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修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站這事兒,最近有點熱鬧,不過跟印度其實沒啥關係,因為雅江的水其實影響不到印度,要影響也是影響孟加拉國,這事兒我在之前已經寫過了。
話雖如此,印度的水資源危機卻一點也不是鬧著玩的,它在2019年剛鬧過一次缺水危機。如果在下一次缺水危機到來前,印度政府不能有效治理好水資源,那麼不用他國動手,這就是印度最大的危機。
而下次缺水,肯定是會到來的。
印度缺水危機有多嚴重如果地理知識還沒有還給老師,我們就應該知道,印度本是不該缺水的。
印度洋而來的季風溼潤著印度,境內河流眾多,擁有五大水系,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約20850億立方米,就連世界雨極也在印度阿薩密邦的乞拉朋齊,那裡的年降水量世界第一。
印度的水資源條件可以說是亞洲較好的國家,反而是它的鄰國們,包括巴基斯坦和中國都是缺水國家。巴基斯坦嚴重缺水不用多講了,跟中國來比,印度的年平均降水量約1140毫米左右,中國只有600毫米上下,2008年算是較高的一年,也只有654.8mm,2011年最低的時候只有556.8毫米。
不缺水的印度常常鬧缺水危機,它缺的不是水資源,這就是人禍導致的缺水。
那麼印度的缺水危機有多嚴重呢?
2019年,印度就剛鬧騰過一次缺水,還挺嚴重。
這次缺水危機最嚴重的的地方是金奈。金奈這個城市被稱為“印度的底特律”,顧名思義就是個汽車城,它也是印度的第五大城市。
印度也存在降水量不均勻的問題,金奈缺水,想來應該是個降水不豐沛的地方吧。
然而並不是,金奈的年降水量達到1383毫米,高於印度平均值,比江湖縱橫的我國武漢年降水量還高,就算旱季溫度偏高蒸發量較大,也決計不應該缺水。
當然金奈也有自己地理上的問題,它靠海且地勢平坦,比較難於留住水流。不過它明顯的旱季只有二月到四月的三個月時間,一年倒有六個月是雨季。
不過地理上的問題並不是金奈缺水的真正原因,激增的城市人口才是。
2001年,金奈的人口是434萬,2019年達到了驚人的1064萬。
金奈的水資源供養得起434萬人口,如果好好整水利,1064萬人也不是太大問題。問題是人口膨脹的同時,水利工程建設卻跟不上,增長的人口讓城市不斷擴張。過快的城市化導致規劃缺失——一切先解決眼前問題再說。金奈原有650個溼地,到2019年只剩下27個——去哪了,大都被填平蓋工廠,蓋房屋了。
金奈本就缺少大型地面河流,就靠著這些溼地、湖泊調節自然界水資源,這些調節器被吞噬了,爆炸的人口還需要更多的水,此消彼長,不缺水才怪。
2019年的水危機,讓金奈四座水庫耗幹,缺水的民眾走上街頭抗議,超過550人被捕。金奈的問題就是整個印度的問題,首都新德里有約四分之一人口無法獲得飲用水,只得依賴水車,街頭的水罐車成為新德里一景,水罐車這東西在我印象裡只見過城市綠化和為浴室供應熱水裡在使用。
這是印度城市化的通病,或許也是所有國家發展時期的通病,但在印度表現尤其明顯。
印度政府智庫NITI Aayog早在2018年就釋出過報告,裡面指出印度正在經歷史上最嚴重的水危機,全國有近6億人用水緊張,每年約有20萬人因此喪命。
為什麼呢,這牽涉到印度的用水方式。
印度為什麼缺水印度是個農業大國,13億人裡有三分之二人的生計依靠農業。農業理所當然成為印度用水最大的去處,但印度農業用水又相當粗放,2010年印度的農業用水量就高達6880億立方米,佔到了總用水量的90%。
耗了這麼多水,想來印度的農田應該能得到很好灌溉了。遺憾的是印度農業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僅有35-40%,因為印度97%的農民們採用的仍然是最低效的地面灌溉方式,現代的高效灌溉方式存在的意義大多隻在於拍照、示範、做樣板。
加上印度60%的耕種面積種植的是最耗水的水稻和小麥這兩種作物,更需要耗費大量的水。耗水越多,浪費也就越多。
用水效率的低下體現在數字上,印度耗水1立方米僅能產糧377克,在中國這個數字是1200克左右,高出兩倍都不止。
當然,印度的生活用水也好不到哪去,同樣充斥著低效和浪費。此外印度還存在嚴重的水汙染問題,全國有近70%的水體受到汙染。不用親自去印度考察,我們看看恆河照片裡就能體會到,試問我國的長江黃河有哪段能找出恆河照片裡這樣的汙染。
就連印度的首善之區新德里也多次因為主要水源汙染物指標太高而被迫關閉水廠,工廠縮減產能,其他地方什麼樣也就可想而知。
根據聯合國發表的《世界水發展報告》的資料,印度在122個國家裡赫然位列三甲——當然是倒數的,排名第120位。
