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空的“舞蹈”
嫦娥五號在億萬國人的矚目中,表演了一次高難度的“雜技”跳躍,最後準確著陸在四子王旗的預定著陸點。結果讓人興奮,但整個過程著實讓人捏了一把汗。
嫦娥五號返回軌跡演示圖
有朋友可能就會問了,航天器在高空“打水漂”,跳躍式返回地球,最早是誰想到的?
說起航天器“打水漂”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十多年前。一回到那個年代,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美國的阿波羅。
不過,有網友說美國阿波羅是第一個實現“打水漂”的航天器,就想簡單說明一下。
最早採用“打水漂”方式返回地球的航天器,其實是前蘇聯於1968年11月發射的“探測器-6”。
阿波羅4號再入軌跡以及過載資料
上圖是網友分享的照片。左邊是阿波羅4號再入地球的返回軌跡,仔細觀察,是不是有點“打水漂”的意思?
阿波羅4號返回時間是1967年11月9日,比蘇聯的“探測器-6”稍早些,再入地球時出現類似“打水漂”的軌跡,是不是說阿波羅是首先實現“打水漂”的航天器?
不是這樣。據說阿波羅4號當時嘗試用長且平直的彈道再入,整個過程中,“碰巧”出現了小幅度跳躍,並非有意為之。美國真正採用“打水漂”返回方式的,是阿波羅11號,後面會再介紹。
那麼,當時蘇聯專家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返回方式呢?
沒“打水漂”的後果很嚴重
很多朋友都清楚,如果沒有美國的“阿波羅”計劃,蘇聯絕對算得上是一個超級航天大國。
在太空探索方面,蘇聯航天完成了多個人類首次。
第一個掌握航天器再入返回技術,第一個實現深空無人自動取樣返回等等。
在1967-1970年期間,蘇聯先後發射了“探測器”系列的4~8號,對月球實施繞飛試驗。
蘇聯探測器-5示意圖
1968年9月,“探測器-5”成功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繞月飛行之後,計劃返回地球。
此前沒有相關經驗,“探測器-5”採用了比較簡單的彈道式直接再入方式。
什麼是彈道式再入方式?
說通俗點,就是直接從高空砸下來,不加任何升力控制,進入大氣層後只受空氣阻力作用,不會半路上跳起來。
彈道式直接再入,溫度以及過載都超過載人標準
“探測器-5”返回艙以接近11km/s的第二宇宙速度進入大氣層,再入角度-5°~-6°,下降軌跡呈現一條非常陡峭的拋物線,在距離地面7km的高度降落傘開啟,12分鐘後濺落在印度洋。
“探測器-5”的返回算是基本成功,但資料表明,“探測器-5”的過載峰值達到16g,已大大超過航天員所能承受的極限。
外防護層的溫度更是一度達到驚人的13000℃!
落點偏差也比較高,超過1000km。
這種返回方式顯然不適合載人飛行。按當時的測算,如果以這種方式返回,返回艙的落點也不好控制,很難在蘇聯本土實現著陸回收。
“打水漂”出現後,情況大為改觀
此後,蘇聯科學家經過大量研究,嘗試透過改變返回艙的氣動結構,來延長返回艙在大氣層中的滑行距離,解決速度過高的大難題。
這就有了所謂的“半彈道的跳躍式”再入方式,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打水漂”。
探測器-6返回艙“打水漂”
“探測器-6”返回艙,外形採用了特殊的氣動結構,類似上圖中的球錐體形狀,這種形狀具有很好的氣動升力特性,讓返回艙能在大氣層中“跳躍”。
探測器-6返回軌跡示意圖
事實證明,“探測器-6”的“打水漂”是非常成功的。
“探測器-6”返回艙首次再入速度為11km/s,再入角度-5°~-6°,與“探測器-5”類似。
不過,由於增加了上升氣動結構,在下降至50~60km高度時,產生的升力讓其重新飛出大氣層。
在大氣層外經過一段彈道飛行後,二次再入時速度已降低到7.6km/s,最後成功著陸。
整個下降過程中,過載峰值已從“探測器-5”的16g降低到7g,能滿足載人航天的需求。落點精度也更高了,大概能約束在±300~±400km的範圍。
蘇聯“探測器-6”,首次開闢了航天器深空高速再入返回的新途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隨後的載人航天器,也開始採用類似的返回策略。
阿波羅載人返回指令艙
隨後的阿波羅11號,正是受“探測器-6”的影響,才開始正式採用“半彈道跳躍式”再入方式。
當然,隨著研究深入,“打水漂”也衍生出一些不同版本。
比如,跳躍式返回,也分穿出和不穿出大氣層,兩者在航程控制上,也有差別,這裡就不作深入探討。
嫦娥五號的“打水漂”有何不同
那麼,我們“打水漂”返回的嫦娥五號,有什麼不同?
嫦娥五號T1試驗器的返回艙與軌道器
從圖中可以看到,嫦娥五號返回艙的外觀,並不是球錐形,而更像是一口鐘。在鐘形的頂部,還有兩片豎起的穩定翼。
為什麼要設計成這種形狀?
專業術語叫做確保唯一“穩定配平點”。
具體原理我們不去糾結了,簡單說,就是採用這種氣動結構,可以幫助返回艙在劇烈動盪中,更容易保持預設的降落姿態,這也是中國航天專家經過大量研究試驗的結果。
嫦娥五號返回艙
此外,在上圖中我們還能看到返回艙表面分佈著一些小洞,這是用於姿態控制的發動機。
返回艙發動機噴口
這些發動機可以輔助返回艙進行再入姿態調整,確保著陸精度。
此外,當返回艙準備再入時,能否在預定再入點準確再入,以及能否維持準確再入角度,都非常關鍵,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一點不為過。此時,就對地面的導航控制系統有很高的要求。
總結
相比過往那些“打水漂”的航天器,嫦娥五號返回之所以能“十環”高精度命中著陸瞄準點,與嫦娥五號獨特的氣動結構設計有很大關係,也離不開中國航天制導與導航控制系統的精準指揮。
嫦娥五號總體主任設計師表示,嫦娥五號整個再入過程環環相扣,雖然只有短短十幾分鐘的旅行,卻凝結了設計師們無數的心血。
自1976年前蘇聯月球探測器-24號以來,四十多年間,只有嫦娥五號同時圓滿完成了“繞、落、回”月球任務。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在世界航天領域也有很大的突破,是歷史性的里程碑。