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的味道
前幾天,單位裡影視部的明總回了趟臨泉滑集老家。回來後,從家裡帶一箱子“晃”好的芥菜絲。快下班時,他拿來一袋放在我辦公桌子上,讓我嚐嚐。這時,我才想起,芥菜絲,也是冬天裡一道讓人感覺很幸福的美食。
在農村的老家,有句話說:“家有芥菜缸,年年都健康。”意思是說,在冬天,吃了芥菜,來年的身體都很少生病。意喻著芥菜的美味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平安如意。
對於吃,我並不是美食家。但阜陽本土的小吃,細數起來也有幾十種。前幾年,中央電視臺頻道播出的《舌尖上的美食》,不知勾起多少人的嘴饞。而在阜陽本地,也有一家叫“好吃嘴”的平臺,裡面羅列了不少本土的小吃與名吃。只要是與吃有關的,若是提起,便會讓我不禁流出口水來。特別是在冬天,吃飯時配盤芥菜絲,真是一種生活的享受。
外青裡白,清脆可口。是芥菜絲給人的第一印象。在蔬菜的選單裡,芥菜雖說佔不上主角,但在民間卻是家家戶戶餐桌上一道最有特色的地方風味小吃了。因為它的“素”,特別是那獨有的“竄”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無論是來客、聚友,都是最好的下酒菜。
記得小時候,每一次吃芥菜,是過年時到姥姥家拜年的時候。
那一年,雪下得很大。年初二,一大清早起來,走了十多里的雪路,翻土大壩子,過黑茨河。河水結了冰,河岸邊上的風吹在身上,讓人不禁打幾個顫。到姥姥家時,天已近中午了。吃飯時,大桌子上擺滿了九大碗,小舅舅端了盤芥菜絲,剛好十大碗。小舅舅開啟從老家那邊帶回的酒,讓我們嚐嚐。也許姥姥的祖上,在興安嶺那邊生活習慣了的緣故吧,對酒特有感情。從北方遷入中原後,一到冬天喝酒時,特別喜歡吃芥菜。我想,在清朝,不知舅舅的祖上與朝廷是什麼皇親國戚關係。那些擺在堂屋裡條機上大清歷代皇帝賜的靈牌位,在今天彷彿訴說一個遠去的故事。這和芥菜,有什麼關係呢?或許,這兒一定有許多老去的故事, 一直是他們家族的秘密。但我,從不去問,也不想解開。是是非非也好,恩恩怨怨也罷,這一切都是歷史,都是浮雲。
一杯的美酒,能讓人浪跡天涯。
一罈的芥菜絲,卻讓人想家。
影視中心的明總,是本地影視界的後起之秀。前些年,從浙江溫州、東陽影視城回來後,在阜陽拍了幾部有影響力的微電影,受到有關部門的好評。從那以後,他的聲譽一度雀起。從事影視工作幾年來,除了勤勉、敬業,還很豪爽。或許,是在影視的江湖裡,路走得多吧,言行之中,略帶著江湖中的俠義之風。當我把他送的芥菜袋拆開後,一股“竄”味從鼻孔裡直入心間。這時,鼻子酸酸的,麻麻的,眼淚差點流了出來。深吸一口氣,才慢慢緩過神來。用筷子夾一些,放在盤子裡,倒上幾滴芝麻香油,和小紅辣椒、花生、醋一起拌拌。均勻後,夾幾根放在嘴裡,嚼起來咯吱咯吱地脆。乾淨,有韌勁兒。那味兒,真是爽口。不一樣的味道,才是真正的芥菜味。這,也是生活的味道。
俗話說:大雪小雪又一年。進入臘月之後,過年的聲音越來越近了。坐在辦公室的一角,我不由得想起姥姥的村莊,也想起芥菜那獨特的“竄”味了。
劉虎,安徽作家協會會員,河南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家理事。作品散見《潁州晚報》、《散文詩》、《青春美文》、《中國散文家》等。曾獲潁淮詩歌獎,淮河文學獎,中國原創文學獎,華夏文學獎等。山東臨沂莒南散文學會簽約作家。
簫雅,教育工作者。喜歡寫作、朗誦。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阜新市、縣作家協會會員,朗誦學會副秘書長。多家平臺的主播。作品散見於《當代新詩實力詩人》《中國風》《遼寧作家》《中國當代散文實力作家》《阜新文藝》《蒙古貞日報》《遼西風》《阜新日報》等報刊雜誌。曾獲得多項蒙古貞文學徵文及朗誦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