印度的增長近些年是快速的,不過水利建設卻無法跟上,新德里、孟買這些大都市管線都普遍老化,洩漏、爆管再加上人為的偷水,造成的水資源損失高達40-50%,作為大城市的金奈也是如此。
除了浪費,還有水汙染問題。水汙染也是印度的老問題,它的水質常年在聯合國水質排名中倒數。印度城市汙水處理率極低,長久以來都習慣了直接把生活汙水排入河流,未處理的汙水比例超過50%。農業上又過量使用化肥和殺蟲劑,有害物質也流入河裡或滲透到地下造成水體汙染,印度許多邦的地下水含氟量超標,有些邦甚至含砷量也超標。
印度人這樣玩弄水資源,人越多的地方汙染就越嚴重,所以往往越是大城市,缺水問題越嚴重,如首都新德里,汽車製造中心金奈,軟體之都班加羅爾等地。
印度的對策為了應對缺水危機,印度政府也是很努力的。
除了年復一年的大喊節水增效之類的口號並制定相關的計劃,印度最重要的辦法是開採地下水。
地下水也是水資源,不是不能開採,但不能過度開採。不合理開採地下水會帶來地面沉降,並改變區域地貌形態和地表水的自然排洩條件。
印度恰恰就是大量抽取地下水,並且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開始。開採到今天,地下水的消耗量已經佔到了年用水量的33%左右,供應了70%的灌溉面積和80%的生活用水。
地下水,已經成為印度不可或缺的關鍵水源。
以印度幾個邦為例,旁遮普的地下水平均開採率高達166%,地下水平面過去十年一直以年均0.55米的速度下降,井越打越深。旁遮普的深水井在1971年是19萬口,2010年暴漲到128.6萬口。
比如這次缺水危機最嚴重的金奈,當地居民的抽水機要開9-10個小時,才能抽夠20罐水(每罐水容量是14-17升)。
過度開採地下水帶來的缺陷早已體現出來,印度的地下水自淨功能嚴重下降,造成鹽水入侵,有害礦物質在地下水中聚集,是印度水汙染的一大主因。
即使如此開採地下水,印度還是有近一半的農田幾乎沒有任何灌溉,依靠的是每年6到9月的預計降雨來突擊種植大量農作物。
面對2019缺水危機,莫迪還啟動了一項耗資600億盧比(8.42億美元)的計劃,以解決該國中心地帶七個農業邦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缺什麼補什麼,莫迪這項計劃主要針對的還是補充地下水,推動停滯不前的灌溉專案建設,以提高八個農業大邦土地的整體可用性。
現在印度政府和各邦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增加地下水補給,但從計劃來看,即使執行到位,短期內也難以改變印度全國地下水的嚴峻形勢,而執行力又向來是印度的痼疾,下一次缺水危機到來前能有多大改善真不好說。
此外印度還推出了“內河聯網計劃”。
雖然印度建國還不足百年,這個計劃卻是百年來的執念,它的目標是把主要河流連線到一起,最初的目標是為了航運。
印度立國後,“內河聯網計劃”再次被不斷提出,現在的目標改為了方便遠端調水。但直到2002年,印度政府才公開提出計劃,雖說原來的預計是十年內完工,實際上直到今天這個工程都沒有開工,為此組建的專門工作組也早已解散。
從方案來看,“內河聯網計劃”是個大手筆,它將挖掘260條左右的人工河道,來把印度境內的37條主要河流連線起來,預計要建設的運河裡程長達1.25萬公里。
這個計劃如果完成,將形成每年高達1780億立方米的調水能力,成為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美好的“內河聯網計劃”之所以一鋤頭都挖不下去,因它面對的困難實在太大。
一是生態上,反對者認為這是破壞生態環境。二是法律上,因為印度憲法規定水資源歸各邦管轄,有些邦並不支援這個調水計劃。三是技術上,認為工程太大,技術難度太高,不具備可行性;四是質疑工程的效果,認為投入太高,潛力有限。
除了國內吵得一地雞毛,這個工程還有更棘手的國際問題。它影響到印度鄰國尼泊爾和孟加拉國的水資源,尤其是孟加拉國,它的水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達95%。在孟加拉國看來,印度這是要渴死自己的節奏,一旦工程實施,孟加拉國必定以最激烈的方式進行反對,這將牽涉到地區安全問題。
所以“內河聯網計劃”喊了幾十年,現在還停留在紙面上。
水利設施不止包括這些,興建大壩也是重要方法,但這對國家的基建能力是個很大挑戰,印度也很努力地在修壩,無奈實力不允許,工程質量渣渣。
就算國內的我們也經常能見到印度大壩潰壩的新聞,比如2017年的比哈爾大壩、2019年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大壩、賈坎德邦運河大壩等。
