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18年4月5日,是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身為中國人,小時候我們就熟讀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許多人紛紛回到家鄉祭祖,以示不忘故土先輩,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葉落歸根,死後葬在自己的家鄉故土,比如蔣介石,今天是清明節,也是他去世43週年的忌日。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根據他生氣的遺願,蔣介石的棺槨並沒有下葬,而是選擇停放在臺灣桃園縣大溪鎮慈湖附近,取名為慈湖蔣陵。
蔣介石選擇把棺槨停放在慈湖陵寢有兩個原因,一是希望有朝一日回葬大陸,二是慈湖的風景與浙江溪口老家的風景相似,所以蔣介石選擇浮棺在此處。
一是南京中山陵附近,唯一紫霞湖旁邊的山崗,是抗日勝利後蔣介石選的地方,二是考慮葬回溪口老家,跟母親葬在一起,蔣介石從小由母親養育長大,跟母親感情很深。
從蔣介石生前對死後事的安排準備,足見蔣介石渴望能夠葉落歸根,希望安葬在大陸,可由於種種原因,直到蔣介石去世43週年的今天,遺願依然未能實現。
如今的蔣家已經衰敗,在蔣經國死後,宋美齡移居到了美國,至於蔣介石的3個孫子,幾乎沒有一個成器的,唯獨經商的蔣孝勇稍強,可惜因癌症早早去世。
蔣家可以說是孤兒寡母,一直到蔣家第四代成長起來,人們才逐漸重新聽見蔣家後人的訊息,不過此時的蔣家第四代,已經無人從政。
在蔣家第四代長孫中,蔣友柏算是比較為公眾熟知的人物,已經把生意做到了上海,在曾經的採訪中,蔣友柏提出可以把蔣介石葬在臺灣五指山公墓。
不過蔣友柏的提議,遭到了蔣家其他人的反對,尤其是蔣介石孫子的反對,事實上蔣經國有5個兒子,另外兩個是蔣經國與秘書章亞若的私生子,分別叫蔣孝嚴、蔣孝慈。
如今仍然健在的蔣孝嚴,已經受到了蔣家的承認,也是蔣家唯一從政的人,蔣孝嚴曾對媒體說過,支援把蔣介石移葬大陸,但要根據形勢協商,可能是幾十年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