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沒有一個在網際網路衝浪的人能夠避開有錢人炫富的浪花,如今,這股浪潮已經席捲了主打“平民化分享”的“大眾點評”app。
開啟你手機裡的“大眾點評”,在首頁推薦裡隨便點開一篇,就是值得深度鑑賞的凡學佳作。
那麼,大眾點評是如何在這股炫富大潮中淪陷的?
正如大眾點評的slogan“發現品(fan)質(xue)生活”,吃一頓飯寫上千字小作文已經不再新鮮,如今真正考驗文學功底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裡,看似隨意地散發優越感。
大眾點評賴以發家的美食區,自然也成了修煉文筆的“新手區”。
在這裡,即便4000一位的餐廳,吃的也不是一個價格,而是菜品和氛圍;
城裡最貴的蛋糕店人均2500元,但“瞭解了一下價格還好啦”~
在將定位分別切換成“上海”、“成都”、“北京”後,我們大致總結出了這份《大眾點評炫富套路大賞(美食篇)》,相信閱讀完後,你也能書寫你的優越人生。:)
tips 1:拉踩是必備技能
和嚴禁拉踩的粉圈不同,在大眾點評,唯有捧一踩一,才能顯示出自己的高貴與專業。
譬如當你吃了一家昂貴的日料,最好的炫耀方式不是讚美美食,而是拉出同等檔位的別家對比,暗示自己平時的餐飲標準一直保持在人均2000+,並附上風輕雲淡的點評,“這家一般”。
這位使用者提到的日本米其林“龍吟”和“青空”,有心的你略一搜索,不難發現原來這兩家人均都在2500+呀~
華爾道夫到底西餐做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位使用者曾在澳洲吃過“據說是當時全澳唯一一家廚師帽餐廳”:
無論拉誰踩誰,真正的重點,永遠在於自己從一而終的高質(jia)飲食。
tips 2:富人的講究就是,打飛的去吃美食
在家門口享受美食也太平平無奇了,真正講究的美食家們都會為了那一口心頭好,特地打一次飛的,特地住一晚香格里拉,體會日常生活的小確幸,品味美食的“快樂和情懷”。
tips 3:吃的不是菜,而是海外的鄉愁
普通使用者還在兢兢業業撰寫美食點評,進階使用者們早已將一頓飯的價值拔高到對於往昔國外生活歲月的追憶。啊,碗裡都是北海道的味道。
還有一位使用者在澳洲待了十幾年,沒想到回國後,連咖啡都是不拉花的,結尾處一句淡淡的“好吧。”道盡心中無限的悵惘:
tips 4:都是別人請客盛情難卻啦~
比自己掏錢吃貴价餐廳更高階的,是別人請你吃。
此處重點有三:
1. 享受了貴价美食;
2. 和社恐不同,自己擁有願意請吃飯的朋友;
3. 朋友還很有錢。
下面這篇也稱得上優秀習作了:你結婚都湊不滿一桌酒席,我過個生日就能收到五六個4000多元的蛋糕,或許人類的悲喜就是不相通吧。
另一個進階竅門是,一定要強調自己並不在乎美食貴不貴,珍貴的友誼和親情,才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
儘管如此,這位使用者還是忍不住暗搓搓提醒看客們,這傢俱樂部的在籍會員大多是勞斯萊斯車主,還有李嘉誠,楊瀾等名人呢。
tips 5:比美食更重要的,是帶我吃美食的TA
中學語文老師在給你備戰高考時一定提過,做閱讀分析時,不要單純看文字表面意思,而是要深入挖掘作者內心的思想感情。
在一些大眾點評炫耀文學中,美食充其量只是個表象,真正的核心思想其實是撒狗糧。
“雖然現在和小張有許多次約會,但我仍然記得那天我們在51樓吃的那頓惠靈頓牛排,愛小張。”
“餐點我覺得一般般,但是擺滿玫瑰花瓣的餐桌,和寫有我名字的定製選單,還是能感受到男友的滿滿心意~”
“雖然我彈的鋼琴曲走音了,但不妨礙我的男友仍然要拿相機拍我,真討厭呢。”
tips 6:任何美食都沒有我的故事精彩
在廣泛瀏覽大眾點評美食區時,我們還發現了這樣一位使用者,在閱讀了她的體驗筆記後,我們不得不感嘆,一定是《故事會》和《知音》的老讀者了。
美食體驗都是附贈的,每篇開頭的個人小故事分享才是精髓。
比如波特曼飯局的起因,是和去度蜜月還不忘給自己代購的男閨蜜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曖昧情愫:
而去818廣場吃飯,則是因為粘人的男友把休息日都給了自己:
看似是品鑑滬上美食,實際上卻在書寫自己在大上海的情海浮沉。
即便是前任的同學,和前任同事的老婆,依然能與自己保持友好互動,可能因為自己的人品真的沒得說。
優秀範例 1:
優秀範例 2:
在瀏覽瞭如此多篇優秀範文後,相信你已經對如何在大眾點評美食區留下一篇自己的凡學大作有了靈感。
看,連法國友人都來大眾點評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了。
不過,寫作講究的是一個融會貫通,真正精通當代炫耀學的人,也從不會將自己施展才華的領域限定在美食版塊。
事實上,當你點開大眾點評的時候,就已經走入了一座網際網路的凡爾賽宮殿。
前段時間,大眾點評上一位使用者火了。
一部分網友表示,“下次可以考慮考慮寶格麗”,“我還是喜歡(拿30萬)買房子買基金買股票”——對此這位博主回覆說自己都買過了。