潰壩原因更是五花八門,有因為螃蟹氾濫的,有因為老鼠洞的,反正印度的動物們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除了這些,還有雨水收集,改革水資源管理等種種方法,這些只能說聊勝於無、揚湯止沸,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印度的缺水危機多年來一直呈現總體惡化之勢,而印度的工業化、城市化、人口增長又持續需要大量用水。根據印度水利部的預測,2025年,印度用水量將增至1.093萬億立方米,2050年更將達到1.447萬億立方米。屆時,印度所有可利用水資源將消耗一空。
如果印度沒有有力的舉措解決水資源危機,就可能引發局勢動盪,要知道印度存在離心力的邦不少,到時各邦之間、各邦內部、上下游之間、工農業之間的爭端都會冒頭,演變成政治危機。
如果事情惡化成這樣,無需有勞他國動手,印度就可能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從上面種種舉措來看,印度自己也早就意識到了缺水危機,卻拖拖拉拉幾十年,換了數任政府都沒能解決,這已經不能說是慢工出細活了,連磨洋工都不帶這麼磨的。
這事實上正反映出印度國家的一個特性。
觀察印度建國後的種種表現,他們面對困難的態度令我不解。“非暴力不合作”名氣很大,它確實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但也要看到另一方面,這個運動是有軟弱性、妥協性的,具有明顯的缺陷,取得的成果也並不徹底。
在國家建設方面,印度基本上忽視了吃苦受累的第二產業,選擇擁抱資訊化和第三產業;國家防務上,印度的思路也是“造不如買”,歷來不重視自主研發,好不容易下決心搞個阿瓊坦克,經歷了漫長的研發,全身零件也沒幾個是印度原產,說好的全國產還是成了萬國造,效能還不咋地,連印度陸軍也拒絕接收。
應對水資源危機,印度同樣是這種思路,面對困難不是想辦法從戰略上根本解決,一旦遇挫就擱置再擱置,只是試圖透過技巧性的戰術來加以解決,缺乏知難而進的勇氣。
印度政府知不知道,從戰略上解決問題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呢,我相信是知道的,比如興建水利設施、比如加快現代化農業建設、或是強力推進內河聯網等等,但歷屆政府都沒有表現出這種決心和魄力。
對比我國,我們的水資源其實不如印度,搞水利的難度也不比印度低,但今天我們在水利工程上取得的成就足以讓印度汗顏。
1951年,建國不久百廢待興之際,就建成長168公里的蘇北灌溉總渠,可蓄水4700萬立方米的石漫淮水庫。
1952年,白沙水庫、板橋水庫建成,還以 " 蓄洩兼籌,以洩為主 " 的原則,30萬軍民以75天的驚人速度建成了荊江分洪第一期主體工程。
1958年,三門峽截流工程成功,黃河三年兩決口的歷史從此結束。
1969年,紅旗渠工程完成,總長度1500公里,被稱為人類征服自然的奇蹟。
60年代,治淮工程取得決定性勝利,千年來多災多難的淮河再沒發生大的水患。
1970年,橫跨皖豫兩省的淠史杭水利工程竣工,灌溉安徽西北部900多萬畝土地,是堪與都江堰齊名的偉大壯舉。
密雲水庫和懷柔水庫建好後,總蓄水量達到45.19億立方米,成為北京的生命之源。
當然,還有最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這是幾代人醞釀和實施的成果。
最近,根據十四五規劃,國家又明確提出了“實施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巨大的水能資源開發提上日程。
真的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這或許就是民族的特性、國家的氣質。
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就講的是艱苦奮鬥的精神,一直到今天還在講。迎難而上成為共識,上下齊心努力下,終於取得了一些成就,這都是一塊塊硬骨頭啃下來的,沒有捷徑可走。
今天的我們,也依然要記住,不畏艱難,艱苦奮鬥,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即使是在將來,我們實現了當初設立的宏偉目標,也千萬不能忘記這些鼓舞著我們前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