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自媒體裡有很多關於《裝臺》的帖子,我追到到結尾,看到了一個花好月圓的大結局,這個結局給了這一群底層的勞動者一個溫暖的歸宿,也讓這個這部電視劇塗上了一層溫暖的底色。
電視劇《裝臺》演到尾聲時候,大家就對比電視劇和小說的不同,小說結局是灰色的——蔡老師走了,順子和大雀的妻女生活在了一起了,刁菊花整容失敗,又回到了這個家裡,順子又按照固有的生活節奏過著屬於底層人的生活。而電視劇裡順子將大軍初戀的啞巴兒子接來,跟著他裝臺了。大雀的妻女也留了下來,順子給他們籌集為麗麗植皮的款項。菊回來在家坐月子,順子的親家翁送來豪華的傢俱。蔡老師被三皮找了回來,將蔡老師交給了順子。三皮悟出來了一個道理:真愛有時需要放手。一時間順子的家成為了一個小小的慈善機構。黑總辦公兼居住的轎車被移走了,後備箱裡滿滿的捐款收據掉了一地,大家才知道這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原來是慈善家。此時的刁家莊裡愛意滿滿,和諧而美好。
我是不願意看悲劇的,也希望有這麼一個花好圓月的結局。當年看《潛伏》,看到翠萍抱著孩子在太行山裡等餘則成的畫面時,還哭了一鼻子,都有點恨編劇和導演了?何必呢?經歷生生死死的二人不配團員嗎?所以追《裝臺》的時候,也真怕導演給安排一個悲劇的結局,但又怕不安排這樣的一個結局。
為了這個大團圓的結局,導演不得不加速人物的思想轉化。首先是三皮的轉化,這個從小失去了母親的青年,帶著強烈的戀母情節,執著地追求著他的老師,這份追求顯得很偏執,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在被發現後就再也不顧及別人,直接和順子展開了對蔡老師的競爭。畢竟蔡老師和順子是領了結婚證的,這份追求無論從法理和情理上都讓人難以接受。電視劇結尾用畫外音的形式展示了三皮的轉變,內心悟到了愛有的時候需要放手的道理,三皮主動的追回蔡老師,並送到順子身邊。三皮的轉變缺少一些過度,缺少轉變的支撐和理由。
其次是菊的變化,菊在電視劇裡是一個從小沒有享受到愛也不會愛的人,是一副刁鑽、刻薄、蠻橫的嘴臉。這個形象從生了兒子後就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一下子變得知書達理起來,變得關心父親,捨不得蔡老師,也不忘記曾照顧她的假酒販子。當然蔡老師的善良感化是菊轉化的一個原因,但還是覺得變得快了點兒,可能當了母親後母性被煥發起來,菊也轉變了,這麼解釋也是可以的吧。
但是這些轉化都是為了一個和諧的結局,卒章顯志、昇華主題。其實小說改編成為電視劇時,作者就將這一點定為了基調。比如順子在進京的時候遇上了碰瓷的,被敲詐了一筆,旋即就被北京的好警察給感動了。
看著電視劇,我一直在想,小說的作者陳彥對這個結局滿意嗎?其實生活的不如意常十之八九,而生活在底層的勞動者就更難把握自己的命運,隨波逐流地跟著生活的節奏飄著,不被生活嗆著也就不錯了,所以生活讓順子失去了蔡老師,也把薑桂絨和麗麗推給了順子,善良的順子只能接受,沒有選擇的餘地。其實灰色的結局更讓人思考,更讓人警醒!
大團圓的結局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而電視劇的這個結局,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提下需要的一個結局,是時代的一種必須和必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