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好風追《大秦賦》這部劇到了50集,先開始為了追劇熬夜,後來開啟兩倍速,還是硬著頭皮往下看。本來想棄劇,但是為了找到為什麼這部劇在豆瓣的評分由開播的8.9降到了現在的6.4的原因,還是硬撐著往下看。

豆瓣目前評分

好風先開始喜歡這部劇,是因為電視劇開場時宏大的畫面,精美的構圖,精心設計的服裝和道具,以及一干演員的精彩演繹。

13歲的嬴政

到張魯一出場時就被驚到了,13歲的秦王嬴政啊,太滄桑了,美顏和磨皮後的抬頭紋清晰可見,偶爾伸出一雙枯瘦的,飽經憂患的手,總是不由的讓人齣戲。

可是看了幾個晚上,和張魯一熟悉了,也忘了他的年齡。趙姬說“你還是個孩子”,鏡頭那邊就出現了張魯一滄桑的臉,習慣了也就接受了。

只是這部劇依然讓人看著難受,好風花了好幾天,想明白了箇中原因——評分下降是編劇惹的禍。

我們知道電視劇本與小說創作相似,劇中的人物要有個性化的語言,人物的成長和轉變得有過渡和支撐點;故事的情節要曲折,但意料之外的情節必須在情理之中。

《大秦賦》這部大製作的電視劇卻在對白、人物塑造和情節設定上都出現了硬傷。

①首先,很多對白太隨意,缺少歷史劇的厚重。

臺詞缺少歷史厚重感這方面趙姬這個角色被吐槽最多,雞湯式的對話經常讓人齣戲,以為自己追了一個現代偶像劇。

嬴政很多話也特別潮,除了要陪著呂不韋浪跡天涯,還有對羋華的深情告白,以及在嫪毐謀反後對太后的指責……讀者朋友們試一試:把嬴政圖片中的臺詞中的“寡人”換成“我”,有沒有一點追瓊瑤劇的錯覺。這種突然轉變的語言風格總讓人措手不及。

②人物語言缺少個性化。

塑造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個性化的語言是必備的要素。

如魯迅筆下孔乙己會說問“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會說“多乎哉,不多也”這樣的話,酒店的小夥計絕對不會說。

祥林嫂會說“我真傻,真的”;魯四老爺就絕對不會說。

林黛玉會寫《葬花詞》,王熙鳳絕對不會。

《大秦賦》這部電視劇是大手筆,不同國家的眾多人等粉墨登場,除了趙國的趙偃和郭凱等幾個人物的臺詞有識別度,其他演員的對白識別度極低,每個人都會偶爾冒兩句正能量的句子,這樣難道就把人物個性複雜化了?

趙姬和嬴政兩個個性不同的人的臺詞竟然很相似。

嫪毐一個粗人與李斯的語言區分度也不高,當然除了編劇刻意安排他聽不懂魏嫣的“既見公子,雲胡不喜”這樣的臺詞。

之所以說刻意是因為前一集嫪毐還用《詩經》中的情詩和趙姬調情,後一集突然就聽不懂同樣出自《詩經·風雨》的句子了。要知道戰國時期的人聽一首出自鄭國的民間歌謠並沒有難度,而無論從劇情發展還是嫪毐扮演者的表情都看不出他是假裝聽不懂。

這部劇經常是編劇想讓演員來一段什麼臺詞就來一段,而不是根據人物個性他可能說出什麼臺詞。

後來贏異人繼位後原諒了公子傒,讓他回到咸陽封他為駟車庶長,掌管宗室事務。公子傒一感動就開始全力輔佐異人。

結果在華陽太后發動宮變時,他又開始有了想法,最後趙姬一通當皇帝不快樂的理論讓他發誓要扶嬴政上位。這種沒來由的轉變實在有點突兀。

更誇張的是渭陽君嬴傒至此進入癲狂狀態,開始了分裂式表演。一會金剛怒目,暴跳如雷;一會為情所傷,痛哭流涕;一會忍辱負重,如被馴服的綿羊……只是這些情感多半缺少過渡和鋪墊,所以給觀眾以不適感。可惜周鐵這位演員了,如此精湛的演技被編劇搞得不合時宜。

嬴政這個角色的塑造的也比較糾結,一會是人畜無害的乖孩子,覺得母親和仲父是自己的天;一會是暴戾恣睢的獨裁者,喜怒無常。而一個人物的幾種模式隨著劇情的發展隨便切換。你以為角色成長了,但很快他又退回去原來的狀態了,你以為角色轉變了,但不久他又變回去了,人物轉變的真是讓觀眾猝不及防呀!

④很多情節既在意料之外,更在情理之外。

其實好風一開始特別欣賞劇中幾處情節的設定。

比如在五國合縱伐秦時,讓樊於期放了燕國太子丹,這就為樊於期以後投燕埋下了伏筆。

《史記》中關於樊於期這個人物記載的太少,只說他從秦國逃到燕國,最後自殺,用自己的人頭支援荊軻去行刺秦王。

《東周列國傳》中說他對呂不韋不滿,覺得嬴政可能血統有問題,所以支援嬴政的弟弟——公子成蟜謀反。最後成蟜被殺,而樊於期卻安然無恙,繼續在秦國為將,直到被趙國大將李牧打敗,擔心被罰逃到燕國。

《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情節很好地解釋了樊於期攛掇成蟜謀反而為什麼沒被殺,因為樊於期所作的一切都是呂不韋的謀劃,所以他能全身而退。

可是在《大秦賦》中,樊於期也沒等到與李牧開戰,劇中他因為保護冬兒不力,致使冬兒死亡,因害怕而逃跑了。

其實,劇中也極力表現樊於期如何不顧生死救冬兒和公子扶蘇的,如果救冬兒失敗要被罰,那麼成功解救扶蘇是不是要賞呢?何至於就逃跑呢?何至於後來“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用重金和封地懸賞,要他的人頭呢?

