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最容易掉入兩大誤區:
一,落入空見。
禪的本質是離相,修禪要空掉一切,就認為修禪就是修空,人最容易望文生義,就容易落入空見,就執著在空上,殊不知空和有一回事,不空不有、因為空所以有、真空妙有、一空生萬有、非空非有。
空非空無,世界永珍,我們肉身怎麼能空得了?即便是成佛了,這個大千世界也不可能消失了,也不可能空無了。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空是性空,萬物客觀存在而性空,因為一切皆因緣和合而成,無自主性,不能自我主宰,都要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故為空。禪修的空是拿掉心中的相,不著相,破相,而不是執著在空無的知見上。
二,著了名相。
禪非空非有,離相無相,這就像很多人學武功,走火入魔了,一心執著在武功的本身上了,把自己障礙住了。有很多修道的人滿腦子都是道,睡覺吃飯上廁所念念不忘修道,以為專注在道上就可以得道,這是修魔道。同樣有些人學佛,把佛當成外在的物件,一心念佛,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很專注,很執著,其實就已經被障礙住了,著了佛的名相,認為禪就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可以得到,然後一心專注在禪上,就著了名相,就著了禪的魔道。
《六祖壇經》是六祖慧能一生說法的記錄,六祖慧能在經中說,他的法門是接引上上根利器的人,相比金剛經,六祖壇經更容易看懂,六祖慧能是中國人,也是唯一一部由中國人說的法,而且被稱為經。可以說六祖壇經是實實在在本土出來的,也是最正宗的禪宗經文。
禪宗自五祖弘忍之後,分南、北兩宗,北宗為神秀倡導的,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輕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沒有見性。
慧能看到這首偈字,也做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看到此偈字,就知慧能見性了,悟道了,半夜叫到房間傳法,第二天一早就送走了,慧能悟道之後,在獵人隊隱藏了15年,後來機緣成熟出來說法,從此讓南宗發揚光大,慧能圓寂後,後北宗也被南宗滅了,六祖之後禪宗發展到鼎盛,慢慢也就沒落了,六祖之後也就沒有立七祖了。
北宗神秀主張:漸修,南宗慧能主張:頓悟。
漸修就是漸漸的修,對一般人都是漸修。慧能主張頓悟,因為他的慧根太高了,他又不識字,所以他主張頓悟“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頓悟其實也是漸修,沒有漸修的積累,就不可能有頓悟的靈光咋現。只是慧根高的人,善根深厚,資質高,迷信點說,前世或許漸修達到了零界點,到了這一世就爆發了,但是多數人都不可能一朝頓悟,慧能雖然主張頓悟,但是也不排斥漸修,他在經文說的很清楚,人的愚鈍,根器深淺的差別,佛法無次第之分,但人的慧根有次第之分,因此法門也就有了次第之分。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聲、意)從外界獲得的都叫知識,知見,從自性中生髮出來的叫智慧。一座山是智慧,把這座山畫在紙張上,就是知識,一條河是智慧,把這條河描述出來,或者畫出來,說出來了就變成了知識。
想象是意識的作用,是知識層面,智慧是從空性、自性中生出來的,知識可以放在紙張上學習描述,智慧不可描述,能看到的,學習的都叫知識。智慧是教不了的,學不來的,但是每個人與生俱來,本自具足。《道德經》是大智慧,但是你能講出來,說出來了就變成知識了,但是用出來發揮作用了,就變成智慧了。
真正有智慧的禪師,教徒弟,不會給徒弟講理論,這是知識,很容易把對方障礙住了,禪師一般都會用道具,給你做個動作,不說話讓你自己覺悟,用智慧來開智慧。如崇信禪師給德山禪師開導的時候,黑暗中給他點了一支蠟燭,當對方來接的時候,突然把蠟燭吹滅了,崇信禪師一瞬間就覺悟了,禪本無言。
參禪一定要在禪論,佛經裡面來參嗎?一定要打坐嗎?
