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以純訪談的形式展開,清晰明瞭,大咖們的觀點深入淺出。關於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培養適應未來世界的孩子?嘉賓紛紛從自己對教育的理解、踐行出發,給出了自己的解讀,令人耳目一新。
在紀錄片開頭,華大基因CEO 尹曄提出了一個頗耐人尋味的現象,“ 上大學的時候,打球好有人喜歡,學習好有人喜歡,演講好有人喜歡,辯論好有人喜歡,到工作了以後,就變成了:只有有錢才有人喜歡。”
在 尹曄看來,這其實是一個 社會問題的縮影——整個社會都在用錢去衡量一切價值。因為這樣,我們的教育也跟著急功近利起來。所有人的目標,統一變成了:上好大學、好好工作,掙多多的錢,更好地養育下一代,找好工作,掙更多的錢。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劇場效應” ,第一排的人站起來了,第二排必須站起來。你本來不焦慮,被別人帶得焦慮了,全民族進入到一個集體焦慮的狀態,所有人的幸福感都很差。
做第一代“教育型父母”
孩子出生前,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生出來健健康康的。每年新生兒的缺陷率有5.6%,換言之,每年攜帶罕見病出生的新生兒上千萬。從這個角度來說,有什麼比孩子踏踏實實活下來,更重要的呢?
然而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忘了初心,在孩子身上附加越來越多的期望和目標。
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專家,尹曄從遺傳學上分析了這種現象的成因, “後代越少,投入的精力越大。”拿大型海鳥信天翁來說,它一次只生一個蛋,所以會花費很多的精力呵護這個蛋,否則基因就斷了。它不像魚,一次可以產出幾百萬至幾千萬個魚卵,即使死了95%的卵,還有5%能倖存。
信天翁
我們這代父母,大多隻生育了一到兩個小孩,就跟信天翁一樣,容錯率很低,只能把全部的砝碼壓在這為數不多的後代身上。
有些家長因為過於焦慮,他們的很多要求,都脫離了孩子當前的天性。比如,在孩子該盡情玩耍的時候,他們讓孩子去各種書山字海,等真到了該衝刺的階段,孩子開始叛逆了,他開始迷戀網遊了,開始早戀了。根本原因就在於父母過早地拔苗助長。
還有一些父母,總是不遺餘力地去鞭策孩子,卻從不想著提升自己。 舉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彷彿自己生了一個蛋,然後對它說:“我這輩子做母雞就算了,你一定要變成鳳凰。”這些父母忘記了,他們自己要先變成鳳凰。
你覺得看書好,那你就放下手機去看書,孩子會跟著有樣學樣;你覺得彈鋼琴好,那你自己去彈,孩子從小在鋼琴的薰陶下,他自然會愛上鋼琴。所以啊,父母最該改變的就是自己,你變好了,孩子也會跟著變好。
好在,隨著新型的教育理念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有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覺醒了。
他們逐漸明白 對孩子抱有期望是對的,但抱有期望,不是讓孩子去實現父母的期望,而是讓孩子實現自身的價值;
他們也知道教育不可能只是學校的事情,更不是補習班的事情,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也在修煉,開始學著怎麼去當第一代成功的教育型父母。
父母無論怎麼焦慮,都是徒勞的
從極端角度來講,父母無論現在怎麼焦慮,其實都是徒勞的。
因為家長從有限的人生經驗中,只能知道什麼對自己以及自己這一代人好。而到底學什麼對孩子有好處,只有“未來社會”才能告訴他。社會正在並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長的經驗,其實已經不具備對未來的指導性了。
比如,在很久之前,玩網路遊戲被家長視為洪水猛獸,而這兩年,電子競技火了,成了一種正兒八經的比賽,很多孩子透過“遊戲”,成了知名的網路主播,甚至還拿了世界冠軍,一時成了眾星捧月般的存在。
所以啊,父母要站得高一點,要有全域性觀。不要 看到別家孩子學奧數、英語、程式設計,就非得逼著自己孩子也去學。心態放平和些,讓孩子活得自在一點,說不定哪天他就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了。
很多時候,其實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把無處安放的巨大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我們更應該擔心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在尹曄看來,既然父母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既然未來是不可控的,那還不如做好自己,著眼於自己的人生, “一個家庭好,不是孩子好就好了,而是每個人都得好才叫好。”
當然,並不是說父母對孩子完全放手不管,而是要做一些潤物細無聲的引導,幫助孩子獲得人生的意義感。
心理學家彭凱平認為,“很多時候,孩子的意義感,不是憑他自己的知識、經歷、智慧能夠想出來的,需要父母的一些指點和教導。”所以,親子間的溝通很重要。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對“生活的意義”有過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即對同伴發生興趣,作為團體的一分子,並對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彭凱平建議,每個家庭,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時的閒聊時間。閒聊時,不要去聊具體的問題,比如功課做完了沒,中午吃什麼了,明天要幹什麼。而是去聊一些沒有答案的問題,一些抽象的問題,一些超乎自身利益的問題,想想別人、想想國家、想想社會。”
如果每個家庭都踐行這樣的教育,相信我們整個社會盛行的“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也會逐漸得到改善。
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我們養育孩子,都要面向未來。教育是長線投資,家長把一大筆錢投出去,希望自己的“產品”在未來能升值。可是現在,人們並不明確地知道自己培養出的孩子,究竟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在未來存活下來。
未來究竟需要什麼人才?在紀錄片中,心理學家 彭凱平給出了一針見血的答案,“未來需要人工智慧不能取代的人才。”換句話說,就是一定要把孩子作為人的優勢給挖掘出來。
“凡是機器做得比我們好的事情,其實都是不需要的;凡是機器做得不如我們的事情,一定要去發展。”在彭凱平看來,起碼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技能,機器做得不如人類好。
首先是“複雜思維”能力,即那種無限的想象力。所有機器都是按照過去的程式、過去的經驗,來決定它怎麼做。比如阿爾法狗之所以能打敗圍棋高手,是因為有上千本棋譜、上萬個棋局它可以分析。我們人類可以創造出以前沒有的東西,機器無法做到,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發散思維能力
再就是溝通能力。至少截至目前,機器只要說話,我們一下就能聽出是機器的聲音,呆板、沒有情感。與之相反,人類在說話時會有很多神奇的魅力,比如點到為止,聽外聽音,弦外之音,都是我們的優勢。所以一定要培養孩子會說話、會表達、會溝通、會感染的能力。
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能力,機器也不如我們:同理心、察言觀色、自控的能力、道德之心等,都是機器無法取代,也是孩子該著重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