11時,人才開始清醒,才覺得腦袋在轉。現在,跑完步回到公司,比平日還要早一點,我已經可以立即投入工作。」
婚後,Falcon搬到秀茂坪,跟太太居住,在上環工作,然而交通仍然是一大困擾,「上班下班都要經過觀塘,或者經過尖沙嘴那邊,很塞車,走路差不多等同塞車的時間。所以我就繼續通勤跑。」Falcon一般在早上6時多出發,跑往觀塘海濱,到觀塘碼頭搭船過海,抵達北角後再沿海傍跑往上環。粗略估計,連梳洗通常兩小時多就可以回到公司;連同塞車時間計算,有時跑步比乘車還要快。最瘋狂時,他試過每晚10時就睡覺,凌晨4時起床寫一會兒程式,再跑步上班。「有時覺得很爽:你看到別人塞車,你跑卻比他快。你會覺得你終於突破了以前的自己,因為你也很明白塞車的無奈。」
後來Falcon愛上了超長途跑,每次時間以日計算,發覺通勤跑十分有用,「超長途跑要學習所謂『省電模式』下跑,心態要輕鬆;訓練上反而不能夠太辛苦,才能保持著『跑到』的狀態。而通勤跑令我有連續跑幾天的基礎能力。」在通勤跑這段時間,他又參考前輩的意見,嘗試放空自己,聆聽自己的身體,「最重要的是堅持,因為某程度上也是一個承諾,你要自律,變了是訓練的一部份,我會當作是自己的修煉。」
他又培養自己邊跑邊學習,時而聽英文節目,時而聽新聞,「跑步有自己節奏,有時聽歌會跟隨了歌曲節奏,反而不太好。於是開始聽英文Podcast,集中聽、放鬆跑,聆聽英文能力更有進步。」近一年他則轉為聽電子書,每本大約要聽8小時,跑10次一定聽得完,目前已累積了兩三本書,「好像無緣無故又學習多了一點點。」
Falcon承認,衣著和工作性質自由,令自己有先天優勢較易實行通勤跑;但透過通勤跑者群組,Falcon認識過比他更瘋狂的跑友,在未有疫情時會相約一起跑:「有跑友見面時揹著大揹包,入面放了西裝和鞋,照樣跟我一起跑步上班。這樣會給自己動力,也沒借口不繼續跑。」100公里長途賽的跑友Kaden笑說: 「他真的是傻的!瘋子!我們有時也會這樣做,但是通常也是下班才跑,他卻上下班也跑。」跑友Osman同樣跑長跑,卻很少跑步上班,直言佩服:「我覺得很棒,不是每個人也做到,要意志力很強。」
跑友們會在群組中互相分享跑步心得,例如跑步的路線、風景、捷徑等等,Falcon也在其間意外發掘不少新路線:「透過找不同路線跑、找不同方法變通,是認識自己,也是認識香港的方法。 以前不會想到在尖沙嘴碼頭這些很多人的地方可以跑步;有些路你會發現甚至沒有路名,但是原來認真細心找,在香港總有一些路可以走。」他期望未來有更多人加入通勤跑行列,「不想大家要用很焦慮、心急的心情在這兒塞車,同時又好像沒能力改變,那麼不如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