禪無處不在,山河大地,川流江海,詩詞歌賦,音樂美女,各種形形色色的人都是在禪中,處處都是禪境,太陽的東昇西落難道不是禪嗎? 空中的鳥叫聲不是禪嗎?水的流動難道不是禪嗎?中國的詩句中都是禪機,禪境,禪意,一切都在禪中。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
用禪眼觀世界一切的一切。
人一旦打開了禪眼,世界一切都變活了,機靈百變,千變萬化。很多人會覺得禪是不是像那些少林寺的和尚,整天呆呆的坐在那裡打坐,形似枯槁,呆若木雞,死板硬套。這些人都是參禪參傻了,參麻木了,而真正的禪是鮮活的、機靈的、千變萬化、不住一法......
螞蟻走迷宮,對螞蟻來說是一道難以邁過去的坎,但是對於我們人來說,在迷宮上看的清清楚楚,路線圖看的一目瞭然,對我們人來說,十分簡單。但是開了禪眼,開了智慧的人,看我們人類大千世界就像看螞蟻走迷宮一樣簡單。
《黃帝陰符經》第一句話:“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已”。
首先要觀天道,能看到天道規律,只有觀到天道了,接下來才是執天之行,按照天道規律來行動。一個人能看到天道,又能按照天道規律來行動,那麼他還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盡已,就這些。人生在世順應天道,無非就是學會觀天道,看到天道了,行動就簡單了,直接按照天道規律變化做事就自然亨通。
從禪宗和道家中醫的角度看,人一切的病都是業力和心的問題,心通了,身體也就通了。國學傳統文化的營養價值很高,如果能不斷的被這文化滋養,人的心包容性越來越大,越來越柔和,自然也就不容易得病。
佛、道、禪皆為空,非空非有。只是為了教化人而假設的一個方便說,起個假名,借假修真,如果當成真了就被障礙了,落了魔道,修行的路就變成修魔的路了。
佛本為空,佛不是一個具體東西,本就空無一物,如果著了佛相,就被佛障礙住了,不但成不了佛,反而成魔了,佛魔一如,佛魔不二,如果死死的執著在佛上,成佛就變成魔了。
禪本為空,禪本就空無一物,如果著了禪相,執著在禪上,修禪就變成修纏了,永遠被纏縛裡面,不能出纏,便不可見禪。
道本為空,道只是一個假名,道生萬物,萬物依道而生,道不是一個什麼東西,不是一個具體的形態,道是一種規律而已,見道得道不是見到道本身了,道沒有什麼可以見的,也沒什麼可以得的,而是領悟到了萬物的自然變化規律。
解脫。解什麼?脫什麼?誰解?誰脫?解誰?脫誰?為什麼要解脫?
無人綁縛,何來的解脫,都是人自綁自縛,又來自解自脫,所謂解脫本就是幻中求幻,
佛、菩薩、阿羅漢都只是對修為層次的尊稱而已,
和一個人的學位博士後、博士、研究生又有什麼區別呢?修為到了那個層次的人都可以用佛、菩薩,阿羅漢來尊稱。這些名相都只是佛借用的名詞來劃分修為的等級而已,如果當真了,就被知見障礙了。
參禪不是執著在禪本身,期待看到禪,得到禪,而是離相,離那裡的相?離心中相。如何離相?不再執著,不斷的放下即是離相。為什麼放不下?因為太當真了。如何不當真?如果參破了,看到這些只是幻相,假相,還會當真嗎?一個人會把夢裡的事情當真嗎?為什麼要參為什麼要破? 因為我們人的執念太重了、業力太重了、主觀意識太重了、妄念太重了。
佛魔一如,佛魔不二,天堂地獄一如,天堂地獄不二。同樣一個人持正知正見,他就是修佛,持邪知邪見,就在修魔。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前一念悟,在天堂,後一念愚,在地獄。前一念善在天堂,後一念惡在地獄。念念是善念就永遠在天堂,念念是惡念永遠在地獄。天堂地獄為心所造,不在心外,佛魔為心所成,不在心外。
有人會說,如果都看破了,參破了,就對世界沒有眷戀了,那豈不是很無情,什麼都看空了,我還沒有活夠,還要享受人生。這只是人的妄想產生的知見,如果人真的能放下一切,他就擁有了一切,一空生萬有。就像地上有個芝麻和西瓜,偏偏認為芝麻是黃金,西瓜是一坨屎,死死的盯住芝麻不放,其實當我們放下了芝麻,不執著在芝麻上,芝麻並沒有丟失,還撿了個西瓜,既不執著芝麻,也不執著西瓜,芝麻和西瓜都在眼前,它並沒有消失。
佛法本質上和佛教沒關係,佛教是依佛法而立。
佛教是宗教,帶有迷信色彩,神話色彩,是根據人性需要,順應人性而設立的教化場所。從而讓佛法也披上了迷信神化的色彩。一想到修佛就和神仙,鬼神這些聯絡在一起。
