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0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返回至四子王旗預定著陸區,空地搜尋分隊很快搜尋發現到返回器,寒冬暗夜中的落區雪地上一片歡騰。參試人員隊伍中身穿紅色搜救服的他,不禁熱淚盈眶:“圓滿了,真是圓滿了!”
自1990年12月參加工作以來,他已在航天著陸場系統總體崗位上默默堅守了整整30年,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從實踐十號到嫦娥五號,每一次返回回收任務,都能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對這片遼闊、美麗、純潔的草原愛得深沉,阿木古朗草原上流傳著許多個“白晝流星”的傳說,每個傳說裡都有屬於他的故事。
他,就是呂斌濤,駐京某所的一名普通科技幹部。
這30年的堅守源自於對祖國忠誠奉獻的赤忱之心,30年的堅守承載著築基謀天的責任擔當,30年的堅守傳承於融合創新的精神特質。
熟悉呂斌濤的同志都親切地稱他為老呂。
老呂,其實不老,今年還未滿五十歲。每天看到他都是樂呵呵的,他總說,“每天和好搭檔們一起幹著最熱愛的航天事業,家人支援兒女雙全,滿足啦”,幸福感溢於言表。
稱他老呂,不僅僅是因為他工作經驗老道、業務能力突出。
作為航天著陸場的系統總體設計人員,他從神舟一號任務幹到神舟十一號任務,從返回式衛星幹到新一代載人試驗飛船,每次返回式航天器的著陸場都能找到他,他已經在航天著陸場總體技術崗位連續奮戰了30年,親眼見證了我國航天著陸場的變遷,是一名名副其實的“搜救老人”。
看,舉世矚目的嫦娥公主回家,他果然在四子王旗迎接。
老呂,甘之如飴。
每一項航天任務的成功實施,都離不開一群攻堅克難、迎難而上的航天人,背後的故事一定少不了一個個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每個技術細節都需要反覆地推敲打磨,每個技術難題都需要堅韌地去克服去征服。
讓我們回溯到2003年初,某次航天器返回搜尋任務中,出現了搜救直升機以及多套國產、引進的定向裝置均無法接收航天器信標訊號的突發情況。難道是航天器的信標訊號未發出?現場定性測量結果否定了這一因素。那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歸零分析發現,由於航天器著陸姿態特殊,其發出的信標訊號極化方式發生變化,與機載定向裝置不匹配。問題是找到了,怎麼才能高效解決呢?老呂一力擔下。他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研製一套全新的裝置,這對學指揮自動化出身的老呂而言,談何容易呀!
那段時間,老呂每天都全身心撲在各種測向體制、對比分析結果、模擬資料的資料中,試驗做了一次又一次,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一種全新體制的機載搜尋定裝置樣機研製成功了!飛行試驗結果表明,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
老呂回憶起當時的不易,樂呵呵道:“只要學習、學習、再學習,就沒有航天人攻克不了的難題。”航天人仰望星空的道路上,少不了腳踏實地的努力與堅持,築基謀天的征程中,更少不了風雨兼程的拼搏與奮鬥。
8年後,2011年1月,探月工程三期正式批准立項,這項工程將實現我國首次月面自動取樣返回。但高速再入返回的小目標返回器,重量只有三百多公斤,怎麼才能更加準確搜尋回收這個“小傢伙”呢?
“必須要發展新的搜尋技術!”老呂下定決心,說幹就幹。
要查閱大量技術文獻和資料,他就一頭扎進資料室;要尋求技術支撐,就調研走訪多個研究所和高等院校……星光不負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一整套完整的技術路線,終於在老呂的不懈努力下成型了。
主要是採用地基無源定位技術,依託返回器著陸區內的通訊基站,建設多個訊號接收站,形成一張比返回器著陸散佈範圍還要大的“網”,透過接收返回器的信標訊號實現實時定位,從而解決快速運動小目標的搜尋難題。
預研課題完成了,原理樣機成功了,成套系統驗收了!正是他這種敏銳的思維、不懈的探索和勇於融合創新的理念,贏得了航天小夥伴們的交口稱讚。
問老呂,從事航天工作30年,有何感想。
笑呵呵的老呂立刻斂容正顏道:“星辰大海,初心不改!”
作者 | 張謙謙、安振華、葉建設
編輯 | 任 莉
郵箱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