另一部分網友則吐槽博主人傻錢多,中了消費主義時代下的奸商騙局,“我一個家裡人賺得跟馬雲差不多,也沒買30萬的首飾。”
兩撥人吵來吵去,誰也沒能說服誰,卻讓我們看到了“當代人的本質就是檸檬精”這一板上釘釘的事實。
拿大眾點評來說,“貴价美食店”,“奢侈品店鋪”,“高階酒店”和“豪車品牌4S店”並列為四大炫富重災區,涵蓋了當代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炫富文學,而炫富文學從來不缺觀眾和熱度。
在這個人均富二代的網際網路社群裡,即使是地道北京人也每週末去住高檔酒店,直到住成鑽石卡。
護膚品用的是La Mer,碰上過生日老公還會送一套海藍之謎。
即便堵在宇宙中心三里屯,但是坐在賓士車裡的舒適,也能緩解心頭的鬱悶。
平時穿的都是在歐洲旅遊時買的奢侈品大衣,但是今年出不去,只能在國內專櫃將就買買了:
雖然炫耀奢侈品、豪車和高檔酒店的套路,和炫耀美食也大同小異,不過是“拉一踩一”這類的套路,但是因為這類產品的價格本身就比貴价美食還要高出一個檔位,因此凡學氣息難免更加濃郁。
比如點評國內的麗思卡爾頓,就一定要提一嘴和自己住過的其他城市的麗思卡爾頓也很贊,並踩一回希爾頓,“且不說國內國外,同一個城市的希爾頓的服務還是有差別。”言語間,一個經常住高階酒店的名媛形象就躍然紙上。
又或者打出一套組合拳,先是入住一晚1500的酒店,接著就飛奔去愛馬仕shopping:
人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向外展示自己/尋求認同感幾乎是人類的本能,因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可以社交的地方就可以炫富。
即使是網際網路沒有出現的時候,人們也喜歡炫耀財富:改革開放初期,加長轎車、豪宅、大金鍊子,都是成功人士的象徵。
到了今天,豪宅依舊是豪宅,只不過轎車成了世界各地旅遊,大金鍊子成了愛馬仕喜馬拉雅。這也是拼多多名媛的由來——用更少的成本,來抬高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身價。
社交平臺的出現,給予炫耀更廣闊的展示空間,你可以讓更多人能看到自己,還可以讓別人只看到自己想展示的部分。這也是為什麼每個社交APP,最終都會淪為炫富工具的原因。
再加上,悶聲發大財的時代過去了,在這個流量=財富的時代,炫富本身就是一種財富密碼。早年間一個炫富影片就能瞬間獲得成千上萬流量,博主獲得流量後順理成章接廣告,財富變現。
而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幾年後,不同的社交APP也形成了各自壁壘鮮明的炫富體系。您可以看看我們整理的這份社交炫富速成指南。
我的地盤我做主,再加上可以分組,炫富的時候也就多了許多自由度。你可以自由地發任何想炫耀的東西,給你想炫的人看。
· 微博 ·
作為最老牌的社交平臺之一,從誕生至今,微博一直是炫富密度最高的平臺之一。
從早年間直接擺出寶石,到現在雲淡風輕拍下自家別墅的照片,仍有無數人前仆後繼地在微博上炫富。
只是完全公開的社交平臺還是有一定的風險,早年間的郭美美,今年的蒙淇淇,都是因為微博的公域流量太大導致的翻車。
· 知乎 ·
打著知識分子的旗號,在知乎,直接的炫富顯得太低階。相比直接炫耀財富,知友們更喜歡低調的炫階級:
——年入十億的生活是種什麼體驗?
——從200平床上醒來是什麼體驗?
表面上是開啟更大的世界,細品全是精英的氣息。
知識分子聚集的地方也沒什麼不同,該被欺騙一樣被欺騙,15年就有一位自我包裝的知乎使用者@法椰 被豆瓣使用者扒皮是偷圖炫富。
· 小紅書 ·
可能是最能堂堂正正炫富的社交平臺之一。
小紅書最初興起,就是因為有各種奢侈品、五星酒店的分享——在微博直接表現“我有錢”太low了,和小紅書跟同好們分享生活就親切的多。
圖文結合、標籤形式,可以更方便直觀地展示自己。你可以在這裡見到全世界的奢侈品、新品,也可以見到全世界各處白富美的生活。
一些率先引起關注的白富美,還自然而然轉型成為博主,比如知名的小紅書三姐妹:@林恩如、@ritawang、@詹小豬。
小紅書的炫富水分也較高,全國一年銷售200臺的勞斯萊斯,但在小紅書,每年有2000名車主喜提幻影。
· 抖音/快手 ·
短影片也是炫富的必要方式之一,只不過影片要作偽的話,比圖片的成本要高得多,所以相比圖片社交平臺,短影片平臺上的有錢人肉眼可見的少了許多。
但大基數下,你還是可以在短影片平臺上看到各種各樣的有錢人。比如朱一旦就是從短影片火起來的,《為了討好老婆買了20個香奈兒包》、《22歲就財富自由是什麼體驗》各種短影片也層出不窮,真真假假虛實難辨。
除了開眼,普通老鐵記得雙擊666就好了。
說到底,炫富的背後還是人類優越感在作祟,上流階級看不上普通人,有錢的看不上沒錢的,老錢看不上新錢。
只能說無論那一撥都讓人挺費解的。
對我們普通打工人而言,只要不傷害到別人,其實怎麼炫富都無傷大雅,只要您記得炫富完之後,不要再給我們發“幫我拼多多砍一刀”,就好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