釋迦摩尼佛是活生生的人,不離生老病死。
觀世音菩薩也是活生生的人,不離生老病死。
地藏菩薩也是活生生的人,不離生老病死。
老子是是活生生的人,不離生老病死。
宗教帶有迷信色彩,是給人做心理支撐的,而佛法是管認識實相的。
六祖慧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有一天兩個小和尚坐在一起,為了風動還是旗動爭論不休,小和尚A說是風在動,小和尚B說是旗在動。六祖慧能經過聽到了,就說這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在動,是你們的心在動,被後人一直傳言。
按照我們常規的認知,旗在風的吹下搖動,但是從禪的來看,就是我們的心在動,風有動有靜嗎?旗有動有靜嗎?風怎麼會動呢?,旗又怎麼會動呢?哪個有規定了那個叫風? 那個有規定了那個叫旗? 如果沒有人的存在,有風之說嗎?有旗之說嗎?有動靜之說?這些都是人的心在動而已。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儒家是研究人和人的關係和規律的,如果把儒家吃透了,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就可以遊刃而餘,家國興盛。就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道家是研究人和天道自然的關係和規律,如果把道家吃透了,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永遠不會觸犯天規,能進退自如,沒有災難。
佛家是研究人和心的關係和規律的,可以解決人精神世界問題 ...
人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然後才能正確的解讀經典,如果自己三觀不正,再好的經文都會被誤讀。老子的《道德經》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三觀不正的人就認為老子是個陰謀家,教人搞陰謀的。將欲廢之,必先讓它興盛,將要奪取,必先給與.......
老子說這的意思是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陰極成陽,想讓一個事物走向衰敗,就先讓其達到鼎盛,不要與其對抗,而是順應自然規律。就像有的孩子不受父母管教,死死的關在家裡,結果孩子養成了叛逆的性格,智慧的做法,直接把他放出去,讓他去社會上歷練下,等他吃苦了,受委屈了自己乖乖的跑回來了。
漢代的韓信很有能力,可以受胯下之辱,戰場上驍勇善戰,可是不知進退,幫助劉邦取得天下,是最大的功臣,他不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終招來殺身之禍。張良這個人不重名利,不居功自傲,拒絕封賞,淡泊自處,最後功成身退,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儒家中庸思想,用禪宗思想來說,就是落中道,空掉兩端,避免走極端,“允執厥中”。只要永遠允執厥中,任何事情都會安泰。
儒家中庸,空了兩端,執著中端,叫去二著一,落了中道。
道家無為,無為不空,無為也是為,落了空道。
禪宗是空掉兩端、出離中道、叫去二不著一、又不落空道。
眼睛往往看到的都是假相,用心看到的才是真相,
用眼睛看一朵花,只能看到花的實相色澤、形態、外貌....卻永遠看不出來花的生滅變化,無常的規律,因緣和合而成的過程,以及背後的理.....這些只能用心來看。
看一朵花很美麗,不是花美麗,花哪來的美麗不美麗,而是透過我們的眼睛接受了花的相後,大腦意識產生的幻覺而已,美不美麗和花沒有關係。小A看這朵花很美麗,小B就可能感覺很醜陋,小C可能毫無感覺,在螞蟻的眼裡,這朵花可能就是一棵參天大樹。
同樣一個人,今天心情好,看一朵花很美麗,可是她失戀了,絕望了,這朵花,在她眼裡就可能變成了她踐踏發洩的物件了,由欣賞變成恨了。就是因為人太相信自己的六根,太依賴自己的六根了,所以容易著相,一著相做事情就漏洞百出,錯誤百出,就無法做到實事求是,無法做到實事求是,就不可能符合事物本來面目 ...
