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一度懷疑,我是否適合寫自媒體內容,後來因為孩子上了初一,很多在小學階段的好習慣與壞習慣都放大了,這個時候才開始總結一下一些得失,無論習慣的培養還是學習方法的指導。
主題選擇關於話題的選擇,我覺得應該聚焦在大家最關心的主題上,並且內容要正向積極,讓別人有所收穫。大家花時間看帖子,更多的是聽一個故事,感悟一個道理,或者是獲得一次哈哈一笑的機會。
因為我對娛樂方向的內容不太熟悉,所以我選擇的方向就壓縮為:子女教育、職場實戰、健康、科技這四個方向,這也是大家都比較關注的內容。
子女教育:誰家沒個熊孩子,關鍵是如何引導熊孩子將精力用到合適的地方。職場實戰:這個是華為20年的工作經歷,我喜歡琢磨和總結,這個也能發揮專長。健康:從工作開始,就一直堅持各種鍛鍊,體格和精力一直都很旺盛。科技:一直都在關注各種科技的前沿動態,有朋友曾經質疑:關注這個有啥用?不能當飯吃,太前沿的內容也不能用來幫助炒股,有啥用。沒辦法,就是喜歡而已。內容與標題1、總分總的結構
我的文字有時候會有些意識流,就是想到哪寫到哪,後來發現這樣寫法太隨意,會讓別人的閱讀過程中斷。
所以就重新調整寫法,採用比較固定的總分總的結構,這樣即使讀者沒有時間閱讀,也可以總結看看結尾的一句話總結,即能夠快速get到核心內容。
2、大家都喜歡故事
在內容中會加上一些現實的故事,增強內容的說服力,因為人人都喜歡故事(相反,不喜歡事故和意外)。
因為從小到大就一直在講故事,所以故事一直是我關注的核心,我以前在業界UXPA大會上主持的一個論壇主題中,就專門介紹了故事的力量,這個以後有空給大家分享故事的魅力和講法。
3、採用偏傳統的標題
現在很多自媒體都喜歡使用類似知音體的標題,如果有好內容支撐,那麼這種懸疑式的標題還行,但是如果內容不足以支撐標題的時候,就有標題黨的嫌疑了,時間久了,即讓人生厭了。
因為我的很多內容都是方法的結束,所以一般都採用疑問句,例如《如何讓孩子正確對待偏見就是這樣的標題。
4、段子手與剝洋蔥
內容要吸引人,要讓別人感悟道理,就要將內容寫得曲折一點,在關鍵之處進行轉折,讓別人眼前一亮:啊哈,原來還可以這樣啊。
平時可以多收集一些段子,並結合場景進行改變,或者將平時自己感覺有趣的言語記錄下來,這些素材一旦用到就會讓人覺得很親切。
有些大號的寫法都可以參考,有的善於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有的喜歡伏線千里、最後一刻翻轉,有的喜歡劍走偏鋒、換個角度看問題,有的則是嬉笑怒罵、把控情緒。我最喜歡的就是剝洋蔥式的分析方式,將一個問題從原因到發展,從現象到結果,由表及裡呈現在大家眼前,這種層層推進的邏輯思路更有說服力。
總結無論怎樣,堅持一種風格,講清一個道理,讓你我都有收穫,這就是對大家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