總感覺後面的劇集和前面的不是一個編劇,漏洞太大,觀眾靠著善意和理解已經補不住了。

劇中關於嬴虞的情節安排也非常不合情理,編劇原本可能要設計一個諜中諜套諜,可惜這個連環套設計的太混亂,除了編劇,觀眾根本解不開,也料不到。

另外嬴政滅嫪毐的過程在《史記》中也是一筆帶過,編劇要腦補這段情節,應該是借鑑了《左傳》中《鄭伯克段於鄢》這個故事。

鄭伯先縱容被母親偏愛的弟弟共叔段做大,抓住他謀反的把柄,一舉除掉他。

嬴政也想這樣對嫪毐和太后,希望借除嫪毐的同時削弱宗室和呂不韋的勢力。

只是操作過程太過拖沓,很多人吐槽《大秦賦》拍成了《嫪毐傳》。

當嬴政半夜跑到太后房裡在床上掛了一把類似於達摩克利斯的劍,不知道其他人觀感如何,好風差點崩潰。

另外在《鄭伯克段於鄢》中,鄭伯掌控了整個局勢,他的弟弟只等著落入圈套。而《大秦賦》中先開始秦王不殺嫪毐說沒有證據時,好風只以為他是為了後面的大動作找個理由。

看著看著才發現,秦王是發自內心的這麼想呀!那他殺12歲的甘羅時怎麼沒要證據?後面因為有人替太后求情,直接殺掉27人怎麼不要證據?殺一個與他母親私通,淫亂後宮的人反倒要證據了?

關鍵是在對待嫪毐這件事情上,秦王和李斯一通操作猛如虎,最後是漏洞百出,如果不是大將王翦接到兒子的報信冒死相救(注意兒子報信並不是秦王和李斯安排的),那麼秦國可能就姓嫪了。

電影和電視劇利用這種“最後一分鐘得救”的手法確實可以讓情節扣人心絃,但是也要合理才行呀,否則觀眾感覺被編劇耍了,完全不靠譜的劇情,靠著編劇的生拉硬扯湊在一起,怎麼看怎麼違和。

當然,追劇到現在,還是因為本劇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比如段奕宏扮演的呂不韋,尤勇扮演的王翦,鄔君梅扮演的華陽太后等人的演技確實是非常棒。

劇中的服裝和道具也非常用心,因為追劇好風跟著看了好多相關的書,包括秦朝時的服飾文化,感覺劇組真是用心了。

比如秦王在雍城行冠禮時戴的這頂冕就非常精緻。帽頂上這塊板狀物,叫做“延”,繫於下頜的帶子叫做“紘”;兩耳旁聯綴“瑱”,在延的前端垂著數行玉珠,叫做旒。

這個旒有講究,從皇帝、諸侯到大夫,各有等差。皇帝的冕旒最多,有12條,其他的有9條、7條、5條不等。

《大秦賦》這部劇中秦王加冠時的冕是九串珠子,因為那時候他是秦王,是諸侯;而序幕中那頂象徵著皇權的冕是12串珠子,下面是一個大大的“天”字,那時候他是至高無上的始皇帝,一統天下!

從這一點看,《大秦賦》又值得一追。

12
最新評論
  • 1 #
    《大秦賦》編劇的漏洞太大,觀眾靠著善意和理解已經補不住了。#觀止讀書會#
  • 2 #
    我覺得越來越好看了,張魯一的秦王越來越精彩了
  • 3 #
    做為演員,也應有自知之明,不是什麼角色都可以挑戰,你本身就顯老,卻偏偏扮少年嬴政,這自然就是錯誤!
  • 4 #
    《大秦賦》裡的嬴政這樣的腦殼,能統一六國嗎?
  • 5 #
    秦王角色的選擇,是導演失誤,與編劇和演員無關。張魯一的表演從外形到內在,似乎都與觀眾心中的秦王有距離,並非張氏不努力,看得出他在盡力,該動情時也真,該齣戲時也有,但總覺欠火候,難到位。或許魯一的侷限在對秦王時期的歷史文化風俗,尤其是人物性格及及內心把握不準,造成觀眾不買賬。此前開局及張魯一出場前,很有看點,可越往下越坐不住。多好的攝影,多好的場景,多好的化妝,多好的道具……惜哉,無入心的人物均化為泡影。
  • 6 #
    越罵證明越多人看。無人罵的電視劇證明無人看
  • 7 #
    張魯一把秦王嬴政的內心世界演繹得很好
  • 8 #
    秦王親政才22歲,劇中象62歲。
  • 9 #
    這劇挺好的,但是少年的秦王確實年紀太大演員,就是一箇中年人演,沒味道了。
  • 10 #
    張魯一是個好演員,但讓他演13歲的嬴政確實不合適。
  • 11 #
    如果張魯一讀點大秦興起史的話、接到劇本閱後可以不接此劇呀……扯、還是為掙
  • 12 #
    演的很好 演員的表情都到位
  • 13 #
    場面宏偉壯觀,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是大秦的氣派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哈里王子的一頭“鏽發”,查爾斯十分疑惑,從此與卡米拉走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