馬克思是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的,但是我覺得馬克思最有價值的東西不是他的《資本論》,而是他提出的唯物辯證法,實事求是的實踐思想。“實事求是”能做到實事求是的就是神人。要能做到實事求是,就不唯經驗教條,要能不唯經驗教條,就要能客觀公正看到問題,要能客觀公正看待問題,就要做到禪宗的:“不住一法”。
“實事求是”聽起來簡單,能做到的是神人,只要人就不可能永遠做到實事求是,因為人有妄念、有妄想、慾望、有主觀意識、走著走著就走偏了。
了卻分別心:
分別心是人後天形成的,是人的個人知見,是妄心,非本心,我們的本心是沒有分別心的。
什麼是分別心?
善惡、美醜、對錯、高低、好壞.......
小孩子沒有經過後天的知識灌輸,他不知道啥是好,啥是壞,不知道啥是善,啥是惡。這就是本有的道心。沒有這些分別心才對了,有這些分別心是人的自主作用的結果,和事物的本來沒有關係。
一個人,一個事物怎麼可能去用對立的觀點來定性呢?沒有善,何來的惡?沒有美何來的醜?沒有錯何來的對?沒有好何來的壞?
離開了惡,善還存在嗎?離開了醜,美還存在嗎?離開了壞,好還存在嗎?離開了高,低還存在嗎?
善惡本就一體兩面,美醜本就一體兩面,脫離了善,惡就不存在,脫離了醜,美就不存在,脫離了錯,對就不存在........
無善無惡才是我們的本心,有善有惡那是後天的意識,意識是意根的作用,是業力,是妄念的作用,業力、妄念皆為空,分別心為空。
只要分別心沒參透,人的本性就完全被遮蔽了。
連最基本最基本的分別計較,個人知見都沒看到,就不用說見性了。
出離分別心,不是不分是非對錯,胡攪蠻纏,而是讓我們看整個世界更完整,更透徹、能看到事情的本來樣子。見如來也是見本來。
社會進入了最大的轉折點,首先改變的是教育和文化,文化不變,人就被文化腐蝕成了弱勢群體,一個弱勢群體的人民國家怎麼可能去承載強勢文化的經濟,科技呢?人,國家,萬物都是文化的產物。這個歷史的轉折,必然會破舊立新,會噴發出一股超越的文化命脈,新文化的氣息正在中國大地上升起來,慢慢也就把迷信的,邪門歪道的淘汰了。不知道別人感覺如何,反正我已經感覺到了,近年來災難不斷,動盪不安,這是歷史轉折點必然經歷的過程,未來災難會更多,會淘汰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強勢文化才能造就強勢的人,強勢的人才是國家的主幹。世界的強勢文化都在儒家、道家、佛家、哲學裡面。同樣的文化有人學成了弱勢,有人學成了強勢,這些幾千年的文化能沉澱下來,是弱勢還是強勢自身就說明了問題,只是後人理解偏差,誤讀,邪知邪見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沉淪了很久很久,但是這些文化又會慢慢走上歷史舞臺,並不是說人人都要學國學、讀古文、死啃書本、而是這些文化在我們的世界周圍慢慢升起來,形成了一股氣息,把那些古老的文化以現代的工具、電影、電視、劇本、科技、人文、藝術....呈現出來,透過現代化的方式讓人間接的接受而被薰陶。並不是說要復古,復古是不可能的,社會進步,教育,文化傳播的方式自然也會同時代進步。如果人沒有理解到位,就不可能用現代化的方式運用發揮出來。
禪宗,並不是一些人理解的迷信文化,過時的文化,宗教文化,代表的最高無上的智慧,是最圓滿通達的,是追根窮源,最徹底的。雖然起源印度,但精髓,大乘氣象在中國本土興起的,我們這裡所說的禪宗,是中國本土化的禪宗,我從達摩祖師之後中國興起的本土化禪宗文化,是我們中國傳統三大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