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稱為移民城市,數字顯示,1961至2016年間超過200萬內地人移居香港,在今次這篇文章裡,我帶你們重溫下這個在九七回歸前來港的個案!
“一個人只要坦蕩地笑著面對生活,那麼生活中的一切困難與挫折都將顯得渺小。(你相信嗎?)相信,(相信的意思是?)這句話很對。”這句話代表佩珊移民到港前的信念,佩珊半年前由廣東新會移民來港,好像佩珊這樣的新移民來港後很難找工作,“讀書要留級、讀較低班別,可以說是生活在夾縫中的新移民,”其實佩珊來港前都知道在香港要面對不少困難,但是她沒有選擇餘地。
這裡是佩珊的家鄉新會,由於父親是香港人,所以那一年申請她到香港定居,佩珊答覆:(到香港是否你的選擇?)不是,(是誰的選擇?),是他們的選擇,不是我的選擇。
佩珊媽媽說:女兒要到香港才有前途,她在香港將來才有出頭之日。
佩珊的父母覺得女兒能夠申請到香港非常幸運,這是佩珊到香港以後第二次回鄉,她說實在很想念鄉下的媽媽和朋友,所以有機會就回來。
佩珊要面對香港的生活,由於她超過15歲又是新移民,最初來港時很難找學校讀書,本來佩珊在國內已升讀高中,但來到香港就要降低兩級再讀中二,由於香港課程跟內地不同,科目又大部分用英文教授,佩珊由中二讀起都覺得有困難,只好急起直追,不過佩珊始終喜歡用家鄉話溫習。
佩珊的爸爸經常要晚間上班,平時佩珊都要自己一人在家,讀書方面她說繁體字不算太難,但學英語最辛苦,“我除了懂數學,其他科目都不懂,(其他例如科學也不懂?)誰曉得?全用英文寫的。”
佩珊學校的英文老師規定上課時講英文,大部分新移民學生最困難就是適應用英語學習,不少學生也因為英文水平追不上而放棄讀書,但佩珊的英文老師說,一般新移民雖然英文差但不少都好像佩珊一樣很用心學習。
佩珊讀英文固然困難,但她最難適應反而是香港的學校生活,她說香港跟家鄉比較,可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裡是佩珊以往在家鄉讀的華僑中學,佩珊雖然去了香港半年但仍然很掛念這所學校,這次她回鄉,就特地回校探望老師、同學,學校讓她照樣上課,佩珊讀的這所是寄宿學校,上課不用穿校服,師生關係很親密。
佩珊以往在這裡讀書住宿舍,和這批同學一起讀書一起玩,她說這批同學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佩珊移民來港快半年,她也遇到越來越多挫折,雖然她在班裡成績不錯,但佩珊對學校科目興趣不大,開始無心向學,“我記得剛來的時候,知道有學校錄取,我十分開心,但現在越來越沒心情讀書,佩珊又說有些同學取笑她令她很不開心:他們說我們這麼大還讀書,都不知為什麼去和他們競爭,說我有本事就去唸名校,說我們沒能力。
很多新移民來港都很難跟香港人交往,佩珊也一樣,平日很少機會跟香港同學一起玩,這批同學已經算是較接受佩珊,“她一來就考第二,好厲害,除了英文,(一來到就考第二?)是,我去年考第三,很妒忌,很妒忌,我妒忌她成績這麼好。”
佩珊也說另一些香港同學歧視他們新移民學生,令她不想結交香港朋友,“我不會結識香港人,(為何你不主動一些?可能你走一步,大家走前一步,大家可以認識多一點。)他們永遠歧視我們,視我們為另一類人,(你會否怕畫了一個圈圍著自己,和其他香港人合不來?)是,我的朋友都這麼說我,叫我不要只和新移民玩,(你聽不聽?)但你和人家說,別人不一定和你講。”
佩珊在香港讀的第一個學期,快要完結,本來很積極讀書的佩珊,雖然成績算不錯,但由於不適應學校的生活,又覺得有同學不接受她,開始想放棄,“(你是否不想再升級?)我都不想再讀書,升級與否對我來說不重要,(你有一點想放棄,不想考試?)不是一點,是真的想放棄。”
佩珊想放棄讀書,其實由於她在香港缺乏家人的支援,佩珊在香港最親的人只有爸爸和表姐,她在家鄉從小到大都和媽媽生活,來港後有很多問題,覺得不知怎樣和爸爸說,更加覺得爸爸不關心她,“別人的爸爸都關心自己的女兒,我的爸爸根本不關心我,只會罵我,(有沒有跟他說?)他根本都不會讓我說話,有時我表姐無理罵我,他明知我表姐錯,他都不會罵表姐,(你覺得來港後爸爸有沒有照顧你?),他根本每月只給我數百元要我自己解決,其他什麼都要我自己做,他根本不理我,由我自生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