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強調人們勤勤懇懇的精神,統治者就要提倡愚公精神了。但是,愚公精神並不可取,因為他真的很愚蠢。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萬仞,在愚公的門前矗立著。愚公要率領子子孫孫叩石墾壤,把大山搬走。愚公堅信移山的理由就是憑藉認真的精神,子子孫孫一路生下去,而大山不增高了,也就能世世代代努力下去,把山移走了。其實,這只是一個人的一廂情願,並非真的如此。
子子孫孫早就不遵循祖訓了,不然愚公的後代到現在還在搬山呢。子孫萬代能不能遵循祖訓是一個問題,有沒有那種精神的傳承又是一個問題。現在的年輕人早就背離了傳統,也就愧對祖先的訓誡,沒人去傻呵呵地移山了。時代變了,人也就變了。人只能適應環境,不能讓環境適應人。或許愚公移山就是迎合了戰天鬥地的主流意識形態,也反映了人類改造自然和戰勝自然的偉大精神。但對於現實來說,並不可取。於是,作者為了彌補情節的不足,就構思了操蛇之神的兩個兒子,讓這兩個神搬走了兩座大山。從情節上有些理想主義,也就不貼地氣了。讓人覺得作者從一開始就在耍花招,講了這個故事不過是設定一個騙局而已。
智叟的出現是為了襯托愚公,智叟用了固定不變的僵死的眼光看問題,而愚公用了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於是智叟和愚公的辯論就成了形而上學和樸素唯物論的辯論,結果可想而知,當然是唯物論取勝了,哪怕它是樸素的唯物論。由此可以看到,這種辯論的勝利又符合了某種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需要被大力宣揚的。
愚公移山而不是舉家搬走寓示著一種農民安土重遷的精神,只能搬走擋住大路的大山,而不是自己搬走。事實上,從成本上來看,愚公全家搬走的成本更小,而搬山的成本更大,還非常辛苦,不掙工資,還是為了換來不知道多少年後的大路暢通,那麼,沒有產出只有投入的勞動到底能堅持多久呢?
愚公不僅僅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子孫萬代才去搬山的,那麼,目光如此遠大,是不是能夠實現呢?當然不能。許諾以後的幸福,而所有的勞動卻沒有報酬,只是憑藉宗族的力量,誰還會堅持下去呢?
現在更重視商人精神,如果愚公活在現在,就應該僱人去搬山。但他沒有錢,只能透過家族的勢力去動員人做無償勞動。說到底,愚公還是一個窮人,是無產階級。於是,這種身份特徵又符合了某種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